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口与发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口与发展
人口与发展

郑晓瑛

双月刊

1674-1668

rkyfz@pku.edu.cn

010-62751975

100871

北京市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内

人口与发展/Journal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由北京大学主办,以人口、老龄、健康、劳动、统计、计划生育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学术期刊,自2000年改版扩版以来,以其一流的学术水准、严格规范的编辑体例受到学术界的推崇与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口负增长趋势下乡村人口变动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及空间效应研究

    宫攀贺媛丽
    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负增长趋势下我国乡村地区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研究以2011-2020 年全国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乡村人口变动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机理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人口负增长使乡村地区劳动人口减少,消费市场萎缩,投资意愿下降,对产业振兴起到明显抑制作用;(2)乡村人力资本提升、乡村劳动力资源增加及乡村老龄化水平加深均可促进产业振兴的实现;(3)人口负增长、乡村人口变动对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应通过人才引进、优化劳动力配置等措施来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给乡村地区带来的挑战.

    人口负增长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口变动空间计量模型

    农村留守儿童脆弱性测度及影响机制分析——以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为例

    赵海莉李国春严佳星张芳...
    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的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关注方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引发的亲子疏离,使其存在诸多潜在风险.以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为研究区,对346 个留守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从暴露风险、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 个维度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脆弱性模型对留守儿童脆弱性进行评价,运用聚类分析法对脆弱性类型进行划分,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该地区留守儿童脆弱性的障碍因子进行识别.研究发现:(1)留守儿童脆弱性总体上呈现中等偏高的状态;(2)脆弱性不同角度特征:男生高于女生、除高一外的中学年级高于小学年级、双留守较单留守显著且不同留守角色对儿童的影响存在差异性;(3)留守儿童脆弱性分为安全脆弱型、物质脆弱型、亲情脆弱型、健康脆弱型和全面脆弱型5 类;(4)留守儿童脆弱性关键影响因素表现在政府政策支持度、教育资源可获得情况、物质生活条件和家庭氛围及个人心理状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研究认为,降低留守儿童脆弱性,既能保障留守儿童自身健康成长,又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

    留守儿童留守风险脆弱性测度影响机制甘肃省宁县

    促进还是抑制:数字融入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

    汪然杨玲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积极老龄化与数字乡村发展的双重背景下,高质量的数字融入是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基于2018 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运用probit回归模型、工具变量法、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融入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融入能显著提高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水平,其中数字接入和数字技能对主观福利水平的提升最为重要.机制分析发现,在数字融入和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水平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两种不同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老化态度和朋友网络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即数字融入可以通过提高年龄认同感、扩大朋友网络来进一步提升农村老年人的主观福利水平;而社区参与的作用机制为遮掩效应,即数字融入将导致农村老年人社区参与水平的下降,进而削弱其主观福利水平.

    数字融入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遮掩效应

    中国养老负担时空演化格局及养老资源应对

    曲别娟娟武继磊刘颖
    3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区域经济发展、人口自然增长及迁移流动存在差异,中国各省份进入老龄化社会进程及其养老负担也各有不同,基于区域视角对省际养老负担及养老资源进行分析,有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资源统筹和社会发展决策.研究以31 个省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结合"五普""六普""七普"人口数据及相应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识别养老负担的时空演化特征和趋势,并利用地理探测器阐释不同区域养老负担资源应对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养老负担整体趋势上升且速度加快,养老负担高龄化趋势明显;中国养老负担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集聚态势减弱.(2)近 10 年(2010-2020 年)与前10 年(2000-2010 年)相比,东部地区养老负担增速加剧,西部地区养老负担增速减缓;不同年龄别老年人养老负担存在省域差异,城乡养老负担倒置.(3)各项养老资源与养老负担的匹配度仍待提升,医疗资源、养老设施、政府支持、养老金融与总养老负担空间分布一致性逐渐减弱;高龄老人养老负担与养老资源空间匹配度最差.

    养老负担时空演化养老资源地理探测器

    退而不休与我国空巢老人的照料感知

    常青松田乃琦班兴令
    4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优化孤寡老人服务""在'老有所养'上持续用力".缓解空巢老人的照料困境及鼓励适龄老人的劳动再参与是破解我国人口养老困境的重要议题.研究基于Harmonized CHARLS的追踪数据,借助空巢老人退休与否、退而不休的时长、退而不休的主观意愿来步步拆解空巢老人的劳动再参与行为,并深入探讨退而不休的多维特征对空巢老人照料感知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与正常退休相比,空巢老人的退而不休能够正向增强他们的照料感知;第二,无论是间接型还是持续型退而不休都能够正向增强照料感知;第三,仅仅退而不休且拥有主动型劳动意愿才能正向增强照料感知,而被动型的退而不休对于照料感知却具有负向抑制作用;第四,上述增强效应存在代际关系的选择性,即只存在于同子女情感及经济联系紧密的空巢家庭中.上述发现可为优化我国的退休政策及缓解空巢老人的照料困境提供证据为本的价值参考,亦是新时代人口学研究针对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及的"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更多老年人拥有幸福晚年"目标所做出有价值的响应.

