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技术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技术进展
生物技术进展

林敏

双月刊

2095-2341

curr_biotech@163.com;prog_biotech@caas.net.cn prog_biotech@163.com

0571-86651497

310008

浙江省杭州市梅灵南路9号

生物技术进展/Journal CURRENT BIO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生物技术进展》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以传播生物技术前沿科学,引领生物技术发展潮流为目标的学术期刊。月刊,国内统一刊号为CN 33-1375/Q,国际统一刊号ISSN2095-2341,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围绕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刊载生物技术在农、林、畜牧、兽医、食品、工业、医药、生态与生物安全等领域的应用进展和研究成果。主要设置进展评述、研究论文、技术与方法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生物技术及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相关企业研发人员、海外留学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亚磷酸脱氢酶在基因工程改造微生物和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孙佳琪郭嘉张闯柳青...
    173-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农业生产面临磷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亚磷酸脱氢酶(phosphite dehydrogenase,PTDH)的发现和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微生物中,PTDH使得非无菌环境下的高效发酵成为可能,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植物中,PTDH不仅解决了磷源问题,还为除草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此外,亚磷酸盐可作为一种潜在的除草剂和磷源使用,相比传统除草剂更环保、成本更低、稳定性更好.尽管亚磷酸脱氢酶的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目前仍处于功能解析和概念验证阶段,对亚磷酸脱氢酶的催化机理、蛋白结构和酶活改良等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综述了PTDH在微生物、模式植物(如拟南芥和烟草)、经济作物(如棉花和油菜)以及粮食作物(如水稻和玉米)中的应用进展.随着蛋白质定向进化技术、基因转化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未来将进一步优化亚磷酸脱氢酶的应用效果,为作物的高效利用亚磷酸盐和环境保护提供更多可能.

    亚磷酸脱氢酶磷源基因工程微生物植物

    镰刀菌毒素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

    王立雯王江坤王冰冰徐剑宏...
    182-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镰刀菌引起的赤霉病和根腐病是威胁多种粮食作物安全生产的真菌病害,可引起粮食减产和谷物品质降低.田间受镰刀菌感染的谷物也会在仓储过程中造成粮食劣变和毒素污染等问题.镰刀菌通过形成侵染结构、合成细胞壁降解酶(cell wall degrading enzyme,CWDE)及毒素抵御宿主防御反应破坏植物组织完成侵染.毒素是病原真菌的重要致病因子,植物通过化学修饰和化学分隔等形式将毒素与基质结合、泵出胞外以降低毒素的植物毒性.通过杂交育种或转基因技术对解毒基因进行改良利用是防控镰刀菌病害及毒素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综述了侵染过程中毒素等次生代谢产物在病原菌和植物互作及病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植物抗病育种和镰刀菌病害及毒素防控新策略的研发提供依据.

    镰刀菌毒素侵染过程次生代谢产物镰刀菌小麦赤霉病

    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张春雷
    18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病原体检测更加便捷、快速和准确.然而,目前对于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病原体检测中的综合应用研究尚比较缺乏.对病原体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传统的培养技术、分子检测技术和免疫检测技术,重点总结了基于传感器和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的病原体检测方法,并介绍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以期更清晰地了解各种病原体检测技术的优势,把握未来病原体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病原体分子检测免疫检测传感器图像识别人工智能

    植物精油与挥发性成分抗肥胖研究进展

    俞国伟薛洪宝杨俊松刘长青...
    196-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最常见的一类植物天然产物,精油在食品、化妆品行业以及芳香疗法中应用广泛.但直到最近几年研究人员才开始关注精油调控脂质代谢、促进减肥的功效,并初步鉴定出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介绍了近几年具有代表性的精油抗肥胖相关研究进展,论述了植物精油治疗肥胖过程中的生化指标变化及可能的机制,包括抑制脂质合成、促进脂质分解、调节肠道菌群、抑制食欲等,并对该领域尚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展望,以期为抗肥胖精油的筛选、药理学研究以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植物精油挥发性有机物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症

    骨膜蛋白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布尔兰·叶尔肯别克郭文佳董晓刚
    205-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的发展起重要作用,而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在肿瘤细胞增殖、转移、免疫逃逸及对化疗的耐药等生物特性调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充分理解肿瘤微环境中各分子相互作用机制并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并抑制肿瘤进展.近期研究表明,骨膜蛋白(periostin,POSTN)作为细胞外基质蛋白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参与了多种肿瘤的生物学过程,并与肿瘤微环境中多个环节相关.从肿瘤微环境出发,总结了骨膜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探讨骨膜蛋白能否成为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

    骨膜蛋白肿瘤微环境生物标志物

    肿瘤干细胞中的Hippo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赵维坚徐弘庭肖向茜盛望...
    21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干性基因的表达已经成为近年来科学家在癌症治疗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是肿瘤中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类群,被认为是肿瘤发生过程中的驱动因素之一.Hippo信号通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且对细胞增殖、组织发育和器官大小具有重要作用.简述了Hippo信号通路及其在肿瘤干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并对肿瘤的治疗提出了展望,以期为肿瘤干细胞的发展和未来治疗提供参考.

