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数据挖掘方朝晖教授治疗气滞痰凝型甲状腺结节用药规律

    张雯婧方朝晖胡子朝路宜贤...
    945-951,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方朝晖教授运用组方治疗气滞痰凝型甲状腺结节的用药规律和临证经验.方法:收集方朝晖教授采用中药方剂治疗气滞痰凝证型甲状腺结节病例189例,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方药数据进行药物频数分析、性味归经及功效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总结核心药物和关联组合.结果:共纳入处方200个,涉及中药193味,药物使用频次2975次.茯苓、合欢皮、夏枯草、泽泻、白术、当归、远志、百合的使用频率高于30%;常用的药物功效类别为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等;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药性以平性、寒性为多;归经以肝、肺、脾经为要,茯苓与泽泻、白术、猪苓、土鳖虫均具有很强的关联度.结论:方朝晖教授治疗气滞痰凝型甲状腺结节以理气化痰、利水渗湿为主,兼以补脾益肺、清热宁神、活血化瘀等治法使气行、痰消、瘀散,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甲状腺结节数据挖掘理气化痰方朝晖气滞痰凝用药规律

    中药归经理论源流考释

    杨兴华刘扬郝佳
    952-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药物归经论是阐发药物对人体特定脏腑经络具有趋向性选择和治疗作用的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药物归经论根植于药物本身性味特征,以藏象经络理论为基础,经过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最终理论化、系统化.药物归经理论最早可溯源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但记载较为零散,缺乏系统论述.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药物归经论进一步发展,但仍处于萌芽时期.金代医家张元素首创"引经报使"学说,于《珍珠囊》中正式把药物归经作为药性加以论述,药物归经理论正式形成,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在继承张元素归经学说基础上不断升华,对张氏"引经报使"理论进行了总结完善.药物归经论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临床疗效,有助于区别同类药物的功效差异,并能指导处方中药的配伍和剂量;提高了辨证施治的精准性,确保了辨证论治的个性化;丰富临床治疗的层次,拓宽治疗角度,使医者处理复杂病机更加得心应手.这一理论影响深远,至今已经成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药物归经引经报使引经药易水学派

    基于古代文献分析痧证外治法关键信息

    王静李慧芹王晖杨国芳...
    957-962,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挖掘梳理古代医籍中关于痧证外治法的源流、概念、逻辑关系、主治病症、具体方法等关键信息进行整理研究.方法:基于中华医典数据库和安徽中医药大学青梨文献库,使用计量学方法分析相关古籍朝代、临床症状、痧证外治方法、部位选择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27和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刮痧部位以及痧证的聚类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痧证外治法的古籍汉、明、清各有2、6、23部,74.19%信息记载于清代古籍.其中干预疾病之痧证外治法最多见于放痧、刮痧法,放痧应用频次占比最多为绞肠痧(21.74%)和兼痧(13.9%),刮痧应用频次占比最多为绞肠痧(16.7%)和斑痧(16.7%).对不同痧证进行关系规则分析,可见绞肠痧与发痧呈强关联.刮痧部位的聚类分析谱系图,当度值为20时,刮痧部位分4类:颈项-两胁-背心、脉门-脑后、心窝、足心;放痧部位的聚类分析谱系图,当度值为15时,放痧部位分5类:十指头-两臂弯-两腿弯、舌下两傍-少商穴、委中穴-曲池穴、颠顶、双乳;结合古籍医案常用部位、痧证脉候、痧筋辨识,外治工具和介质等形成系统信息结构.结论:痧证外治法是中医临床经验的宝贵结晶,通过厘清古代文献关键信息,为传承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痧证刮痧外治古代文献数据挖掘关键信息

    中医药治疗降低骨关节炎高凝状态患者再入院风险:一项基于OA人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贺明玉刘健王桂珍方妍妍...
    963-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对骨关节炎(OA)高凝状态(HS)患者再入院的影响.方法:收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3929例OA患者资料并进行电话随访,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SM)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高凝状态和中医药干预对OA患者再入院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OA高凝状态患者再入院的风险因素,采用数据挖掘观察中药治疗对OA高凝状态患者临床实验室指标(ESR、hs-CRP、APTT、PT、TT、PLT、FBG)及再入院的影响.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最终纳入3747例OA患者,其中高凝状态的发生率为25.54%(957/3747).经1∶1匹配后,最终纳入928例OA高凝状态患者和928例非高凝状态OA患者,并将其分为OA-HS组和OA-non-HS组.随后根据是否使用中药将OA-HS组分为中药组(CHM组)364例和非中药组(Non-CHM组)564例.结果显示,OA-HS组患者的再入院率高于OA-non-HS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M组患者的再入院率明显低于Non-CH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中药是OA高凝状态患者再入院的独立保护因素,而ESR、APTT与FBG则是其危险因素.回顾性数据挖掘显示中药治疗可有效改善OA高凝状态患者的炎症(ESR、hs-CRP)和凝血指标(APTT、FBG、PLT).关联规则分析发现红花、鸡血藤、陈皮与威灵仙与OA高凝状态患者非再入院之间具有强关联.结论:伴有高凝状态的OA患者再入院的风险高于非高凝状态的OA患者.中药治疗作为一种保护因素,可改善OA患者炎症和凝血指标,从而降低OA高凝状态患者再入院的风险.