    空巢老人退而不休劳动意愿照料感知代际关系

    差序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和调节双重效应

    李安琪
    62-7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4-2018 年追踪数据,探究差序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首先,多元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但不同支持网络间的影响强度不存在"差序效应".其次,心理韧性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具有保护效应;且这种保护效应在城市和低等收入的老年群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最后,心理韧性在差序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之间既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又发挥负向调节效应.高心理韧性可缓解弱关系社会支持下的相对负面效应.此外,在低心理韧性下,拥有多元情感支持的"幸福效应"呈现"情感关系-混合性关系-工具性关系"的"差序强度";拥有多元照料支持的"幸福效应"强度呈现"工具性关系-情感关系-混合性关系"的次序.积极老龄化的战略实现,需充分发挥老年内生动力,积极开展人口全生命周期的心理韧性提升教育与培训计划,提升老年人心理韧性,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

    差序社会支持心理韧性老年人生活满意度

    精准扶贫助力农民跨越"健康贫困"陷阱: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迟欣欣刘喜华李聪
    7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贫病相连的恶性循环是制约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健康贫困陷阱的形成路径与表现形式出发,阐释精准扶贫政策健康减贫的逻辑机理.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构建以收入困难和医疗费用负担为导向的多维健康贫困指标,对农村居民健康贫困情况进行测度,并通过模糊断点回归设计评估精准扶贫政策的多维健康贫困治理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精准扶贫政策能帮助贫困人口跨越健康贫困陷阱,有效降低贫困人口的多维健康贫困深度和发生率,且政策效应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脱贫攻坚时期精准扶贫政策主要通过增加收入、减轻医疗负担、改善营养状况的方式实现健康减贫.研究对常态化健康扶贫政策的优化和调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精准扶贫健康贫困陷阱模糊断点回归

    早期隔代抚养经历对初中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考虑分层结构的倾向得分模型

    于力超刘雪敏俞翰君
    8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家庭教育对个体青春期乃至成年后的人力资本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隔代抚养是我国常见的早期抚养方式,研究其对初中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构建考虑分层结构的倾向得分模型,研究早期隔代抚养经历与初中生非认知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相较于未隔代抚养组,早期隔代抚养经历对初中生的意志力并无显著影响,但对非认知能力中的集体融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自我效能感知能力和社交能力有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建议政府在早期抚养方面给予家庭积极支持,学校合理优化教育模式,父母注重发挥抚养作用,祖辈努力提高抚养能力,弥补早期隔代抚养的消极影响.

    早期隔代抚养非认知能力因果推断蒙特卡洛数值模拟倾向得分模型

    "以需定供":2024-2050年托育需求与供给规模预测——以上海市为例

    王雅楠高传胜刘竞龙阿什温·库马尔·古拉詹...
    10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子化形势客观上要求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托育服务供给.基于 Bootstrapping改进的 ARIMA-LSTM模型测算2024-2050 年上海市人口规模与出生率,进而考察在动态变化的入托率下幼儿园、托育机构的托育需求与供给规模.结果显示:托位缺口大,且供需缺口经历了"起步-快速增长-稳定回落"过程.起步期(2024-2032 年)幼儿园、托育机构的平均供需缺口分别为0.62 万、3.58 万个,应供给310个幼儿园托班与298 所托育机构.快速增长期(2033-2042 年)幼儿园、机构的供需缺口为2.42 万、10.24 万个.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还需供给900 个托班与619 所机构.稳定回落期(2043-2050 年)幼儿园、机构的供需缺口回落至2.36 万、10.94 万个.若第二阶段已经补足缺口,则无需再增加供给.学前教育学位的持续释放为幼儿园下设托班提供了基础,但是其师资与财政经费的短缺,以及托育机构规模增长的压力是制约托育服务有效供给的关键.

    人口预测托育需求托育服务供给托育机构学前教育

    "农转非"早落户的就业回报——基于教育人力资本视角的分析

    汪润泉严鼎
    119-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市民化人口的就业回报是检视新型城镇化质量的重要窗口.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从教育人力资本视角实证检验个体早年"农转非"经历对成年期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早年获得非农户口能够显著改善成年期的就业质量,且IPWRA和AIPW处理效应模型及倾向值得分匹配(PSM)等多种检验方法均证实了农转非的就业质量提升效应;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客观存在的现实条件下,农转非突破了教育资源获取障碍,改善户口转换者的受教育水平和受教育质量,这是农转非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机制.为审视新型城镇化建设绩效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新的动力.

    农转非就业质量就业回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