首页期刊导航|人口与发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口与发展
人口与发展

郑晓瑛

双月刊

1674-1668

rkyfz@pku.edu.cn

010-62751975

100871

北京市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内

人口与发展/Journal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由北京大学主办,以人口、老龄、健康、劳动、统计、计划生育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学术期刊,自2000年改版扩版以来,以其一流的学术水准、严格规范的编辑体例受到学术界的推崇与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育率回升的公共政策:约束、激励和扶持

    王金营张龙飞
    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生育问题成为中国未来面临的社会难题,为了治理低生育率问题,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单独二孩""全面两孩"和三孩政策,各地政府积极跟进,但收效甚微.如何才能够使生育率得到回升呢?由于生育是关乎亿万家庭和国家发展的大事,既是个体民生又是国家兴衰、民族复兴的公共性事务,生育问题也就成为具有公共性的问题.通过梳理国内外应对低生育率的公共政策实践经验,总结分析当前我国推升生育率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基于公共政策视域研究认为,需要通过制度、文化的建构和形塑,在约束不生"源头"的基础之上与"激励"和"扶持"个体生育需求相结合,系统性多维度协同促进生育率回升到适度水平.

    低生育率生育政策生育意愿

    本刊文章入选《新华文摘》

    12页

    农村夫妻就业分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罗明忠林玉婵柯杰升
    1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育属于夫妻共同决策,探究农村夫妻就业分化引致的生育意愿变动及其内在机理,可能为中国低生育率的破解提供新视角.基于2014 年和2018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检验农村夫妻就业分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夫妻就业分化会降低其生育意愿,与务农型夫妻相比,兼业型夫妻和非农型夫妻的平均生育意愿分别减少0.037 个和 0.054 个.使用CMP模型和Tobit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就业分化对35 岁以下、村庄宗族氛围不浓厚的农村夫妻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更强.机制检验表明,抚育能力削弱和传统生育观念弱化是农村夫妻就业分化导致生育意愿下降的重要原因.农村夫妻就业分化对其生育二孩和生育三孩的行为亦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因此,包容性生育政策改革需着重关注农村夫妻的抚育成本和时间顾虑,并通过营造新型生育文化,以激发农村夫妻的生育动力和情感需求.

    生育意愿农村夫妻就业分化抚育能力生育观念

    中国性别失衡转变与家庭发展:基于人口普查与公开数据的发现

    李树茁王晓璇杨博
    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已经持续40 余年,性别失衡后果和风险正在由个体扩散至家庭层面,对家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现有研究缺乏基于宏观数据对二者变化态势的基本认识.使用2000-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和统计年鉴等公开数据,基于人口和家庭转型背景,从家庭结构-功能构建家庭发展指数,实证分析最近20 年性别失衡转变和家庭发展的时空变化情况,探讨性别失衡转变和家庭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性别失衡正在进入出生性别比持续下降、后果开始显现的转变阶段,省际因人口、经济、社会等发展差异呈现不同阶段特征;中国家庭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当面临性别失衡转变时,存在结构功能发展不协调、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和总体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建议继续加强引导出生性别比回归正常以减少各年龄段性别结构失衡累积,积极探索面向家庭的性别失衡后果治理,充分考虑家庭发展的地区差异和所处阶段,兼顾家庭结构和功能协调发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与可持续发展.

    性别失衡家庭发展人口转变家庭转变

    地理、集聚经济与人口空间分布的长期演变

    陈志龙
    41-5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776-2010 年地区层面人口数据,从地理与集聚经济两个视角考察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发现:(1)无论是在封建农业社会,还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国人口空间分布都具有不均匀的特征,并且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开始,不均匀程度出现进一步加剧的趋势;(2)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地理和集聚经济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两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也随着时间而变化,地理因素在早期占主导地位,近代工业化启动后,集聚经济的作用日益凸显.人口集聚是经济和自然规律作用下的结果,政府应努力破除阻碍人口流动的制度性因素,鼓励人口自由流动,以充分发挥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的经济增长极作用,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人口分布地理集聚经济

    黄河流域人口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第二届黄河人口论坛会议综述

    海龙崔杨豪张家伟衡元元...
    52-55页

    数字乡村视角下老龄化与农村家庭消费研究——来自数字乡村指数与中国家庭金融追踪调查的证据

    孙晓琳赵佳佳刘天军
    5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和国内消费需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充分挖掘农村家庭的消费潜力成为我国提升市场内需、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基于 2018 年北京大学数字乡村指数和 2019 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了老龄化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数字乡村发展影响老龄化与农村家庭消费的调节效应和异质性.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老龄化显著抑制了农村家庭消费;第二,数字乡村发展整体而言对老龄化与农村家庭消费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但该负向调节作用具有群体异质性.具体而言,数字乡村发展缓解了东北部地区、低保户特征家庭老龄化对家庭消费的负面作用.结论表明,现阶段数字乡村发展在缓解农村地区老龄化对家庭消费负面冲击的作用有限,推进数字乡村发展从保障数字弱势群体、增加公共服务等角度入手可能更有助于促进农村消费.

    数字乡村老龄化农村家庭消费

    公共卫生服务能否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来自中国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的证据

    尹世久尹宗硕
    6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化进程中,在将农民工留在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其社会融合是当下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基于2017 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从公共卫生服务的角度出发,探究实现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新路径.研究表明,公共卫生服务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公共卫生服务可以通过提高农民工健康水平和就业质量促进其社会融合.异质性分析表明,公共卫生服务对于新一代农民工、文化程度较高、流动时间较短和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影响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宣传栏和纸质宣传等形式相比,个体化面对面咨询和网络普及式的公共卫生服务对于农民工社会融合的促进作用更强.本研究为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积极影响提供现实证据,同时为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和建立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供新思路.

    公共卫生服务农民工社会融合CMDS

    "借势"嵌入与"有为"补能:社区环境线索对低龄老年人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影响路径

    何继新夏五洲高雪宁
    83-9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线索利用理论建构的社区制度-文化-设施-参与环境线索分析框架,通过Ologit-ISM模型实证分析社区环境线索对低龄老年人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影响路径,探究各个显著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层级关系.研究表明,近 69%的低龄老年人愿意参与到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男性低龄老年人的参与意愿明显高于女性低龄老年人;社区制度环境线索、社区文化环境线索、社区设施环境线索、社区参与环境线索是影响低龄老年人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主要因素,年龄、受教育程度、管理透明度、老年人教育培训是深层因素,并通过健康状况、社区服务平台、社区设施活动布局、居民自主性、参与渠道等第一层中间层因素,引致到参与成效、社区共同体意识、子女数目等第二层中间层因素,形成链式中介作用,进而作用到共同体结构、参与内容、社区文化、激励机制等表层因素,最终影响到低龄老年人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

    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参与意愿Ologit-ISM模型线索利用理论

    留守还是流动?——家庭化迁移对儿童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

    崔颖徐卓君
    9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得益于大规模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这同时也引发了学者对其子女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现有文献关于家庭化迁移过程对儿童人力资本影响效应的研究结论并不清晰,因此本文基于2010-2018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探讨了迁移对儿童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迁移可显著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约0.051 个标准差,提高非认知能力约0.032 个标准差.通过进一步机制分析发现,相较于留守子女,父母对流动子女的教育支出和陪伴时间显著增加,这是流动儿童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此外,本文在进一步探讨中聚焦于家庭化迁移对流动儿童中"离城不回乡"的再迁儿童的异质性影响,细化了流动儿童分类,拓展了现有研究对该群体的认识.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工具变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