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时代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时代建筑
时代建筑

支文军

双月刊

1005-684X

timearchi@163.com

021-65793325 65038903

200092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4室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时代建筑/Journal Time Architecture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中英文双语,彩色精印,超宽尺寸,全新版面。杂志以繁荣建筑创作、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宗旨。以“学术性、时代性、前瞻性、批判性”为办刊特征,以“中国命题、世界眼光”为其编辑定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编者的话

    支文军
    1页

    控制还是算法:如何看待今时互联网"大厂"的总部及园区兴建?

    谭泊文闫晓露
    4-5页

    结构的"夺用"以设计为导向的结构构件再利用策略

    王帅中赵寒冰
    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建筑构件的循环再利用成为亟需探讨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四个部分——背景阐述、结构"夺用"的历史回溯、全球前沿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以及中国当前的机遇和挑战,系统性地介绍了一种新兴的循环建造方法,即以"结构构件"为载体,采用"等效"或"升级"再利用手段,探索废旧建筑构件在新建筑中的再利用可能性.文章不仅强调了其环境效益的价值,更强调了其在设计层面的潜力,从而从建筑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为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引入新的视野与手段.

    结构构件再利用循环建造建筑结构设计可持续建筑设计夺用

    层织时间的建筑建成环境的永久性再利用设计

    马里奥·林克霍博·帕奎韩雨晨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如人与社会是不断变化的,建筑也应同样是可变的.文章探索了建筑设计中可变性需求的这一新视角,关注适变性与材料的可移动性.作者讨论了通过建筑的多孔性和渗透性来概念化建筑,以理解其提供的空间和连接;还讨论了建筑构件的可移动性,并强调了再利用和改变用途的潜力.这一概念强调了对资源利用更精确的理解,以及对建筑永久和可变的元素与空间之间的区分,并借助多种案例加以说明.大多数承重结构不需要使用可拆卸、可重复使用的构件,因为它们可以在原位保持不变.但是,其他所有柔性层都应具备可未来再利用的特质.由此,建筑设计与工程设计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且需延伸至长期的设计合作中.

    适变性渗透性适应性再利用构件再利用

    面向循环经济的建筑更新模式芭芭拉·布瑟的先锋实践

    吴佳维皮亚·西门丁格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物整体及构件的再利用能够显著降低环境影响.瑞士建筑师芭芭拉·布瑟和她的团队经过近30年的持续探索,开发出一种低碳的建筑更新模式:通过空间配型以最小化干预再利用既有建筑,通过构造容差最大化利用既有材料与构件,通过搭建行业平台连通建筑业各类相关人员促进循环建造进程.文章围绕这一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若干改造项目,还原这一低碳建造模式的系统化过程,最后指出这一范式转换所蕴含的建筑学本体价值.

    建筑改造循环建造再利用低碳建筑隐含碳空间类型构造设计

    营造与反思的建筑师再利用时代背景下的设计建造工作坊教学实践

    马里奥·林克亚历山德罗·特里尼林凯逸徐铎轩...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建筑教育中发展材料素养对于未来的可持续设计实践至关重要.建筑师在建成环境的塑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建筑设计和建造的方法必须适应资源有限的现实以及循环建造的需要,因此需要新的方法为新一代建筑师的培养提供全面的教学框架.文章以两个设计建造工作坊为例,讨论了如何通过基于可用性的设计和行动,反思在建筑教育中增进可持续建造的能力.通过使用再生材料和有争议的场地,学生们同时与社区、更多元的建筑材料以及他们作为建筑师的角色互动.

    教育足尺适应性再利用设计

    建筑再利用中人与物的关联网络的重构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日本馆中的构件轨迹

    余梓梁袁嘉悦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前工业时代,日本的木建筑受到中国影响,通过对单一木构件的更替和转用,从局部出发更新整体,以谋求建筑的存续.这种柔软地应对外部环境的东方思维在可持续发展社会中获得了新的讨论价值.文章通过对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日本馆中构件轨迹的研究,从物的本体性质与构成、建筑的生产和循环体系,以及相关社会角色的再定位三个方面,阐明了建筑再利用过程中人以及物之间的关联网络的重构,总结了该网络的设计方法,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语境之下建筑循环的新的可能性.

    建筑再利用人与物的关联网络构件轨迹

    基于木结构正向适配技术的建构研究以互承式空间网壳结构为例

    吴昌亮张弛沈宇驰叶慧仪...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一个采用互承式节点的木结构网壳设计为案例,采用一系列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探索了中国传统木结构适应性再利用的一种可能性.通过集成算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该研究将木结构构件库与矢量图形静力学(VGS)工具相结合,实现了在资源限制条件下的元素再利用与新材料融合的最优化.该研究创新性地结合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和3D打印技术,验证了所提方法在物理模型和真实建造过程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通过正向适配设计和互承式节点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木结构再利用的效率和结构性能,为传统木结构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中国传统木结构计算辅助设计结构再利用互承式结构向量图解静力学

    废料焕新机器人与数字技术驱动的砖块循环再利用

    李阳芝王帅中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全球对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关注日益高涨,政府积极推动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工业4.0时代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浪潮深刻影响了建筑行业,机器人、3D扫描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为自动化材料回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该研究针对砖块回收再利用,探索了基于3D扫描和计算机视觉的分类与重建方法,结合参数化设计工具和机器人技术,通过AbaqusC3D8实体单元结构分析进行多次迭代优化,对比不同砌法的结构和拟合度,提供多种再利用设计选项.最后,通过机械臂进行回收砖块的组装实验.这一流程不仅促进了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减少了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同时为自动化砌筑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加灵活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建筑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可持续建筑设计3D扫描点云重建计算机视觉技术机器人自动化装配

    重返经验性城市以绍兴柴场弄有机更新设计为例

    潘岩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化的测量作为基础的空间管控、时间管控、类目管理方式,城市具体个体间直接、面对面的洽商被第三方规定的客观、抽象的间接体系所取代.这种今天被视作理所当然的科技、理性的控制方式对于建筑和城市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日益复杂的城市格局中,建筑或者城市设计如何成为一种专业,在法规与感知中寻求真正遵循人性的调和道路?城市管理、规划政策又如何在保留普遍意义的逻辑合理性基础上,做到不仅以抽象的条款限制和降维人的体验?符合当代城市实践需要的诉诸经验性的城市是否可以存在?伴随柴场弄项目的设计落地,这些问题和思考始终不断出现,有些是笔者在设计构思阶段就在思考的问题,有些则在与规划管理及相关各方习惯性思维对接的现实中不断涌现.本文将以具体的、具有普遍性的老城更新项目作为契机,展现建筑师在实践中的深入体察,展望并探讨在将"理性洽商"作为科学化管理体系的总体构架下,保持体验,重现文化去符号化,回归生成性机制的重要路径.

    科学化管理经验都市主义时间与空间的场地连续性痕迹保留深邃的真实性理性洽商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