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史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史林
史林

熊月之

双月刊

1007-1873

shilin33@sass.org.cn

021-64862266-28261

200235

上海市中山西路1610号826室

史林/Journal Historical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刊登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史、世界史及上海学研究等最新研究成果为主,并开设城市史、口述史、海外史学名著评介、书评、读史札记等专栏。立意新颖,资料翔实,信息量大,已成为史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宋金之际张汇的情报收集与《金虏节要》

    邱靖嘉
    110-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汇《金虏节要》是研究金前期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张汇于靖康元年八月陷金,直至绍兴十年正月逃归南宋.在此期间,他在金军中任职,秘密从事情报收集工作,记录其亲身见闻,并结识如蔡松年等其他陷金汉人为其提供情报,从而掌握了有关金朝政治、军事的大量信息,归宋后整理编撰为《金虏节要》一书.此书进呈于绍兴十三年八月,后又有单行本传世.其编撰体例为编年记事,主体内容起于宣和七年末,迄于绍兴十年,夹叙夹议,对宋金战事的成败得失有独到评论,并十分关注金朝国内的政治斗争.了解张汇的陷金经历及《金虏节要》的编撰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此书史料进行相关研究.

    张汇《金虏节要》金朝情报收集

    明嘉靖间余盐制度的确立过程

    李义琼
    119-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嘉靖间,在明初确立的开中法之外,户部出台了余盐制度.以往研究存在将余盐视作开中法的调整而非新制度,或侧重讨论两淮而忽略其他盐区等问题,对余盐制度的确立过程分析不够充分.余盐制度是在处理与开中法关系的过程中确立的.明前期,余盐含义丰富,包括多余盐斤、合法盐斤、割没余盐等,甚至是势要占中卖窝的对象,但无疑是与开中法下的正盐性质不同的存在.余盐制度出台的原因,一是余盐逐渐成为问题,造成私盐泛滥;二是户部为了应对势要对余盐占中卖窝,以及顺应盐商分化现实,直接向以内商为主的盐商征收余盐银以加强白银财政管理权等.经过反复实践和调整,户部确定了余盐不开中而实行在司纳银解部济边的政策,包括确定正、余盐引的配比,余盐斤重与每引价银等内容,这体现了明代盐法的实施具有因地制宜的区域性特点.

    余盐正盐开中法盐课折银嘉靖间

    志以昭法:《盐政志》与明代巡盐御史考论

    沈蕾
    129-13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嘉靖八年,巡盐御史朱廷立主持编纂并刊行通史性盐业志书《盐政志》,该书以昭示盐法为目标,将方志体例与盐政文献有机融合,突出盐业志书的专业性,为此后盐业志书提供了典范.本文将《盐政志》的编纂置于有明一代盐官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讨论,重点展示《盐政志》与以朱廷立为代表的巡盐御史群体自我认知和群体建设之间的关系.

    《盐政志》朱廷立盐业志书巡盐御史

    从"奸民之私垦"到"良民之永业":明中后期宁绍地区的赋役改革、地方财政与湖田占垦

    罗晓翔
    140-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明清浙东"库域型"水利社会的内部矛盾与湖田化问题,既有研究多从地方治理、水利组织、水利秩序等角度进行讨论,但对湖田"入册升科"的过程却关注不多.明初则壤而赋,田地山荡各有原额.嘉靖后赋役改革逐步推进,大量私垦湖田伴随着土地清丈与税制重建而入册升科.在倭乱与辽东战事压力下,召佃湖田成为缓解地方财政紧张的有效手段.赋役改革、地方财政与湖田占垦之关系,展现出制度、行政与水利秩序之间复杂的互构机制.

