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森林病虫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森林病虫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
中国森林病虫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

宋玉双

双月刊

1671-0886

slbc@chinajournal.net.cn

024-86800056

110034

沈阳市黄河北大街58号

中国森林病虫/Journal Forest Pest and Diseas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的技术类科技期刊,以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的科技动态,普及森防知识为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单位,主要读者对象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及其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林业职工及农林院校师生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泡核桃和云新核桃对炭疽病菌的响应机制

    杨霞吴柳燕朱佳敏赵玉雪...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大泡核桃Juglans sigillata和云新核桃Juglans regia×Juglans sigillata'Yunxin Yunlin'对炭疽病的抗病性差异,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接种试验观察果实发病情况,以2个核桃品种的果皮为试验材料,采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测定2个品种核桃果皮在接种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后的代谢产物差异,同时进行KEGG分析,并测定2个品种核桃果皮在接种前后防御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泡核桃比云新核桃对炭疽病的抗性更强;大泡核桃果皮在感病后酚类化合物上调数量比云新核桃多,苯丙烷代谢通路为大泡核桃抗炭疽病主要的代谢通路,在该通路上2',4',6',3,4‒五角羟基查耳酮、槲皮苷和3,7‒O‒二甲基槲皮素表现出显著上调;接种后大泡核桃的PPO和POD酶活性升高,接种后72~120 h皆显著高于云新核桃。大泡核桃通过酚类化合物代谢来产生抗性。

    炭疽病大泡核桃云新核桃响应机制

    杉木梢枯病病原菌Bipolaris fujianensis菌丝体的生物学特性

    薛丽丽陈春莉王晓亭滕剑...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fujianensis是杉木苗梢枯病的新病原真菌,为明确其生物特性,采用生长速率法观察不同温度、光照条件、pH值、培养基、碳源和氮源对其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平脐蠕孢菌菌丝体在PDA培养基25℃条件下生长速度为1。61 cm/d,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宜光照条件是12 h光暗交替,pH值 5~13范围内均可正常生长,最适pH值范围为6~9。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菌丝体生长差异显著,其中在黄豆、燕麦蔗糖、玉米粉3种培养基上均生长较好,菌落生长速度快;最适碳源为蔗糖和果糖,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该结果可为由该病原菌引起的杉木梢枯病的流行规律调查及防治措施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梢枯病杉木福建平脐蠕孢菌生物学特性

    异色瓢虫对两种毛蚜科蚜虫的捕食作用及田间防效

    车少臣王宇欣仲丽李广...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幼虫对库多态毛蚜Periphyllus kuwanaii和栾多态毛蚜Periphyllus koelreuteria的捕食作用和生物防治潜能,室内测定异色瓢虫不同龄期幼虫对2种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田间释放异色瓢虫验证其对2种蚜虫的控害效果。结果表明:随着2种蚜虫密度的增加异色瓢虫对其捕食量逐渐增加,异色瓢虫1~4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圆盘方程;4龄幼虫对库多态毛蚜和栾多态毛蚜的捕食能力(a/Th)最强,分别为259。46头和158。94头,日捕食上限(1/Th)最大,分别为227。80头/d和132。89头/d;异色瓢虫对2种蚜虫的搜寻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高龄幼虫对库多态毛蚜和栾多态毛蚜表现出较高搜寻效应,且龄期越大搜寻效应越高。异色瓢虫对库多态毛蚜有较强的田间控害能力,可用于该蚜虫的防控实践。

    异色瓢虫库多态毛蚜栾多态毛蚜生物防治捕食作用

    中国发现寄生鳞翅目的欧苏高缝姬蜂

    周青刘美红刘子勋吴鑫...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在河南省民权县农林间作区发现的姬蜂科Ichneumonidae中国新记录种——欧苏高缝姬蜂Campoplex sugiharai okinawensis Momoi,1970。介绍描述高缝姬蜂属的形态鉴别特征、主要寄生类群、已知寄主害虫及其世界分布;提供欧苏高缝姬蜂的整体形态图和部分形态特征图。标本保存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物灾害防控中心。

