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王富仁

双月刊

1001-4225

lin@stu.edu.cn

0754-2903827

515063

广东省汕头市大学路243号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tou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汕头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秉承汕头大学侨、新、特的特色和地区历史文化内涵,力求办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本刊渴望能得到各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和支持,并惠赐大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学是确定的吗?——关于我们学习和态度的思考

    王泉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是否具有绝对的客观真理性、全面性、逻辑性?这一问题贯穿了人类绵延不绝的数千年思考.当我们追问"科学是确定的吗"这个问题时,就不仅会关涉到科学的应用价值,也会进一步关涉到科学的文化价值乃至更深层次的人类精神价值.通过科学发展史、哲学发展史的探讨,以及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划分,梳理科学是否具备确定性问题的历史发展和当前状态.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把握内在精神的渴求,是人类学习科学,以达予形上之思永不枯竭的力量.确立科学信仰和人文精神一体两翼、双重奔赴的学习和态度,是对此问题永续探讨的基础.

    科学确定性不确定性文化价值精神价值

    将花酿蜜无复花:论集字诗的生成机制与诗体风格

    王园瑞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作品意义上的集字诗自宋代苏轼集《归去来兮辞》始,后世涌现出大量的以集《归去来兮辞》《兰亭集序》字诗为代表的诗歌创作,从经典中集字成诗成为推动文学经典化的重要传播方式.明清文人以"诗牌"集字成诗颇具游戏色彩,展现汉字魅力的同时映射出士人娱乐文化的千姿百态.集字诗从"经典"到"游戏"的写作模式,也引发后人对集字诗诗体风格的雅俗之争,蕴含丰富的诗学和文化韵味.

    集字诗苏轼清代文人游戏

    民国女性词选的批评价值与时代特色

    蒋昕宇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编撰出版了很多女性词选,在词学史和词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民国女性词选多通过书前的序跋、论词绝句和选评历代女性词人词作以勾勒女性词史,从创作成就、表现特色等方面发掘历代女性词的艺术价值.民国女性词选批评话语较前代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注重女性词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教化意义,弘扬女性词慷慨豪气的时代风貌,对女性词的不足也有客观的认识.民国女性词选推动形成了今人认识女性文学特质的基本面貌,是女性词学及其理论批评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具体见证.

    民国女性词选女性词女性词学批评

    薛道衡《昔昔盐》的再阐释——兼论"空梁落燕泥"的经典化

    韩健豪李丹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诗中名句.历代诗评家主观化经验化的点评对名句生存的整体篇章鲜有关注."意义回译"缺少了生命生活的直观空间,淡漠了自然景物的自然性与"人"的痕迹——思妇随景物变化自然细腻的情感转换,使得今人但知美之为美却不知美之何以为美.《昔昔盐》整体的艺术风致、情感思理也不应被忽视.诗话、史书多记载隋炀帝妒杀薛道衡,名句经典化历程烙上了深深的炀帝印迹.是以作家创作时调动的思辨、美感深度、修辞的想象力、意象的表现力、语言使用的新鲜性被遮蔽;"以破败的环境描写刻画思妇的凄凉心境"的当代阐释具有学理性即具体深入的分析,然人云亦云中"落"字作为"开始"的意义失落,其背后昂扬的精神也随之失落.再阐释《昔昔盐》全诗及"空梁落燕泥",将细读文本并借鉴美学批评以揭示:诗篇以巧设转折的技法建构了基于人普遍的情感与认知的主观时空结构;名句将生命的本质力量注入具体意象,形成了富有生命气息的"人化"自然并达成了不同历史情境下对自我处境的积极昂扬的关照与认识,因而得以成为千古名句.

