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詹世友

双月刊

1004-2237

srxb66@126.com

0793-8150642

334001

江西省上饶市志敏大道85号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grao Normal Colleg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上饶师范学院主办的立足高校、面向社会的学术理论刊物。第1、2、4、5期为社科版,第3、6期为自然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贯彻“双百”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刊登的文章注重学术性、地域性、师范性,尤其注重有突破性、创新性、争鸣性和综述性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山"转化赋能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朱虹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构成的"两山"理论,已成为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依据.生态旅游与"两山"转化存在着紧密关系,"两山"理论为生态旅游指明了发展方向,生态旅游是"两山"转化的重要通道和实现路径.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生态旅游理念泛化、创新体系效能不足和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障碍因素,各地可以尝试从完善要素支撑体系、把握发展关键环节、探路制度政策创新、寻求多维立体联动等举措入手进行探索,让"两山"转化赋能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两山"理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生态旅游拓宽"两山"理论转化新路径探索——以望仙谷景区为例

    李梁平程元飞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两山"理论的引领下,江西省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用行动践行"两山"理论.望仙谷景区利用废弃花岗岩打造致富宝地,将昔日矿区改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打造了江西省乡村振兴的"上饶样板",成为江西省用行动践行"两山"转化理论的生动典范.望仙谷景区通过构建生态治理的"三绿"方式、塑造宜居宜游的"三复"做法、开创网红景区的"三新"探索、创造红利共享的"三创"模式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实践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两山"理论生态旅游乡村振兴望仙谷景区

    塑造"新人":中央苏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解读

    吴强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央苏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整军经武,将此前理论蓝图付诸实践的重要时期,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由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开端、形成而至逐步确立的关键阶段.党和苏区政府在此期间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颁布法律法规以确保其主要方向不至于偏离"航道",并通过建立机制框架,营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总体而言,中央苏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塑造符合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要求的"新人"为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原理、苏区内部政策方针、国内外时事动态和个人思想道德律令等构成其主体内容.这些内容虽然带有浓厚的战时属性、显著的阶级色彩、醒 目的苏俄印记等特征,却在短时期内有效培育了青少年的政治意识,提升了革命者的理论修养,改造了老百姓的落后观念,有力推动、促进了中央苏区内部的社会团结和人心稳定.在教育方法上,中央苏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讲究过程生活化、内容具像化、讲述通俗化,对我们仍能提供诸多有益借鉴和启示.

    "新人"中央苏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

    建设铁的革命队伍:"上名字运动"与方志敏在赣东北地区的革命实践研究

    邓晗李冬钰刘洛彤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志敏是浙闽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他论述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较早地提出了"武装农民夺取地方政权"的主张.在动员农村地区群众开展苏维埃革命的过程中,方志敏立足赣东北地区的农村实际,创造性地发明了"上名字"的革命动员方法,充分动员赣东北地区革命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方志敏以十百倍的努力加强革命队伍建设,在革命群众动员和革命队伍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和贯彻党的领导,用革命的无产阶级思想替代革命队伍中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用革命同志关系替代血缘、地缘关系,强调党的 自我革命,不断锤炼赣东北地区革命队伍的革命思想,不断提升赣东北地区革命队伍的革命能力.

    方志敏上名字运动革命队伍建设赣东北地区

    论胡一桂《诗集传附录纂疏》对朱子《诗集传》的阐发

    赵威
    25-3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一桂《诗集传附录纂疏》为羽翼、阐发朱子《诗集传》而纂,编纂始自熊禾的倡议,并一定程度上受《周易本义附录纂注》的影响.为阐发《诗集传》,胡一桂在其书中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其一,选取朱子语录、经说为《语录辑要》编于书前,为阐发《诗集传》张本;其二,选朱子语录编为附录,试图以朱解朱;其三,集诸家解说编为纂疏,以疏解《诗集传》;其四,下按语阐发自己见解;其五,附王应麟《诗考》于书末,羽翼朱子废《小序》之举.

    《诗集传附录纂疏》胡一桂《诗集传》阐发

    濂溪中和论性思想及其对儒家人性论的独特贡献——兼论其对湖湘学派的影响

    周接兵李晓莹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性论是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聚讼不已的重要问题.濂溪以"中正""中和""太和"为核心范畴、主要特征和终极依归,并以此为基点,做了上下打通的工作,其人性论上通既存有又活动的太极"太和"原初本体,下通未发已发中和中节的德性修养工夫,并由此扩充为"中正仁义"的伦理政治制度安排,可谓天人相合、内外相通、本末兼赅、有体有用.濂溪中和论性思想对儒家人性论有着独特的贡献,尤其深刻影响了湖湘学派,使得湖湘学具备了独具一格的理论特色.

    濂溪周敦颐人性论中和湖湘学

    他人与自我的双重目光——《孟子》"四体不言而喻"的两种解释

    郭矩铭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广土众民"章末句的断句、注解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中,"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的断句更为合理."睟然""盎""四体不言而喻"均为修饰语,说明君子"面""背""四体"的气象.关于"四体不言而喻"的解释存在他人的 目光与 自我的目光两种向度,赵岐基于前者说明君子的德性无须语言亦能使人知晓,朱熹基于后者强调君子心与身的 自然一致性,四肢的动作 自然而然遵循四德.朱熹的注解在文字训诂、句意诠释方面更为字顺文从;在义理方面理合义洽,既契合孟子思想,又贯通孔子之学.

    "广土众民"章四体不言而喻他人自我赵岐朱熹

    回到康德:诗学问题与审美正义

    吴红涛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诗的终结"为代表的文学终结论,告示着文学在当今时代所遭遇的深刻危机.作为一种文学研究形态的诗学,在面临文学危机时所显现的无力感已成不争事实.传统诗学虽致力于为文学在知识论上进行本体论的立法,但却长期疏忽了在价值论上赋予其应有且充分的合法性.为此有必要带着诗学问题重返康德,原因在于康德针对诗所展开的美学性探讨,将文学艺术之价值建基于人的道德王国与理性大厦之上,为此来倡导一种进阶心灵与朝向伦理的大诗学,使得诗学完成从"感官愉悦"到"思辨愉悦"的转换,进而超越狭义的符号语义学,衍化为更具张力的审美正义论,对于我们反思当下的文学困境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康德诗学审美正义伦理

    自由与责任:康德与阿伦特论根本恶

    杨金霖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德和阿伦特都对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但对于二者根本恶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界尚未有详细的讨论.采用准先验分析进路,可以发现恶的形成既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也与社会环境因素紧密相关.这一路径为深化对康德和阿伦特根本恶理论共通性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视角.基于此,对根本恶的分析应从经验性恶行出发,进而追溯到其更深层次的主观根据——人的 自由本性.阿伦特和康德的 自由概念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二者在对根本恶的讨论中都十分关注人类的 自由本性与道德责任.阿伦特对康德根本恶理论继承与发展,为深刻理解恶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理论维度.

    根本恶恶的平庸性康德阿伦特自由准先验路径

    空间理论视域下胡辛小说《四个四十岁的女人》中的女性意识解析

    芙蓉
    69-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辛的代表小说《四个四十岁的女人》通过4个40岁的女人的回忆展开故事,在短短几个小时的谈话中,主人公们讲述了自己20年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她们所回忆的多个生活瞬间,展现了两性在家庭空间中的相互依赖与反抗,这一空间凝聚了社会、文化、性别、身份等多种力量和复杂关系.作者通过这种回忆叙事表达了强烈的追求独立和平等的女性意识.

    胡辛《四个四十岁的女人》空间性别女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