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史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史林
史林

熊月之

双月刊

1007-1873

shilin33@sass.org.cn

021-64862266-28261

200235

上海市中山西路1610号826室

史林/Journal Historical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刊登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史、世界史及上海学研究等最新研究成果为主,并开设城市史、口述史、海外史学名著评介、书评、读史札记等专栏。立意新颖,资料翔实,信息量大,已成为史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试析拜占庭帝国与东哥特王国关系破裂的原因

    刘榕榕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元535年,拜占庭帝国与东哥特王国开战,双方彻底决裂.导致拜占庭帝国与东哥特王国关系破裂的直接原因是秉持亲拜占庭帝国国策的东哥特王国阿玛拉松塔政权的垮台.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是部分敌视拜占庭帝国的东哥特贵族,他们为了自身利益反对东哥特王国在国家建设中效仿拜占庭帝国.抵制拜占庭帝国的东哥特贵族把持国政彻底背离了东哥特王国立国以来的根本方针,从而导致立国的合法性丧失并为正在重新整合地中海世界的拜占庭帝国提供了可乘之机,这是两个政权决裂的根本原因.两国关系破裂后长达20年的军事冲突导致地中海世界的整体局势发生显著变化.

    拜占庭帝国东哥特王国查士丁尼一世阿玛拉松塔军事冲突

    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授予威尼斯《金玺诏书》再考

    蒙晨晨
    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曾授予威尼斯《金玺诏书》,其中众多条款都对威尼斯的海上发展与地中海贸易极为有利.受益于《金玺诏书》及诸多特权,威尼斯成功地帮助拜占庭摆脱了诺曼人带来的西部边疆危机.同时,凭借自身海上优势,威尼斯使拜占庭原本疲软无力的国内经济与港口贸易活跃起来,进而推动了拜占庭经济走向复兴.然而,从长远角度看,《金玺诏书》对中晚期的拜占庭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同威尼斯一样,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海上城市国家也获得了拜占庭授予的《金玺诏书》与贸易特权,由此引发了这些城市在拜占庭的竞争与暴力冲突,最终使拜占庭走向衰落.

    拜占庭威尼斯阿莱克修斯一世《1082年金玺诏书》

    1949年美英对华"共同经济阵线"的缘起

    吴泉成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年初,在美国推动下,美英开始酝酿对华贸易禁运"共同经济阵线".由于两国对华政策目标和利益诉求迥异,在"共同经济阵线"酝酿过程中,美英围绕对香港禁运、对华禁运物资和其他国家对华禁运多边合作等问题进行多次协商与谈判.朝鲜战争爆发后,在美国高压之下,虽然"共同经济阵线"得以建立,但美英围绕上述问题的分歧始终存在,英国在华经济利益亦遭到严重冲击.这也为英国率先打破"共同经济阵线"埋下了种子.

    "共同经济阵线"美英关系禁运中国

    从对抗到合流:冷战初期英日关系演变中的中国因素(1947-1957)

    吴博皓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1950年代中期,英日两国逐渐改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经贸问题上的对抗态势,并就两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共同利益展开了深入合作.本文指出,新中国的崛起对当时英日两国从对抗走向合作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英日两国的合作既存在对华遏制战略的考虑,也存在对华贸易上的共同利益.通过揭示中国在冷战初期英日关系中所扮演的多元的角色,本文展现了冷战中同阵营国家由于外部因素,既合作又对抗的复杂图景.

    英日关系冷战史外交史东南亚

    1957年日本废除"中国差别"政策与对美交涉——以日本解密档案为中心的考察

    李明楠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并应对冷战缓和形势,1957年日本岸信介政府决定放宽对华出口管制标准、废除"中国差别"政策,以现实主义态度增进对华贸易,但美国却坚持意识形态偏见和对华遏制思维,反对这一决定.日本凭借各种有利条件,利用英、法等国与美国的矛盾,并从国民情绪、地缘均势、防共战术与同盟义务等方面开展对美交涉.为维护美日关系以及西方阵营的稳定,美国被迫默许日本可以单独行事,而日本既参考英国等国的行动,又主动稳定对美关系,数次调整目标,最后推迟至1957年7月才采取行动.日本废除"中国差别"政策的过程揭示出1950年代后期美日关系的重要变动,以及日本对华经济政策背后所隐藏的"两个中国"意图.