    骨关节炎中药回顾性队列研究高凝状态

    基于CiteSpace探讨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可视化分析

    马斯棋丁克凡范春美陈淑慧...
    971-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自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发表的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网络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检索相关文献1264篇,最终纳入875篇,1986-2017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8-2023年发文量呈下降趋势;共涉及503位作者及12位核心作者;国内共有470个机构在该领域发表过文献,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发文量排名前3;出现频次≥20次的关键词为排卵障碍、不孕、克罗米芬、针灸、综述等;聚类分析得到11个聚类群,关键词时间线图谱提示情志疗法、化痰活血、温针灸、学术流派等是该领域研究的新思路.结论:情志致病、针灸、中药综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逐渐成为发展趋势.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研究团队之间合作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排卵障碍性不孕中医药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针刺调节JNK-MCP1通路减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白质病变模型室旁核炎症损伤机制研究

    董爱爱杨端蓉王文瑞任佳...
    978-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针刺"降压方"腧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双血管逐渐闭塞(2VGO)模型下丘脑室旁核(PVN)炎症损伤的治疗作用,并从c-Jun 氨基末端激酶(JNK)/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通路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SHR大鼠30只,随机选10只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作为假手术组;其余20只SHR大鼠植入血管收缩器渐缩环以缩窄颈总动脉,制作双血管渐闭SHR脑白质病变(SHR-2VGO)模型,造模2周后剔除运动功能受损大鼠,最终造模成功的18只SHR-2VGO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各9只.假手术组、模型组与针刺组以相同的方式固定,同时针刺组予腧穴"降压方"针刺,1次/d,每次留针30 min,干预疗程为4周.采用无创血压测量系统,每周对大鼠进行收缩压、舒张压测量,进行针刺降压效果的评估.苏木伊红染色和尼氏染色用于评估各组大鼠室旁核后部(PVP)发生的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PVP脑区JNK、MCP1表达,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各组大鼠室旁核前部(PV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在针刺前及观察期第1、2、3、4周,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升高(P<0.05);在观察期第3、4周,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降低(P<0.05).假手术组PVP脑区神经分泌大、小细胞分布规律,两类细胞在模型组呈分布稀疏、形态不规则,两类细胞在针刺组呈交叉排布的形态.假手术组大鼠PVP脑区尼氏小体数量较丰富,体积较大;模型组PVP脑区尼氏小体数量明显下降,神经细胞受到明显破坏;针刺组尼氏小体体积较小,但与模型组比较数量明显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VP区JNK-MCP1荧光强度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JNK-MCP1荧光强度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VA组织中TNF-α mRNA和IL-6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PVA脑区TNF-α mRNA和IL-6 mRNA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针刺"降压方"腧穴可缓解SHR-2VGO大鼠PVN组织病理损伤,增加尼氏小体数量,通过针灸调控JNK-MCP1通路缓解SHR-2VGO大鼠室旁核炎症损伤.针灸缓解高血压脑白质损伤相关神经炎症是值得研究的潜在治疗策略.

