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针刺治疗在腹腔镜修补胃十二指肠穿孔中的疗效观察

    汪晋郑磊罗瑞琳丰茂坤...
    305-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针刺辅助治疗在腹腔镜修补胃十二指肠穿孔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双侧曲池、合谷、内关、阴陵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1次/d,30 min/次,持续4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首次通气时间、通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炎症指标恢复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通气时间、通便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修补联合针刺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临床疗效确切,可减少患者术后炎症反应,改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

    胃十二指肠穿孔腹腔镜针刺疗效

    基于"筋骨并举"理论的推拿手法治疗"腰曲增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叶盛姜超张宇占茂林...
    310-313,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基于"筋骨并举"理论的推拿手法治疗"腰曲增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来自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的70例"腰曲增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采用基于"筋骨并举"理论的推拿手法和常规理筋松解手法治疗2个疗程,观察其腰骶角角度、腰椎活动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定量表(JOA)评分等情况.结果:观察组腰骶角角度减小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腰椎活动度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筋骨并举"理论的推拿手法治疗"腰曲增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减小腰骶角角度,纠正腰曲增大,并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腰椎功能及活动度.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曲增大"筋骨并举"推拿手法临床疗效

    贾颖教授从风论治斑秃的临床经验

    张雨冰何海艳李丹刘新佳...
    314-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斑秃属于中医学"油风"的范畴,是皮肤科常见的迁延性复发性疾病.国外研究显示人群终生患病率约2%,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临床各医家多从肝肾论治,贾颖教授根据"风为百病之长",认为外风、内风、伏风是斑秃发病的关键病因,其病机为血热风盛,血瘀风化,血虚风燥,阴虚风动,风邪贯穿疾病始终,以此提出了"从风论治"斑秃的观点,遵循中医学整体观念,同时注重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在治疗上善用风药,善行风穴,主张内治外治相结合、借助风药走窜之性,搜风通络,"以风治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治疗斑秃提供了新思路.

    斑秃从风论治以风治风

    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临床疗效研究

    苗乐静司丽丽田鸽
    319-32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7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天枢、梁丘、丰隆、上巨虚)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脊髓损伤评定量表(ASIA)神经功能评定(运动、感觉).脊髓独立性(SCIM-Ⅲ)、膀胱功能(排尿次数、日最大排尿量)、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生活质量水平[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表(MLHFO)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SIA运动评估MS、感觉指数SIS评分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SCIM-Ⅲ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SCIM-Ⅲ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排尿次数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日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多,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VC、FEV1值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FVC、FEV1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水平改善明显,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能有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痛苦.

    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脊髓损伤临床疗效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海风藤"治疗紫癜性肾炎的作用机制

    杨姝荟白晓红修婵李旭峰...
    323-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补气通络法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海风藤"药对治疗紫癜性肾炎(HSPN)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分别检索黄芪和海风藤的活性成分及药物靶点,通过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查找HSPN的疾病靶点,取活性成分与疾病的交集靶点,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交集基因靶点PPI网络;经DAVID数据库分析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出黄芪活性成分10个,海风藤活性成分18个,作用靶点205个,HSPN疾病靶点795个,药物与HSPN共同靶点基因73个;GO功能分析涉及凋亡过程的负反馈、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结合等调控,KEGG通路富集分析涉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7(IL-17)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连接度排名前4位的药对活性成分槲皮素、豆甾醇、海风藤酮与关键核心靶点基质金属肽酶-9(MMP-9)、TNF、肿瘤蛋白P53(TP53)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研究初步验证"黄芪-海风藤"治疗HSPN作用机制,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紫癜性肾炎补气通络黄芪-海风藤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基于"三焦气化-营卫"体系探析中医药调节肿瘤免疫作用机制

    徐陆凡张哲罗毅
    332-336,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肿瘤免疫发挥着杀伤肿瘤细胞、保护机体的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广泛应用打开了肿瘤治疗的新格局,但也存在单药疗效有限、联合用药安全性等问题.以"三焦气化-营卫"体系为基础,探讨中医药调节肿瘤免疫增效的可能.从三焦气化这一宏观的角度出发,探讨现代肿瘤免疫的中医理解,剖析营卫与现代免疫及肿瘤免疫的联系,结合癌症发生发展中的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探索中医药调节肿瘤免疫治疗之法.通过促使三焦气化如常,发挥"解毒散结,营卫互用"免疫主体作用,运用益气活血、祛瘀通路、温阳化痰,使一身之气顺和,达到正复邪去之效.

    肿瘤三焦三焦气化营卫免疫治疗中医药疗法

    肌-骨交互视阈下传统功法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思路探讨

    姚文超林红夏宏武李梦醒...
    337-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寻求有效的防治手段具有现实意义.以肌-骨交互作用为切入点,肌骨交互机制作为传统功法防治POP的新靶点,探讨传统功法防治POP的研究思路,太极拳调养气息,强壮肌肉筋骨;五禽戏调腑通络,提高腰椎稳定性;易筋经动静结合,降低跌倒风险;八段锦形气意同调,补肾强筋壮骨.传统功法一方面可提高骨密度、增强骨强度,另一方面提高肌肉质量和力量,加强机械作用传导促进骨代谢,双向调控肌肉-骨骼并形成闭合式循环回路.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肌-骨交互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中药防治研究进展

    马梅香冯亚宏
    343-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影响全球约6~20%的育龄妇女.其特征包括月经周期不规律、慢性排卵功能障碍和雄激素分泌过多等.PCOS的病因涉及多种病理生理因素,包括胰岛素抵抗、炎症、氧化应激、表观遗传变化、线粒体功能障碍等.近年来,中药在治疗PCOS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中药治疗基于疾病的病因病机,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中药治疗PCOS的主要机制包括调节内分泌、抗炎、抗氧化应激、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在临床实践中,中药治疗PCOS的效果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总之,中药治疗PCOS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疗效.通过调节内分泌、减少机体炎症及改善氧化应激等,中药可以全面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方向.对近年来关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中药防治研究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中药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物与慢性瘙痒介质研究进展

    唐永昌徐林跃吴贤波
    349-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瘙痒是临床最常见的皮肤症状,症状持续时间超过6周称为慢性瘙痒症(CP),其原因不仅与皮肤疾病相关,也与全身系统性疾病有关.瘙痒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临床治疗方案繁多,且治疗效果不佳,需要寻找替代或补充治疗方法.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与肠外器官之间双向作用的特点成为研究热点,肠道菌群与瘙痒相关介质存在密切联系,肠道微生物群与肠外器官的双向作用实现抑制或下调慢性瘙痒相关介质表达或浓度,可以通过益生菌和(或)生活方式改变促使CP患者的肠道菌群正常化,改善焦虑,改善睡眠,一定程度上治疗引发瘙痒的原发疾病.希望通过整理归纳肠道微生物调节慢性瘙痒症相关介质的文献研究,能为临床治疗CP提供新思路.

    慢性瘙痒介质肠道微生物群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