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高洪歌

双月刊

1673-6397

iceapp@163.com

0531-82967032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燕子山西路40号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Journal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Power Plant
查看更多>>本刊自创办以来,始终遵循“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生产科研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内燃机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的办刊宗旨,及时准确地对内燃机及其相关行业的方针政策、科研成果、技术创新、生产管理等进行报道,是广大科技人员进行学术交流、企业管理人员掌握行业动态、生产经营部门了解市场和发布产品信息、使用及维护服务人员进行经验交流的园地,问世以来深受读者的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甲醇-正庚烷混合燃料两阶段着火的动力学特性

    蒲一帆庄远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CHEMKIN软件,分析添加甲醇对正庚烷在高、低温条件下两阶段着火的影响,对甲醇与正庚烷在着火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理开展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低温下,甲醇与正庚烷对OH自由基的竞争抑制了正庚烷的低温链支化反应,延长了燃料第一阶段的着火时间;随着甲醇掺混比例的增加,低温反应强度进一步受到抑制,无法检测到明显的低温着火现象;添加甲醇后,HO2自由基的浓度增加,有利于H2 O2的生成,高温下H2 O2通过分解反应产生大量的OH自由基,加速了第二阶段着火;在初始高温下掺入少量甲醇,着火时刻明显提前,但是掺混的甲醇过多,着火时刻逐渐推迟.

    甲醇正庚烷着火延时化学反应动力学

    基于转矩安全的歧管泄漏研究和监控系统开发

    付亚豪杨帅刘海然邹超...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道路车辆功能安全国际标准,综合分析影响发动机转矩的因素和充气原理,建立发动机进气歧管泄漏监控系统的控制模型并对监控系统关键参数进行试验标定.结果表明:在不改变原有系统硬件的基础上,该控制模型能够准确地对歧管泄漏进行监控,保障发动机转矩安全.该监控系统可为当前大规模产业化交通工具的行车安全保障提供参考.

    汽油机歧管泄漏转矩安全监控系统控制策略

    柴油机飞轮壳优化设计与分析

    郭凯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某柴油机飞轮壳质量,将飞轮壳材料由铸铁更改为铸铝并进行结构优化.基于ABAQUS软件建立飞轮壳仿真模型,计算飞轮壳应力和疲劳寿命安全系数;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飞轮壳最大应力位置进行应力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飞轮壳质量减轻11.69 kg;铸铝飞轮壳最大应力为219.7 MPa,静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最小高周疲劳安全系数为1.263,高周疲劳满足设计要求;最低使用寿命为78600 h,预计最低寿命里程为300万km.本研究可以为飞轮壳及其他零部件的轻量化设计提供参考.

    飞轮壳静强度高周疲劳应力优化设计

    非水冷中间壳涡轮增压器回热试验研究

    李伟李国祥张健健甄冠富...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识别影响回热试验的重要因素,核实非水冷中间壳增压器回热温度是否在设计限值范围内,分别进行某四缸柴油发动机和增压器台架回热试验,获取增压器关键部位稳定运行及回热温度.试验结果表明:涡前温度为605.5℃,发动机额定工况下,涡端密封环、涡端浮动轴承部位的最高回热温度分别为282.3、241.9℃,涡端密封环部位存在润滑油结焦风险;浮动轴承外间隙、内间隙膨胀量总和分别为0.0231、0.0114 mm,满足设计要求;相比额定工况,发动机大转矩工况下的涡前温度、润滑油进油温度分别降低52.4、40.0℃,涡端密封环、浮动轴承部位的最高回热温度分别降低约25.0、11.0℃;涡前温度和润滑油进油温度是影响增压器稳定运行及回热温度的重要因素,涡前温度影响更显著.该试验研究可为增压器温度改进设计提供参考.

    非水冷中间壳涡轮增压器回热试验涡前温度润滑油进油温度

    不同载体汽油机颗粒捕集器再生性能试验研究

    南征李楠刘海涛张秋实...
    29-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日益严格的颗粒物排放标准的要求,以不同载体的汽油颗粒捕集器(gasoline particulate filter,GPF)为研究对象,对GPF进行台架性能测试,通过试验对比分析2种载体GPF的再生性能,研究不同载体GPF入口再生温度、不同碳载量下碳烟颗粒的燃烧特性以及载体内部温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再生温度、碳载量、空燃比的提升,主动再生时,GPF再生速率均有所增加;被动再生时,载体内部最高温度出现在载体中后段,载体后端的径向温度梯度较大,再生时需重点关注该位置;2种再生方式的再生效率均随碳载量的增加有所降低.