    自发性高血压脑白质损伤腧穴降压组方室旁核炎症损伤JNK-MCP1通路

    电针联合奥美拉唑保护NSAIDs大鼠胃溃疡的增效作用评价

    卢登杰张攀攀林静瑜周凡...
    986-991,1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电针足三里与不同剂量奥美拉唑联用保护吲哚美辛所致大鼠胃溃疡的增效作用.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空白组、模型组、奥美拉唑低剂量组(5 mg/kg,Omeprazole L)、奥美拉唑中剂量组(10 mg/kg,Omepra-zole M)、奥美拉唑高剂量组(20 mg/kg,Omeprazole H)、电针联合奥美拉唑低剂量组(E+Omeprazole L)、电针联合奥美拉唑中剂量组(E+Omeprazole M)、电针联合奥美拉唑高剂量组(E+Omeprazole H),每组6只;末次给药前1 h,除空白组外各组以吲哚美辛(40 mg/kg,腹腔注射)制备胃溃疡模型;造模后7 h取材,观察胃黏膜大体外观及胃、肠组织病理形态,对胃黏膜外观及病理损伤作评分.结果: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严重,黏膜表面部分变薄,见点线状出血或糜烂、溃疡灶,病理病变以黏膜层出现红细胞及上皮细胞变性缺损为主.小肠黏膜病理病变呈轻度损伤,见绒毛纹状边缘脱落消失,上皮细胞空泡化.(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各组胃黏膜大体外观及病理病变改善,胃黏膜损伤评分降低(P<0.05,P<0.01).除Omepra-zole L组外,其余各组病理评分均较模型组降低(Omeprazole H组P=0.08,余P<0.01).以Omeprazole M组、E+Omepra-zole M组、E+Omeprazole H组损伤抑制率最高;(2)Omeprazole 3个剂量组间比较:与Omeprazole L组、Omeprazole H组比较,Omeprazole M组胃黏膜大体外观及病理病变减轻,胃黏膜损伤分数及病理评分降低(P<0.01,P<0.05);(3)E+Omepra-zole 3个剂量组间比较:与E+Omeprazole L组比较,E+Omeprazole M组、E+Omeprazole H组胃黏膜大体外观损伤減轻,损伤分数明显降低(P<0.05,P<0.01);(4)同剂量Omeprazole组与E+Omeprazole组间比较:与相同剂量Omeprazole组比较,E+Omeprazole L组、E+Omeprazole H组胃黏膜大体外观、病理病变减轻,损伤分数降低(P<0.05,P<0.01),病理评分呈降低趋势(P=0.1,P=0.08);(5)模型组小肠黏膜轻度损伤,绒毛纹状边缘部分消失脱落,上皮细胞浆空泡.与模型组比较,Omeprazole H组小肠黏膜病理形态损伤明显加重,见黏膜出血、上皮层细胞变性坏死,固有层崩解;其余各组小肠黏膜损伤未有加重趋势.结论:对吲哚美辛所致大鼠急性胃溃疡,电针联合低剂量、高剂量奥美拉唑具有胃黏膜保护增效作用,电针的联合应用可抵抗高剂量奥美拉唑加重吲哚美辛所致小肠损伤.

    NSAIDs胃病针药结合足三里奥美拉唑增效作用

    基于颜色-成分关联分析不同规格牛膝储藏过程中质量变化的规律研究

    李金洋胡婷婷李静于兵兵...
    992-10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不同储藏包装条件不同规格的牛膝进行化学成分及色度的定量分析,明确牛膝炮制过程中色度与成分的关联性及质量变化规律.方法: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不同规格牛膝在不同储藏包装条件下的色度值和指标性成分β-蜕皮甾酮、25R-牛膝甾酮、25S-牛膝甾酮、齐墩果酸及水分的含量,借助灰色关联分析色度与各指标性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从饮片含水量综合考虑,优选低温抽真空包装;从甾酮类成分含量考虑,优选低温抽真空包装;从齐墩果酸成分含量考虑,高温充氮气包装较好;从饮片外观和色度值考虑,优选低温环境储藏.灰色关联分析得出饮片的含水量与其色度值关联最为密切,其次是β-蜕皮甾酮.结论:储藏温度因素对牛膝化学成分的影响较大,而含水量与色度的关联最密切.色度值可以为牛膝储藏程度鉴别和成分含量预测提供参考.最佳的牛膝饮片储藏条件是低温抽真空包装.

    牛膝储藏规格质量评价颜色-成分关联分析

    当归饮子加味联合糠酸莫米松软膏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奥希替尼相关性皮肤干燥瘙痒的临床研究

    张芊雪张红
    1005-10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当归饮子加味联合糠酸莫米松软膏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奥希替尼相关性皮肤干燥瘙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肿瘤分期系统(TNM)ⅠB~ⅢA期的NSCLC术后接受奥希替尼治疗后出现符合血虚风燥型皮肤干燥瘙痒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口服当归饮子加味联合糠酸莫米松软膏外用,对照组单用糠酸莫米松软膏治疗.两组治疗4个疗程(7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皮肤干燥、瘙痒症状积分及疗效、皮肤干燥瘙痒等级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皮肤瘙痒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其中观察组除皮损面积外,其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两组皮肤干燥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且观察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皮肤干燥瘙痒等级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DLQI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当归饮子加味联合糠酸米松软膏治疗早期NSCLC术后奥希替尼相关性血虚风燥型皮肤干燥瘙痒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皮肤干燥及瘙痒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患者依从性.

    肺癌当归饮子靶向治疗皮肤干燥瘙痒

    周惠芳辨治经间期出血经验撷粹

    于雅昕周惠芳
    1011-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间期出血为临床常见病,周惠芳教授秉承夏桂成国医大师学术思想,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认为经间期出血实质上为经间期阴阳转化失衡,以"心肾不交,肝气郁结,夹有瘀滞"为主要脏腑病机.以"交通心肾,辅以疏肝化瘀"为基本治法,顺应经间期"重阴转阳"的节律变化,治疗上擅长分期论治,出血期善加"地榆、仙鹤草、醋香附、益母草"止血为先;恢复期以"补虚"为本.顺应女性月经周期阴阳转化,经后初期自拟"滋肾宁心奠基汤",滋肾宁心,为子宫内膜增长奠定基础;经后末期平衡心之动摇,活血疏肝,增强内膜稳定性,促使排卵顺利,临床疗效可观.附验案1则以佐证.

    经间期出血心肾不交肝郁血瘀周惠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