    Hippo信号通路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

    线粒体生物合成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的研究进展

    王钰淇王心雨王颖凡孟远翠...
    221-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稳态与DCM病程的发展密切相关.线粒体生物合成作为线粒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DCM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调节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的分子机制以改善线粒体功能,有望做为防治DCM的新靶点.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总结了线粒体生物合成在DCM中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以期为DCM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糖尿病心肌病线粒体生物合成降糖药线粒体稳态

    红树科陆生植物竹节树的转录组分析

    乔红梅
    228-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竹节树(Carallia brachiata)适应环境的基因表达机制,分析了竹节树8个组织(根、茎、叶、花、胚珠、果实、种子、胚)的转录组数据.结果显示繁殖器官(果实、种子、胚)和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基因表达呈现相反趋势,即在营养器官中高表达的基因在繁殖器官中低表达,同时大部分基因在繁殖器官中呈现低表达.8个组织的特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35个通路中.与营养器官相比,繁殖器官的特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一些与物质合成相关的通路中,如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类等物质.各组织间比较所得的特异基因主要富集在53条通路中,其中糖酵解/糖异生是一条中心通路,该通路的几个关键基因在繁殖器官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营养器官.结果表明,竹节树的基因表达谱与其陆生环境以及种子繁殖方式基本一致.

    竹节树转录组繁殖器官营养器官红树科

    毛叶悬钩子和云南悬钩子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胡康于丽平谷薇贺志敏...
    237-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叶悬钩子(Rubus poliophyllus)和云南悬钩子(Rubus yunanicus)隶属于蔷薇科(Rosaceae)悬钩子属(Rubus)的尖叶亚组(Subsect.Acuminati),二者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较为相似,因此难以分辨.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得到了二者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并对序列进行过滤、组装、注释和分析,构建了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毛叶悬钩子和云南悬钩子的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56 298 bp和156 299 bp,基因组序列总GC含量均为37.2%.均检测到159个叶绿体基因,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104个,tRNA 基因45个,rRNA 基因10个.毛叶悬钩子和云南悬钩子均含有17个回文重复序列,正向重复序列个数分别为19、17,反向重复序列分别为4、3.二者的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RSCU)>1.00的密码子均有32个,密码子偏好以A/U结尾,有效密码子数均大于45.根据叶绿体全基因组及筛选到的rpoC1-rpoB基因序列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毛叶悬钩子和云南悬钩子均聚为同一个分支,表明二者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毛叶悬钩子和云南悬钩子的物种分子鉴定、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其系统发育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毛叶悬钩子云南悬钩子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系统发育

    玉米非自主性转座子rDt的体细胞转座序列特征

    赵官涛谭景胜朱莉李玉斌...
    248-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Dotted/rDt是玉米遗传学中最早发现的双元转座子系统之一.为了揭示玉米中非自主性转座子rDt在其自主性转座子Dt调控下的转座遗传特性,选取了a1-rDt;Dt和a1-m1::rDt;Dt 2个rDt转座子插入突变等位基因,检测玉米籽粒紫色斑点表型差异的遗传基础,利用巢式PCR与特异性酶切相结合的方法检测并鉴定了这2种材料叶片组织中rDt体细胞转座的印迹序列类型.通过构建遗传杂交群体,统计分析各群体的后代籽粒表型以及A1野生型基因的回复突变频率.结果显示,在籽粒糊粉层紫色斑点大小均一但数目极低的a1-rDt;Dt材料中,仅检测到2种体细胞转座的印迹序列类型,其中1种是没有转座子插入前A1野生型.而在籽粒糊粉层紫色斑点大小不一、排列密集的a1-m1::rDt;Dt材料中可以检测到5种体细胞转座的印迹序列类型,其中3种类型均保持A1'回复突变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同时,a1-m1::rDt;Dt材料中A1'的回复突变频率是a1-rDt;Dt材料的大约2.6倍.研究表明,rDt在a1插入位点体细胞转座后的修复产物序列组成相对简单,与Ac/Ds等hAT超家族转座子相似,且rDt体细胞转座产生的印迹序列类型及丰富度是两个a1基因插入突变体中A1'回复突变频率高低及玉米籽粒糊粉层表型差异的遗传基础.

    转座子玉米转座印迹r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