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叶必丰

双月刊

1008-7095

skxb93@sjtu.edu.cn

021-62933089/3798

200030

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1000号信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刊登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力求“理论性、超前性、实践性”办刊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人文范式下机器学习文本分类应用于翻译研究的路径探索——以翻译汉语句法特征研究为例

    钟书能杨立汝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本分类等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是数字人文范式下翻译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翻译语言特征研究是翻译研究的基础领域.本研究提出机器学习文本分类应用于翻译语言特征研究的"五步法"研究路径,包含文本分类数据远观、贡献度排序特征中观、随机选择文本细读、语言规律总结和规律成因阐释等五个步骤.本研究依循该路径考察了翻译汉语的句法特征,发现翻译汉语相比原创汉语的最显著特征是数词在"数词+作名词的量词"表名词短语、习语、"数词+量词+名词"表模糊义等范畴边缘成员上的负使用,其认知成因在于译者倾向于忽略语义网络中突显程度较低的范畴边缘成员.案例研究表明,引入机器学习文本分类算法能够提升语言宏观描写层面的全面性、客观性与科学性,基于数据结论随机选择文本开展语例细读则有助于深入挖掘形式数据背后隐含的更细颗粒度的语言规律.本研究旨在为数字人文范式下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数字人文机器学习文本分类翻译语言特征研究五步法

    开源人工智能模型的法律治理

    周辉
    1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源正在重塑产业格局并引领商业模式的创新,作为开源领域的新兴力量,人工智能正依托开源的资源汇聚能力和协同优势快速发展.然而,人工智能在开源环境下的健康有序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内的开源问题大都集中在开源人工智能模型.因此,需要在明确开源人工智能模型内涵和分类的基础上,审慎评估其正向价值和潜在风险.为构建科学严谨且适应时代发展的开源人工智能模型治理制度框架,我国应借鉴各国在开源人工智能模型治理方面的既有经验,支持开源有序发展、明确风险管理责任与义务、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制定负面清单、推动形成国际开源人工智能联盟,从而营造公正开放的开源生态,确保开源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始终沿着安全可控、合法合规的轨道前进.

    开源人工智能法律治理

    从算法渗透到主流认知迁移:回音壁区隔下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

    阳长征
    3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算法渗透视角探索回音壁区隔下人际信任的变迁影响,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研究发现,在算法生态下,黏性图式结构、圈层话语边界、多元价值取向、自我概念导向通过社会规范共识度与文化观念共享度,对契约性信任与自觉性信任产生显著负向影响.社会规范共识度对契约性信任的影响效应大于对自觉性信任的影响效应,文化观念共享度对自觉性信任的影响效应大于对契约性信任的影响效应.社会规范共识度与文化观念共享度在算法渗透对契约性信任与自觉性信任的影响路径中具有中介效应,且对契约性信任影响的总体中介效应大于对自觉性信任影响的总体中介效应.

    算法渗透人际信任主流认知回音壁效应

    走出科林格里奇困境: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动态规制

    童云峰
    5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监管者带来了科林格里奇困境.在困境的风险侧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日益具象化,表现为输入层和隐藏层的共性风险与输出层的特色风险,折射出行政监管与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在困境的安全侧面,过于关注安全的严苛式监管会反噬技术创新的空间、挫伤我国在先进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为了消解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科林格里奇困境,应当确立动态规制模式.首先,强化企业自治与行政监管后移并举,以企业合规作为规避技术风险的第一道防线,行政监管退居第二道防线.其次,合规效果监管机制替代全流程行为监管,通过奖惩机制激励与倒逼企业落实合规计划.最后,软法先行引导硬法完善,通过软法的试验性探索为塑造我国系统性的人工智能法典奠定基础.

    生成式人工智能科林格里奇困境动态规制模式人工智能法典

    论电商平台知识产权的公私协同治理模式

    毕文轩
    68-8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诸多问题,面对电商领域知识产权治理的复杂性,亟待探索契合平台现实需要的公私协同治理模式.政府行政规制模式存在运动式执法导致效果不稳定以及相关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构属性不明的不足,而企业自我规制模式则可能因平台作为治理者的正当性和中立性受质疑而存在缺陷,这使得传统治理模式陷入失衡.为克服这种缺陷,有必要借鉴公私合作模式,将主体包容性与价值多元化的理念融入电商平台知识产权治理的各个环节,并以包容审慎作为基本原则.公私协同模式能缓解公私部门在应对电商知识产权治理中的紧张关系,通过强化开放型共治组织架构、加强交互型共治规范建设以及落实制衡型共治权责配置等举措,提升知识产权综合治理的实际效益,实现多元共赢的治理目标.

