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建筑
世界建筑

王路

月刊

1002-4832

010-62785799 62781318

100084

北京清华大学建筑馆

世界建筑/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技术性刊物。报道国内外建筑科学的最新成果,刊登世界各国城乡规划和园林建筑实例,介绍各种建筑流派及世界著名建筑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中之城"校园——解读爱尔兰圣布伦丹社区学校

    梁淑贤殷实肖毅强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追溯了1970年代爱尔兰社会演变、功能主义城市反思浪潮以及经适型建造体系,解读了彼得和玛丽·道尔设计的圣布伦丹社区学校.通过分析建筑的肌理、布局、技术等,发现这座被誉为"城中之城"的校园既保留了"毯式建筑"的基本特征又削弱了空间均质问题."无固定形式"设计理念和灵活的建构逻辑体现出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至今仍适用于当代的建筑创作.

    城中之城校园设计毯式建筑装配式校园无固定形式

    "小区"的起源、移植与影响——以洛阳涧西工业区的住区为例

    吴俊贤虞刚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区"是一个源自苏联的概念,是一种具有社会空间意义的住区模式.1950年代中后期"小区"的概念被引入我国,在我国的城市及社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小区"概念起源与移植的回溯,能够厘清我国现代住区的发展渊源,并明确我国住区的特色.文章以洛阳涧西工业区的工矿企业住区为例,尝试分析"小区"在工业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对于城市形态及社会空间的影响.

    小区单位洛阳城市形态社会空间

    先锋女性主义者的建筑实验——英国Matrix的女性主义建筑观念与实践研究

    杨宇环张卫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的Matrix是西方第一个明确以女性主义为主张的女性建筑事务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她们试图挑战父权制下的建筑体系并发展一种女性主义的设计方法,是西方将女性主义理论运用到建筑空间实践中的先锋者.本文回溯了Matrix组建时的政治与社会背景,分析她们以建筑师的身份采取集体合作工作模式、以女性为主体的参与式机制、以技能培训为辅助的女性建筑教育介入的方法来促进女性解放并重构建筑的空间生产.基于女性主义社会建构论的观念,解读Matrix是如何以性别批判的视角来看待和认知城市空间与女性主义建筑,并结合具体建筑案例分析女性视角下的包容性建筑设计.最后本文探讨了以Matrix为代表的女性建筑师及其女性主义建筑观念与实践对于当下建筑学科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Matrix女性主义女性建筑师参与式设计女性主义建筑设计

    异邦之乡——18-19世纪越南河仙鄚氏家族的城市营建与身份建构

    杨乙彬黄华青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南河仙是18世纪由来自广东的鄚氏家族建立的港口城市.本文通过对河仙历史时期城市空间营建的复原,分析其城市格局呈现的权力、族群和信仰三类典型空间,揭示其营建策略背后的身份建构目的.指出以鄚氏为代表的华人移民如何在河仙塑造"中国化"的城市空间;后其意义被本地居民与其他族群所转写,重构为"本地化"的城市空间特征.以跨学科视角梳理河仙的城市营建史,考察城市空间变迁背后的社会动因,拓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史研究的视角.

    东南亚越南城市史身份建构海上丝绸之路

    主人与景——《寓山注》中的"主人"叙事与明末园林的审美化转向

    朱琳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考察明末祁彪佳的寓山写作,揭示了文本中一种特别的主人视角的叙事.主人将"景"设置为特定的时空框架,主观上制造了"景内"与"景外"的分野,而其本人可以在二者之间穿梭.本文通过关注"景"所代表的观看方式,呈现对园林"主人"之"主"的一种理解,并讨论明末园林总体上被客体化和审美化的倾向.

    寓山"景"奇观参与式观看园林的审美化

    中国历史建筑登录制度的现状特征及问题思考

    李登月王军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建筑作为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分布广泛、风格多元.一些城市自1980年代就开始了历史建筑登录制度的实践探索,2016年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全面展开,当前多城市已探索形成历史建筑普查登录的一系列技术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历史建筑登录管理的发展历程,对国家及地方层面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实践进行梳理,从行政管理机构、法律法规体系、普查认定制度、记录建档制度4个方面总结历史建筑登录制度的现状特征,深入剖析其当前面临的问题并在管理机制、登录程序、法规标准、修缮利用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今后历史建筑保护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登录制度保护管理

    基于营造逻辑的白族传统民居木构架区划研究

    潘曦林徐巍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对大理白族聚居区25个典型聚落调研的基础上,对白族传统民居的木构架进行了类型梳理与区划研究.首先,将木构架拆解为檩柱组合形式、承檩结构、厦子形式3个关键部分,根据各部分的不同做法将所调查到的57种构架形式归纳为3个大类、7个分支;接着考察不同分支的地理分布特征,划分出中心系、北部系两个主要区系;最后总结出技术传统、地理区位与历史沿革3个影响木构架区划的核心因素,民族内生技术传统的不断发展和地区/民族间技术的传播交流,共同造就了白族传统民居木构架的丰富形式.

    传统民居区划木构架白族

    哈尼族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以传统村落阿者科为例

    张盼程海帆朱良文赵赛赛...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传统民居快速消逝的现象,本文从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视角出发,在对哈尼族传统民居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深入剖析传统民居保护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微介入"与"本土化"双重导向下的"在地化"保护与更新机制,并结合团队在阿者科村开展的民居修缮实践,从组织形式及更新方式两个方面探讨这一机制的实施路径,以期为当下传统民居完整性保护及活化利用更新提供参考.

    传统民居营建模式保护与更新机制实践探索

    高校室内木质化空间的心理增益探析

    李静徐洪澎张超陈思妮...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校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恢复需求与有限的恢复性自然环境接触的矛盾,木材作为亲生物设计的理想材料为其提供了解决途径.本文借助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探析了室内木质化空间的心理增益原理,并对关键环节进行印证.研究证明,学生对校园室内空间木质化有很高期望,并发现结构木质化的室内空间有更高的受众偏好.此外,增加木构变化能够显著提升室内空间的自然性、偏好和恢复可能性,且在梁柱及屋面部位同时应用木材时的心理增益最优.最后,提出高校室内空间木质化设计建议.

    木质化空间自然性偏好恢复可能性心理增益

    基于行为特征的智慧地铁车站空间组构效能分析研究

    姚启帆陈景衡雷仁婧高建...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及城市站域的建设正处于城市地下综合开发和交通智慧化建设双向复合影响变动时期,地下车站的精细化建设面临巨大挑战.研究从地铁车站基础组构逻辑及与微观行人要素关联规律层面切入,提出地铁车站空间组构效能概念,建立地铁车站组构效能分析模型,提出效能不均匀系数与真实效能系数,并应用于西安既有轨道交通站点T形换乘站组构研究中,最终提出优化设计策略.

    空间组构智慧地铁车站地下空间精细化利用行人仿真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