    明代浙东"库域型"水利社会赋役改革湖田化

    晚清江南地方社会的秩序危机:以武阳保卫局成立前后为个案

    叶舟
    151-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以来的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相对安定,但这里也多有盗匪,社会治安问题频出.晚清州县成立保甲局或保卫局,是保甲制度重要的变化.武阳保卫局最初是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在常州成立的保甲团练组织.战争结束后,常州所在的江南地区社会矛盾依然激烈,流民、士兵、盐帮"结党成群",贩卖私盐、赌博、抢劫,组成各种形式的盗匪团伙,扰乱地方治安,常州一地发生多起大案.为了重整地方秩序,光绪末,武阳保卫局再度筹划成立.本文以南京图书馆藏《光绪武阳保卫局抄件》等文献为基础,以武阳保卫局设立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为切入点,来讨论清末江南地方社会秩序失控背后的原因.

    晚清江南武阳保卫局帮会

    清代民国西北枸杞市场与贸易研究

    刘新龙刘秋根
    162-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民国时期,西北枸杞发展至产业化阶段,形成全国性市场体系.其产地市场先后至少包括56个县旗,内部分为以甘州为核心的河西产区和以中卫为中心的黄河南岸产区.中级市场以包头、三原规模最大,分别汇集黄河水道、西北驿路所来枸杞,民国时期随着陇海铁路建设,三原药市改迁西安.高级市场在清前中期是祁州、禹州、樟树镇,清末民元改以天津、汉口作为枸杞终点市场,20世纪20年代规模达到鼎盛.西北枸杞国际贸易长期以日本、香港、南洋等亚洲地区为主.西北枸杞作为陕甘宁大宗特产,其市场体系是传统市场内生动力与外向型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西北区域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指征.

    清代民国西北枸杞市场与贸易

    梁启超为松坡图书馆征书的佚文与史事新探

    裘陈江
    174-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松坡图书馆请拨书籍》呈文、《松坡图书馆之征书》通告和致徐乃昌书信是新见梁启超的三则佚文,通过对其内容及其背后人事的钩沉,可以扩充梁启超筹办松坡图书馆,尤其是为该馆征求典籍的史事.梁氏虽然在民初从政受挫,但在晚年仍利用其在政坛的旧有资源,上书总统并协调地方以调拨图书;同时又利用其广泛的交际圈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向各界名流征书.其与徐乃昌的往还个案虽然也可看出二人因政见不合导致的貌合神离,但仍颇具风雅.

    梁启超松坡图书馆佚文

    勘误

    182页

    北伐时期的地方政局与派系革命——以1927年福建"谢瘦秋案"为线索

    潘建华
    183-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伐时期,地域社会既有的政治力量在革命进程中不断分合演进,深刻制约着国民政府对地方政治的整合,福建则由于1927年国民党中央党部特派福建工运指导员谢瘦秋被福建地方党政当局逮捕并擅行枪决一案的发生,成为就近观察的良好站点.谢氏之死既是北伐时期福建地方政治生态演进中带有明显地域区隔的福州系与新编军系两大派别营垒冲突的产物,也与新兴的南京国民政府政治整合能力薄弱密切相关.谢案善后中相关责任人从"有罪"到"无罪"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民政府在建政中对地方政府妥协的体现.

    北伐谢瘦秋案福州系新编军

    金库与抗币:国共关系视野下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对敌金融斗争

    姜建忠刘俊峰
    195-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期间,华中新四军在浙江东部杭州湾两岸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地处富庶的长三角地区,是各方势力争夺的重要区域.浙东根据地在初创阶段,采用灰色隐蔽斗争策略,采取禁用伪币、维持法币的金融斗争措施.随着三北游击根据地的创建,在国共摩擦的背景下,浙东区党委采取建立金库、发行金库兑换券的措施,来解决财政经济困难.面对法币持续贬值,根据地采取既联合又限制的政策,建立自己的银行,发行本位货币,并妥善处理与法币的关系.从金融斗争的结果看,这些措施发展了根据地经济,增强了抗日力量.在金融斗争过程中浙东抗日根据地展现出的与其他根据地的差异,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金融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

    国共关系视野浙东抗日根据地金融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