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

熊月之

月刊

0257-5833

shkx@sass.org.cn

021-53062234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337室

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实、新、活、广、深、快”为特色,立足上海,面向国内外,致力于探讨新问题,发表新观点,鼓励学术争鸣,扶植理论新秀,倡导新兴学派。同时开展比较研究,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是一本高层次,有深度,反映国内外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权威性综合理论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古今中西:《乡土中国》遗留的一个疑难问题

    谢立中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陈述了他在中西社会之间看到的许多差别,如"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不过,这些差别到底是古今之别还是中西之别?对于这个问题,费孝通在其著作中并没有提供一个确定的答案,而冯友兰和梁漱溟两位先生则给出了两种完全相反的答案.三位学者对这一问题所做出的解答及其分歧,构成了迄今为止我们在这一问题领域所能看到的基本思想景观.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来对这一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

    中国社会西方社会费孝通《乡土中国》

    现代中国哲学的批判性建构:以张东荪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为例

    吴震
    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东荪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先驱,他的中国哲学研究往往是基于其对西方哲学的理解之上的.他早期受实用主义本体论和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形成了历程即本体的所谓"我的本体观";他后期开始注重知识社会学,并逐渐转入中国哲学领域.他认为中国本土思想中唯有老庄道家有形而上学,但汉以后道家哲学衰落,以至于形而上学在中国发生夭折,宋明理学的形而上学不过是受佛教形而上学的"刺激"而成,已不是正宗的中国哲学.从语言结构、语言形式等语言哲学的角度看,张东荪认为中国语言缺乏主语,也缺乏to be的言语构造,因而缺乏主体的观念,进而得出"中国哲学无本体论"的结论.及至晚年,张东荪甚至对中国有无哲学亦表示了质疑.要之,在语言、逻辑、哲学互相关联的组合中,语言对于哲学而言,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可以使哲学成为某种语言哲学;然而从语言哲学立场出发,其对现代中国哲学的重构是否成功,这在当今中国哲学界仍是值得省思的问题.

    张东荪中国哲学本体论中国无哲学

    脑机智能哲学与意识问题

    李忠伟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机智能是通过脑机接口实现的结合生物脑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智能系统.该系统捕捉人脑的神经活动信号,并由人工智能进行解码,以控制仿生肢体、生成语音或执行其他操作.同时,人工智能根据生物的状态、环境、任务和需求生成对生物身体与大脑的刺激,旨在恢复或增强知觉、行为和情感.然而,当前的脑机智能虽然能够实现一些基本功能,但尚未实现真正可靠的意识体验,也未能帮助主体获得完整的自主感和能动感.在考虑橡胶手错觉、幻肢体验等意识错觉、神经可塑性的科学原理以及延展性的心灵与意识的哲学洞见的基础上,脑机智能能够实现可靠的意识体验和自主感.此外,采用多模态控制信号和反馈,以及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控制和反馈,能够使脑机智能在功能上更加强大,并且能够提供更真实的意识体验和更强烈的自主感和能动感.

    脑机智能身体图示神经可塑意识自主感

    语言何以能够有意义地指向世界?——基于伽达默尔语言—事物关系的思考

    杨东东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娜丰在《解释学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一书中认为,伽达默尔意义决定指称立场导致的语境主义可能引发跨语言对话的中断,因此必须接纳直接指称理论.于伽达默尔而言,回应上述指责意味着对语言—事物之关联的重新梳理,这涉及两个层面:其一,直接指称理论秉持的外在关系论断并非语言—事物的源始关联,事物唯有在语言中获得其存在,它本身已然是意义化的;其二,事物的意义化并不必然带来对话的中断,因为只要对话是就"某物"展开的,言说者便能够在承认自身视角有限性的前提下倾听他者,从而既构造出被"我们"共同揭示的事物,又在这个揭示中不断地修正、补充各自对事物的述说.这就是在意义决定指称立场中事物和语言之间开展的无尽"游戏".

    语言事物意义决定指称直接指称理论世界

    汉代丝路上的"信使"与"翻译":悬泉汉简所见"驿骑"与"译骑"

    晋文郭妙妙
    48-5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悬泉汉简中将骑马传递信息的人称为"驿骑",负责递送比较紧急和重要的文书.狭义的"驿骑"仅指邮驿系统中骑马传递文书的人,而广义的"驿骑"则指在交通主线上所有负有邮书管理责任的机构中骑马传递信息者.在相同格式的文书中,"驿骑"有时被写作"译骑",但二者并不完全相同.某些"译骑"指邮驿系统中通晓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骑手,可以在传递文书的同时兼任翻译,将他们记为"译骑"是为了与"驿骑"相区分.在先秦两汉典籍中还记载了一些专职翻译人员,亦即"象胥""译"或"译者"等,为少数民族首领、国家机构或官员承担翻译工作.从悬泉汉简来看,这些专职翻译人员设置较少,在大量的民族交往活动中往往是由"译骑"等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的人兼任翻译.无论是专职翻译,还是兼职翻译,他们都对两汉时期的民族交往和交融做出了重要贡献.