    岸信介"中国差别"政策出口管制美日关系"两个中国"政策

    17世纪多明我会士闵明我有关中国历史的书写及认知

    张宝宝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1676年,多明我会士闵明我的《君主制中国的历史、政治、伦理及宗教论集》一书出版,将中国的历史典故引介给了欧洲.他在书写中国历史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耶稣会士何大化的《中国分期史》,但由于"礼仪之争"的影响,二人也存在观点的分歧,比如他认为中国历代君臣都没有关于"天主"的真正认知.另外,闵明我引介中国历史除了为印证其宗教观点,用它来为自身的传教路线进行辩护外,也有其世俗目的,他对中国的政治伦理十分钦佩,希望欧洲君主能够效仿中国的君臣治理模式.从总体上来看,闵明我所撰写的中国史依然是以宗教史观为指导,他对何大化著述的引用,也让我们看到17世纪多明我会与耶稣会之间的互动与影响.闵明我有关中国历史的书写与耶稣会士的相关著述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学西传的一部分,并为欧洲人带去了新的有关中国的认知.

    多明我会士闵明我何大化中国史礼仪之争中学西传

    布丹"帝国主义论"在中日的传布

    王瀚浩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美国社会主义者布丹基于唯物史观,对当时出现的新现象——帝国主义展开了论述,指出仰赖钢铁生产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终结的开始",也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通过日本社会主义者堺利彦、河上肇等人的译介,布丹的这一观点影响了李大钊、李达等人,是中国革命者接受并理解列宁《帝国主义论》的重要资源.不过,1924年之后布丹的看法迅速被列宁的相关论述所取代,并逐渐被人遗忘.

    布丹帝国主义唯物史观李大钊李达

    亦官亦职:魏晋南朝都督制补论

    刘啸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督"本来是"都护总督"的意思,必加定语或宾语方构成一种官称.晋宋的"持节都督"是一类二品高官的总称,包含九种官职.这一类官职需以将军为本官,且其内部升降的同时,本官将军号也联动升降,与兼领的州郡长官并无必然关联.大概在梁武帝厘定将军号时,废"持节都督"官品,使之单纯成为一种职位,其内部等级直接影响所加州郡长官的品级.

    都督将军职位

    石刻资料所见唐前期戾太子史事书写范式的生成及演变

    何静苗
    8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前期先册立的太子往往不能顺利继承皇位,作为失败方,他们惯常被当权者比附为戾太子,在石刻资料中形成了固定的书写范式.依据不同的现实需要,当权者或强调戾太子擅自发兵的谋逆罪行,或凸显戾太子遭致奸臣诬陷,或对应戾太子得以礼葬及追谥等不同的政治活动,为定罪、平反及重构昔日储君的政治形象提供了历史依据.该书写范式的生成,与唐前期皇位继承斗争激烈的历史背景、戾太子史事本身的丰富性及唐人喜好比附汉代政治人物的习惯做法密切相关.此书写范式虽然促进了戾太子史事的传播和扩散,但使得失败者的形象趋向单一化,正达到了当权者所期待的政治效果.

    戾太子史事书写范式官方评价唐前期废太子

    内外有别:汉宋正史中南方族群叙事的演进

    裴艾琳
    99-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中国的南方诸族因其族群、风俗多异于华夏,往往与域外诸国一起被笼统地视作"南蛮",但各族群多生活于华夏州郡之中,政治上受中原王朝统辖,与域外诸国存在明显的内外之别,此区别随着南方民族融入华夏多元一体进程的日渐深化而愈受重视.汉宋时期的正史中南方族群叙事模式存在多次转变,凸显出正史史家对南方族群内外有别认识的日益清晰.从"四夷列传"中的"南蛮",到区别于"外国列传"的"蛮夷",正史中有关南方族群列传体例的演变,不仅体现出正史南方族群历史叙事模式的发展,亦能展现出汉宋时期中国南方多民族融合的真实面貌.

    正史蛮夷传域内族群内外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