    "空梁落燕泥"薛道衡诗歌《昔昔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网络情绪为何极化?——基于30个案例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侯光辉傅百良唐也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要加强疫情防控,更要稳定公众情绪,尤其要防范网络情绪极化诱发的次生灾害.选取"知微事见"网络平台的 30 个典型案例,基于事件属性、传播属性和政府回应三个分析维度,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求网络情绪极化的发生条件及组合情况.研究发现,"非正式传播渠道""媒体报道的倾向性"是导致网络情绪极化的必要条件,"意见领袖参与"是网络情绪极化的充分条件,"政府回应质量"是网络情绪极化的关键;网络情绪演化存在"指向公权力-隐瞒思维"、"指向公众-媒介主导"和"指向公众-回应不力"三种极化逻辑与模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网络事件属性发挥基础作用,其传播属性较于前者的作用更大,政府回应方式与事件的传播属性相结合影响回应的效果,从而影响网络情绪的演进方向.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情绪极化定性比较分析

    大学生乡村创业政策效应、弱化成因与优化路径

    郑玉莲张帆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乡村创业政策作为政府支持大学生乡村创业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施政方略,在增强基层治理主体力量,提高基层政权公信力,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方面产生积极的政治效应,在催化乡村产业发展,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循环流动方面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培塑乡风文明风尚,助力农民实现美好生活愿景方面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受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导致政策效应并不总是朝着预期方向发展.围绕乡村环境、政策体系和政策周期探究大学生乡村创业政策效应弱化的成因,乡村环境短板对政策产生抑制效应,政策体系携带短板效应,政策周期不同阶段存在递减效应.全面加强乡村环境建设,增强政策动力,强化政策驱动效应;出台适配性地方政策,构建系统化专项政策,完善政策体系,发挥政策整体效应;提供有效政策供给,强化政策执行效力,提升政策周期不同阶段功能,实现政策递增效应;是纾解大学生乡村创业政策效应弱化的有效途径.

    创业政策政策效应政策环境政策体系政策周期政策阶段

    致病与治病: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疾病"的想象与文化隐喻

    陈世昀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对致病的记述,有政治失序、鬼神妖物魅精怪、善恶因果报应和未知怪异等,治病的方法则有卜筮符咒、悔过念佛、上章忏悔解罪、草药医方和民间俗信等,不仅是编作者的搜奇好异,更有其深层次的文化隐喻.疾病本来是医学问题,志怪小说中的疾病叙述却成了映射出社会文化生活的记录.疾病的叙述,由人体反常状态,隐喻整个政治社会文化的败坏.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疾病文化隐喻

    高校学报编辑市场意识问题探究

    沈天舒梁燕燕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媒体时代,高校学报编辑市场意识淡薄问题,已成为严重阻碍学报编辑在编辑出版活动中激发创新意识的问题.基于高校学报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归属于事业体制和"学术理论刊物"的办刊定位等原因,高校学报的市场属性被极大忽略.市场意识缺失已成为高校学报编辑队伍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已成为制约高校学报编辑在编辑出版活动中守正创新的一大瓶颈.

    高校学报编辑市场意识

    乡村振兴与健康乡村建设中的体育文化传承

    刘永晨张帅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是一项涵盖了多个领域的国家政策,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改善等,其目标在于提高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在乡村振兴和健康乡村的建设行动中,寻找合适时机,传承体育文化,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引导各类资源向乡村地区流动,减少医疗负担,平衡城乡发展,不断增强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乡村振兴的定义和目标,分析健康乡村的建设意义,并强调体育文化传承在乡村振兴与健康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简要总结几点有效的传承方法,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乡村振兴与健康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视,不断完善乡村振兴的相关规划,不断扩大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建设更有活力的健康乡村.

    乡村振兴健康乡村体育文化传承方法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经验与启示——基于1978-2021年的政策文本分析

    许光曼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旨在增强青年学子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及其道德价值观的认同,并自愿为实现党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的实践活动.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具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既服务于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也是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现实关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新征程,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通过梳理分析 1978-2021 年期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政策文本,厘清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涵及话语体系构建要素,总结高校学生理想信念话语体系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为新时期话语创新提供启示和借鉴.

    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思想政治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