    欧苏高缝姬蜂新记录姬蜂科缝姬蜂亚科鳞翅目

    中国东北地区旱柳上的一种锈菌新记录

    田志炫范淼王占斌池玉杰...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鉴定发生在哈尔滨市旱柳Salix matsudana上的一种锈病病原,采用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夏孢子形态学特征,提取其夏孢子基因组DNA,扩增ITS和LSU基因并测序,依据ITS和LSU串联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树上该病原菌与铁锈栅锈菌Melampsora ferrinii汇为一支,结合形态学鉴定,确定该病原菌是铁锈栅锈菌Melampsora ferrinii Toome&Aime。该锈菌是东北地区的锈菌新记录种,旱柳是该锈菌在国际首次报道的新寄主植物。

    锈病旱柳铁锈栅锈菌系统发育分析新记录

    红松苗木立枯病广谱生防菌的筛选鉴定

    马路广陈宁潘丽铭马启越...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以红松苗木立枯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为靶标筛选获得的生防菌株JN4-2的生物防治效果及分类地位,通过平板对峙法和杯碟法分别测定JN4-2活菌及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和抑菌谱,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株分类地位。结果显示:以F。oxysporum为靶标,获得拮抗菌株15株,其中菌株JN4-2活菌对峙病原菌抑菌带宽为22。54 mm,发酵液对峙病原菌的抑菌圈直径为34。60 mm;菌株JN4-2为链霉菌属黄色类群;与纺锤链霉菌Streptomyces netropsis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100%,暂命名菌株JN4-2为纺锤链霉菌。国内首次将纺锤链霉菌应用于红松苗木立枯病菌的生物防治研究,将为红松苗木立枯病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纺锤链霉菌红松苗木立枯病分类鉴定生物防治

    毒蛾亚科一中国新记录种记述

    欧阳思琪蒋心蕊潘朝晖于霞...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整理西藏林芝地区毒蛾亚科标本,发现靓毒蛾属Nygmia一中国新记录种——闪星靓毒蛾Nygmia ganesa Kishida,2020。详细记述闪星靓毒蛾成虫外部形态和生殖器特征,并提供成虫和外生殖器的清晰图片、采集地及国内外分布信息。研究标本现存于西藏农牧学院高原生态研究所。

    闪星靓毒蛾鳞翅目毒蛾亚科西藏

    生态自控光肩星天牛灾害的诱杀树沙枣与抗性树种新疆杨配植模式研究

    杨宗基王立祥骆有庆任利利...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诱杀树沙枣 Elaeagnus angustifolia 和抗性树种新疆杨 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 合理配植比例,实现生态自控光肩星天牛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灾害,以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部分地区的已有光肩星天牛长期危害,且包括沙枣树和新疆杨等多树种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对比和分析沙枣自然调控天牛种群的能力,筛选和提炼出可实现"有虫不成灾"的诱杀树沙枣与抗性树种新疆杨的合理配植模式。结果显示:混交林内沙枣树上光肩星天牛的刻槽数远高于抗性树种新疆杨,表现出显著的引诱功能;沙枣树对光肩星天牛的卵和初孵幼虫的杀灭率在99。8%以上,具有很强的诱杀能力,发挥了对新疆杨的高效保护作用;在不同沙枣配比的林带中,沙枣树对光肩星天牛种群的调控能力有较大差别,防护林带中沙枣树与新疆杨行间或株间配植比例约为2∶8,园林绿化林中沙枣树与新疆杨以块状或带状配植比例约为3∶7时,可达到"有虫不成灾",实现光肩星天牛灾害的生态自控。在防护林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沙枣对光肩星天牛的诱杀功能,合理配植诱杀树种沙枣与抗性树种新疆杨,使光肩星天牛种群数量稳定在成灾水平之下,为服务"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供借鉴。

    光肩星天牛诱杀树沙枣抗性树种新疆杨

    枣园桃小食心虫和绿盲蝽一体化性诱捕装置的诱杀效果

    张华普魏天军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枣园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和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为例,调查基于2种害虫性诱剂的一体化诱捕装置的诱杀效果。结果表明:桃小食心虫趋向白色粘虫板,对其诱捕需借助一定形状的诱捕器,而绿盲蝽对此无严格要求;应用性诱剂防治桃小食心虫和绿盲蝽可以采用一体化诱捕装置,所设计的改Ⅱ型三角形诱捕器对2种害虫诱捕效果均较好。

    性诱捕装置诱杀效果桃小食心虫绿盲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