    GPF载体主动再生被动再生再生效率

    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气缸盖碗型塞压装工艺开发

    侯潇帅王永生李东波刘丁丁...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气缸盖碗型塞压装效率和压装质量,研究机器人代替传统专机压装碗型塞工艺.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设计机器人压装碗型塞所需夹具、夹具支撑装置等必需设备;根据生产线现场实际情况设计机器人压装碗型塞工艺总体布局.分析机器人压装碗型塞详细流程,进行离线编程,实现机器人压装碗型塞系统仿真运行.仿真及实际应用结果表明:仿真压装过程中未出现设备干涉点,设备安装满足实际场地要求,生产节拍为36 s/件,满足生产要求.

    气缸盖碗型塞压装工业机器人仿真验证

    喷射策略对缸内直喷汽油机油耗和颗粒排放的影响

    段伟牛贝妮解方喜洪伟...
    42-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优化缸内直喷(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汽油机的喷油正时和喷射压力,研究喷射策略对降低汽油机油耗和排放的粒子数量(particle number,PN)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单次喷射策略,适当提高喷射压力和增大喷油起始相位,可以降低PN排放和改善油耗,喷油起始相位过小或过大均不利于PN排放,转速小于3000 r/min时,优化的喷油起始相位为压缩上止点前曲轴转角280°~300°,转速为3000~5000 r/min时,优化的喷油起始相位为压缩上止点前曲轴转角300°~320°;对于二次喷射策略,合理调整第二次喷油结束相位和喷射比例,可以改善经济性和排放性,随着发动机转速和负荷的增加,减小第二次喷油结束相位和提高喷射比例,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性和排放性.

    GDI喷油正时喷射压力污染物排放PN

    Z6180/S油气双电控双燃料发动机开发

    黄猛辛强之刘艳王超...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机械喷油泵双燃料发动机燃气替代率低、排放指标差的问题,采用燃油、燃气双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控制技术,开发Z6180/S油气双ECU双燃料发动机.发动机台架和2500 h排放耐久性试验结果表明:双ECU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发动机全工况及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燃料精确喷射和燃烧优化调节,Z6180/S油气双ECU双燃料发动机燃气替代率可达90%,污染物排放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油气双ECU双燃料发动机ECU控制技术燃烧优化

    柴油机齿轮敲击噪声分析与优化

    郭鑫彭博丁保安李秀山...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柴油机测试过程中出现的空压机打气时整机声压级偏高问题,测试柴油机声压级并进行小波变换,从发动机近场噪声及齿轮室振动2个角度进行分析,确定柴油机噪声为齿轮敲击噪声.分析齿轮噪声的产生机理、直齿圆柱齿轮齿侧间隙对齿轮敲击噪声的影响,采用以剪切齿轮代替齿轮系中间过渡齿轮的优化方案,并进行噪声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剪切齿轮可显著降低齿轮敲击噪声.

    柴油机直齿圆柱齿轮剪切齿轮敲击噪声齿侧间隙

    喷油器控制阀偶件燃油泄漏对喷油性能的影响

    张子威徐春龙高怡李春晖...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大功率柴油机喷油器控制阀偶件泄漏对喷油性能的影响,应用AMESim建立喷油器仿真模型,通过喷油量试验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仿真分析偶件泄漏规律和控制阀偶件配合间隙对喷油性能的影响,得到针阀运动、喷油持续期等参数随偶件配合间隙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针阀偶件配合间隙增大,喷油速率和喷油持续期增大,针阀开启时间提前、关闭时间延后;随着控制柱塞偶件配合间隙增大,喷油速率和喷油持续期减小,针阀开启时间呈先保持不变、后略有延后的变化趋势,针阀关闭时间呈先保持不变、后提前的变化趋势.

    喷油器控制阀偶件燃油泄漏针阀运动喷油速率喷油持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