    电商平台知识产权公私协同治理模式转型

    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指数建构

    陈丽媛黄宗坤李雯
    82-9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培养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使命,人才培养评价对于大学践行这一使命发挥牵引功能.随着我国迈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一流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与世界顶尖大学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导向,通过聚焦能够体现人才培养卓越性、创新性与世界性的高精尖指标,建构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指数.通过探讨如何推进人才培养评价改革,为提升我国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破解一流人才培养难题建言献策.具体而言,简化评价指标体系,减少指标数量;优化评价测量工具,聚焦高精尖指标;重点关注弱势指标,赋予其更大权重;合理应用评价指标引导"双一流"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评价改革指数建构

    "指标":理解中国大学学术评价的一种视角

    黄巨臣韦忠霖
    9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指标"是一种兼有概念与政策工具意涵的手段、方法和机制,也是理解中国大学学术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一个关键视角.指标在中国大学学术评价中的应用与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性演进过程与制度性形成条件.按照评价主体与被评价客体关系及其意图指向不同,可将大学学术评价指标分为政府主导、市场主导与大学主导等类型.通过对指标的生成、执行、考核与结果应用等阶段的考察,呈现其运作过程机理.同时,大学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贡献,却也存在主体参与、方法选用以及测量过程等方面的局限.基于上述认识,提出治理指标的若干建议以及探讨了从日常性考察走向形成可能的"指标治理理论"议题.

    指标大学学术学术评价指标治理

    "高被引学者"现象研究的知识立场及其热点演变

    赵鑫朱佳妮
    10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被引学者被视为基于客观、纯论文影响力的全球学术人才标杆,在相关学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了 1992-2022年间Web of Science和CNKI中的247篇文献,旨在探索"高被引学者"现象研究的知识立场及其热点演变.研究发现,该现象的核心议题是将"高被引学者"作为科研实践与人才政策的评价指标,其主流取向为实证式的科学主义范式.国际研究聚焦于高被引学者在学术系统内外部的影响力,而国内研究则侧重于描述其群体特征与跨国流动特征.整体上,早期研究"重文轻人",强调"高被引"符号的工具理性,而后期研究则逐步关注高被引学者作为主体人的复杂动机和主观色彩.该领域的研究初步探讨了学术人才的评价标准及其在实践中不当使用可能引发的问题,但在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偏差与错位方面,仍需融入新的学科视角,对"高被引学者"这一热现象进行深入的学理层面的冷思考.

    高被引学者学术评价科技政策文献计量分析

    世界文学与中国视域:基于"费加罗三部曲"在华百年传播事件的考察

    龙佳
    12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费加罗"作为法兰西经典文学人物形象,在世界文学舞台上拥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以"费加罗"为中心人物的"费加罗三部曲"系列剧作在中国逾百年的跨世纪传播,是作为读者主体的译者、评论者、表导演者、教育系统的受众建构性地参与三部曲文本意义动态生成的过程,体现为"费加罗"在中国视域下的形象生成与流变.这一传播是法兰西翻译文学作品进入中国的外国文学经典谱系、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事件.这一事件较为全面地呈现出民族文学生成为世界文学的面向,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成为世界文学的有机构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世界文学中国视域"费加罗三部曲"传播事件

    "导夫先路":论早期经典与中国古代的传记书写

    侯捷飞
    133-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经典对于中国古代传记书写的诞生与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传记书写文学与史学元素始终相互杂糅,又各有消长的具体形态奠定了基础.从发展历程来看,以早期经典为核心文献的先秦两汉时代是中国古代传记书写的诞生期.先秦时代早期典籍相关的传记书写,使得叙述重心发生由"事"向"人"的转向.两汉时期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史传书写,确立了传记书写"事实真实"与"叙述真实"的合法兼容.早期经典为中国古代传记书写的整体形态与发展走向奠定了基础,剖析早期经典与中国古代传记书写之间的递变与互动,对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早期经典传记书写文本生成文化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