    悬泉汉简驿骑译骑译者兼职翻译

    孙中山国族思想对西方民族主义的借鉴与升华

    恽文捷
    5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缘起于反清革命,早期曾受到19世纪欧美流行的"种族主义"影响.随着中山先生中国革命实践的深化,他对民族主义的内容不断修正,最终扬弃了西方殖民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因素,将其升华为用以统合中华民族全体同胞的国族思想来建设现代中国.因开展反清革命宣传时曾借用欧美的话语、观念和理论,中山先生的国族思想至今仍被一些学者批评为"带有浓厚的种族主义色彩".近年来,随着中国发展壮大,一些别有用心者更将其刻意曲解,企图通过抨击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和国族观念来解构"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进而"把中国去中心化".因此,有必要依据新老史料正本清源,研讨孙中山反清革命时借用欧美理论和话语的动机与方式,以及他在后来的反殖民主义和反帝国主义斗争中通过建构"三民主义"国族思想对西方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形成的批判与升华.

    孙中山国族思想民族主义殖民主义

    施莱格尔浪漫主义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

    罗久姜维端
    6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施莱格尔早期哲学—文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早期浪漫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深刻性与复杂性.首先,他批评现代文化坚持分析性和反思性的理性原则,导致自然的祛魅和人与自然的疏离.其后,他又对现代的理性形式进行了重新评估,通过将理性反思转化为浪漫诗的反讽,既保持了理性的反思性和批判性,又将这种否定的力量转化为一种让本真的自然得以不断显现的积极的力量.在以反讽为原则的浪漫诗中,自然不再是一个由量化的、分析性的理性建构出来的僵死的物质集合,而是恢复为一个活生生的、创造性的实在.施莱格尔的"浪漫诗"观念突破了古代与现代的截然对立,既批判现代世界的分裂和异化,高扬古希腊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同时又意识到,人类必须通过与这种原始的和谐状态的分离,才能最终在人的理性和所有其他自然禀赋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达到一种更高的和谐统一的状态.

    施莱格尔早期浪漫主义现代性自然浪漫诗反讽

    论东林学派对"吾与点也"与"鸢飞鱼跃"的美学接受与创作实践

    渠嵩烽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先秦以来,源于儒家经典的"吾与点也"和"鸢飞鱼跃"就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二者不仅是重要的学术概念,还因对人与宇宙和谐关系的生动描述而具有了美学属性.在宋明理学家看来,"吾与点也"与"鸢飞鱼跃"是对抽象宇宙本体,即"道体"的最恰当描述,因此愈发受到推崇;而其中蕴含的审美属性则成为指导理学家诗歌创作的重要理念.晚明东林学派在诗歌创作中积极贯彻了这一理念,通过多种方式将"吾与点也"与"鸢飞鱼跃"蕴含的美学价值呈现在诗歌中,体现了对先秦儒家审美传统与宋明理学美学思想的继承.

    东林学派吾与点也鸢飞鱼跃审美

    作为世界秩序"底层逻辑"的世界市场——兼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经济基础

    释启鹏
    9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秩序关乎所有国家的发展命运,然而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一方面忽视了世界秩序得以形成的"过程性结构",另一方面将世界秩序的变迁简单理解为霸权的此消彼长.针对这一认知偏差,文章以世界市场与政治思潮的错综交互为基础,为世界政治体系的演进提供了四种概念化类型,即新秩序形成、霸权更迭、新方案失败以及旧秩序延续.其中,世界市场构成了世界秩序变迁的"底层逻辑".1500年之前,世界市场有着多个中心,不同文明的国家处于相对平等的世界秩序之中,但随着以追求无限积累为目标的资本主义不断扩张,包容性、多中心的世界市场被等级制、单中心的世界体系所取代,战争、剥削与压迫成为世界秩序近五百年来最显著的特征.在这一体系中,霸权转移的基础源自世界市场主导权的转移.在21世纪之后,世界市场浮现多中心趋势,作为世界市场重要中心之一的中国,凭借其文明传统为世界秩序提供了新的蓝图.世界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经济基础.

    世界市场政治思潮世界秩序人类文明新形态

    企业间环境不平等:测度和分解

    聂辉华林佳妮
    110-12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的环境治理最终需要落实到企业间的排污额度分配,因此企业间的环境不平等问题至关重要,但这一问题尚缺乏学者们的关注.文章首次对中国企业间的环境不平等程度进行了测度和分解,运用微观企业数据及基尼系数测度企业间环境不平等程度,并基于回归方程对不平等进行夏普里值分解,进而考察企业间环境不平等的来源.研究发现:企业间的污染排放高度不平等,并且这种不平等主要存在于同一城市内部不同企业之间,其次才是不同城市之间;分组来看,中西部地区、轻污染行业、私营企业的环境不平等程度偏高;造成企业间环境不平等的主要因素是企业能源资源用量、企业固有特征和企业规模.机制分析发现,能源的环境后果更多受到企业资源集约度的影响,而非由"先赋"的行业类型决定;大企业的排污强度低于小企业,是源于"抓大放小"的规模歧视,而非禀赋差异.因此,关注企业间污染分配公平、以节能促减排和政府"抓大不放小"可能是有效的对策.

    环境不平等环境污染基尼系数夏普里值分解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