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经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经济研究
上海经济研究

月刊

1005-1309

sje@sass.org.cn

021-53060606-2520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5楼

上海经济研究/Journal Shanghai Economic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经济理论月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立足上海,关注全国和世界。《上海经济研究》的探索视角紧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和经济发展进程,其开放、前瞻、创新的宗旨深深吸引全国及至世界各地的读者和撰稿者,并广受经济理论界、政府部门和决策机构、大专院校、实际经济部门和企业界的欢迎和好评。《上海经济研究》永远是您了解中国和上海经济的窗口,她努力成为您的好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逻辑、核心要义和实现路径

    路嘉煜沈开艳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和国家在更高起点,充分研判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为深化认识和把握其内在逻辑、核心要义、实现路径提供了崭新视角.从历史逻辑来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与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现实逻辑来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理论逻辑来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心命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水平",应当是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具有的优越性,体现在对经济发展更有力的支撑.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高水平,要以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以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深化改革政府与市场"两个毫不动摇"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卢江王煜萍郭子昂
    1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基础设施是新兴技术研发及其推广应用的重要前提,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亟待探讨.本文通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方法测度了我国城市层面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宽带中国"试点城市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21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并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新质劳动力、新质劳动资料、新质劳动对象三大要素推动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对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个体特征的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产生差异化影响.我国应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劳动力数量稳步增长和质量提升的双重带动效应,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统合,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数字基础设施"宽带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因地制宜

    资本市场开放助推企业新质生产力提升——来自"陆港通"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林春胡淑婕孙英杰
    3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要素集聚,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此,本文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11-2022年上市公司数据,探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相关影响.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显著地助推企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并且其影响效果在行业竞争激烈企业、非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资本市场开放能够通过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提升风险承担能力以及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注入动力.因此,应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引导企业在实践中优化治理、提升效能及增强韧性,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资本市场开放企业新质生产力治理结构风险承担融资渠道

    政府数字治理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自"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政策的证据

    操小娟张诗嘉
    4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数字治理被视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如何通过政府数字治理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2011-2021年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政府数字治理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第一,政府数字治理显著提升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政府数字治理通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技术创新以及优化资本要素配置效率拓展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空间.第三,政府数字治理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在中心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城市更为显著.第四,目前政府数字治理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溢出效应较为有限.此研究不仅丰富了政府数字治理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理论框架,也为进一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之治提供了重要启示.

    政府数字治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政策双重差分模型空间计量模型

    信息消费对城市创业活跃度的影响研究

    刘刚李彪
    5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落实信息消费扩大内需战略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结合2009-2021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对城市创业活跃度的影响、作用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显示: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对试点城市的创业活跃度提升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这种提升作用主要由风险投资集聚效应、技术集聚效应和人才集聚效应三条渠道来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主要提升高市场化水平城市及区位优势明显城市的创业活跃度,且该创业提升效应对服务业尤其是非生产性服务业更为显著.拓展性分析发现,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对城市创业活跃度产生较为明显的空间正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为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提供了政策启示.

    信息消费城市创业活跃度扩大内需双重差分空间溢出

    企业数字化转型信息的策略性披露——基于信号策略性披露倾向的实证研究

    范瀚文邸俊鹏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转型作为公司质量的一种信号,不易被公众所观察,企业可以通过在文本信息中自行披露信号的方式进行信号传递.本文在测度企业信号策略性披露倾向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进行策略性披露的原因及其对数字化转型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策略性披露信号背后的动机是避免被市场低估,表现为信号策略性披露倾向越强的企业未来经营业绩越好;信号策略性披露倾向会导致数字化转型信息披露的增加,高质量企业的信号策略性披露倾向更强,因此数字化转型信息披露并不能反映企业实际的数字化转型程度,将其作为数字化转型代理变量会高估其正面效应;"两职合一"与国际"四大"审计分别会强化和弱化信号策略性披露倾向对数字化转型信息披露的影响;企业会增加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这三类数字技术的信号策略性披露,而有关区块链和数字技术应用的信号策略性披露效应不明显.本文不仅为研究企业策略性披露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理解使用文本分析方法可能导致的偏误提供了启示.

    策略性披露数字化转型信号传递文本信息文本分析

    服务业集聚是否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余小燕胡艳吕萍
    8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内源动力,随着城镇化进入中后期阶段,服务业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服务业集聚特征显著,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镇化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研究发现: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发展存在时空并进与错位,且呈上升趋势,城镇化规模发展显著快于城镇化质量提升,东部地区超大城市城镇化质量优于其他地区城市;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规模与质量的促进作用兼具专业化与多样化双重集聚效应,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与社会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规模-质量"维度的影响均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服务业集聚通过增加创新、就业、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人力资本集聚等机制提升城镇化质量;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在"空间-规模-行业"层面表现出异质性.据此,本文提出增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服务效率与创新能力,以需求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发展,重视社会性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制定细分服务业集聚发展要求,发挥创新和人才在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产业结构溢出效应城镇化高质量

    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波动与银行系统金融风险——基于政策不确定性指标不同测度和Proxy-SVAR实证方法的研究

    陆前进李欣李晓康
    10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了一个中等规模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系统探讨了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波动与银行系统金融风险的影响.首先,比较现阶段我国主流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代理指标,发现Huang &Luk(2020)所测度MPU与EPU并不能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做出较好解释.比较而言,Baker et al.(2016)与Davis et al.(2019)的EPU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更符合预期,EPU的影响类似于紧缩性供给冲击,导致产出、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社会零售消费降低,通货膨胀上升.特别是在EPU_Davis指标存在意外正向冲击时,可能导致银行系统金融风险上升.其次,利用条件波动率思想,重新估计货币政策不确定性(MPU_Volatility),发现无论是简约形式或结构形式估计,所获得MPU_Volatility在波动趋势上大体一致,且MPU_Volatility与EPU_Baker及EPU_Davis对宏观经济作用效果存在较大一致,其中MPU_Volatility与EPU_Davis对银行系统金融风险影响一致.最后,进一步将叙事性EPU_Davis指标与MPU_Volatility结合使用,选用Proxy SV AR对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结构冲击进行识别,这保证了即使存在测量误差情况下,估计偏误也会大幅降低.实证发现MPU对宏观经济变量造成不利影响,导致银行系统金融风险上升并持续较长时间.脉冲响应结果与EPU_Davis及MPU_Volatility结果相似,这一定程度上支持之前结论的稳健.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银行系统金融风险虚拟变量结构向量自回归结构冲击识别测量误差

    公私合营工业企业股息红利的分配与发放研究(1949-1966)

    李桂鸽孙建国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私合营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合营企业中,社会主义成分居于领导地位,私股股东权利受到限制.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也相应发生变革,从"四马分肥"原则到定股定息,国家逐步限制资本家在利润分配中的比例,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和平改造.国家在利润分配政策的制定中始终贯彻利用、限制、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的思想,注重保障私股股东的权益.同时,广大民族资本工商业者积极配合党中央政策,运用其所获得的股息、红利资金支持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为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公私合营股息红利利润分配定息公债

    2024年《上海经济研究》总目录

    125-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