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学杂志
生物学杂志

宋礼华

双月刊

2095-1736

swxzz@163.com

0551-62673629

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83号合肥大厦9楼

生物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B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生命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理、生化、遗传和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教学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敲除kdm4ab对斑马鱼低温耐受能力的影响

    张梦冉罗军涛张瑶韩兵社...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研究kdm4ab基因在鱼类低温胁迫下的作用,以斑马鱼(Danio rerio)为模式生物,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 kdm4ab-/-斑马鱼品系.RT-qPCR 结果显示,与 WT 斑马鱼相比,kdm4ab-/-斑马鱼的 kdm4ab mRNA表达量显著下调(P<0.0001),而kdm4c的mRNA表达量补偿性增加(P<0.05).斑马鱼行为轨迹跟踪系统检测发现,18℃低温下kdm4ab-/-斑马鱼幼鱼的最大加速度显著降低(P<0.05).8℃低温下kdm4ab-/-斑马鱼的半数致死时间(LT50)显著低于WT斑马鱼(P<0.0001);低温处理后kdm4ab-/-斑马鱼的γH2A.X表达量明显增加,ROS水平升高,即DNA损伤增强.研究表明,敲除kdm4ab基因降低了低温下斑马鱼的耐受能力及运动能力,这为鱼类的低温耐受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kdm4ab斑马鱼CRISPR/Cas9低温

    基于mtDNA COI基因序列的山香圆平背粉虱遗传多样性分析

    孟泽洪王威锐罗林丽李帅...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茶树害虫山香圆平背粉虱(Crenidorsum turpiniae)的遗传多样性,掌握山香圆平背粉虱的遗传分化现状及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与测序,测定贵州省 11 个不同地理区域的山香圆平背粉虱种群mtDNA COI基因序列片段,开展基因序列特征、单倍型及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与基因交流、分子变异和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山香圆平背粉虱mtDNA COI基因序列片段扩增长度均为 658 bp,序列具有明显的A+T偏倚性,共定义 10 个单倍型.贵州茶园山香圆平背粉虱总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Hd=0.800)和高核苷酸多样性(Pi=0.0670).11 个地理种群的山香圆平背粉虱总群体遗传分化程度高(Fst = 0.9203),基因交流水平低(Nm= 0.04).AMOVA 分析显示,山香圆平背粉虱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组间(FCT= 0.9129);中性检验与错配分布分析综合表明,山香圆平背粉虱近期未发生过明显扩张现象;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及中介网络图聚类结果均表明,山香圆平背粉虱聚为 3 分支,分化枝可能已达物种水平.

    茶树新害虫山香圆平背粉虱线粒体COI基因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

    大辟缘蝽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陈文华余胜青曹凯红张晶...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大辟缘蝽(Prionolomia gigas Distant)触角感器与其嗅觉感受机制的关系,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大辟缘蝽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超微形态及其分布.结果表明:大辟缘蝽雌、雄成虫触角均呈线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3 部分组成;雌、雄成虫触角上共观察到 6 种类型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具弯钩型感器,其中,以毛型感器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鞭节上的感器类型较柄节和梗节丰富,雌虫的感器类型多于雄虫,表现出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大辟缘蝽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超微结构功能

    不同施肥措施对岩质坡面覆土平台区葛(Pueraria lobata)生长影响的综合评价

    齐力吴继龙李小龙黄涛...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一种有利于石灰岩矿岩质坡面覆土平台区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快速生长的土壤基质改良措施,以无为杨家岭石灰岩矿东采区第三阶平台区已实施表层覆土的岩质坡面作为试验区,评价不同施肥措施对葛在重构土壤上的生长状况.试验小区设置:A(100%复合肥)、B(75%复合肥+25%有机肥)、C(50%复合肥+ 50%有机肥)、D(25%复合肥+75%有机肥)、E(100%有机肥)、CK(对照,不施肥).2022 年 8 月,对葛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并用熵权法对葛的生长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肥措施均增加了葛的株长及其叶片的干重,提高了含水率、叶绿素含量、氮磷钾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 3 种抗氧化酶(POD、CAT、SOD)活性,同时均降低了叶片的MDA含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5%复合肥+75%有机肥的处理最利于葛的生长,可用于该岩质坡面植被重建的生产实践.

    施肥措施植被重建岩质坡面综合评价

    甲壳动物几丁质酶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张娣金鑫程润强耿昌盛...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述几丁质酶的分类,并以 50 条甲壳动物几丁质酶为例,验证氨基酸同源性的分类方式可以将甲壳动物几丁质酶细分为Group 1~Group 7.重点介绍甲壳动物几丁质酶的结构和功能,结构方面主要从Group 1~Group 7几丁质酶氨基酸序列的保守基序(Motif)组成特点和Group 1~Group 7 几丁质酶结构域组成特点进行阐述,并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几丁质酶为例结合解析过的几丁质酶结构,预测甲壳动物几丁质酶三维空间结构特点;功能方面几丁质酶主要参与几丁质食物的消化、蜕皮时旧壳的消化以及通过降解病原体几丁质外壳来对抗病原,发挥免疫防御的功能.

    甲壳动物几丁质酶结构结构域生理功能

    水生生物外泌体功能的研究进展

    蔡承建蒋家超罗萍王立章...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泌体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分泌的 30~150 nm的小囊泡,在组织细胞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皆可持续分泌,存在于多种体液当中,通过转运蛋白质、脂质、核酸等方式影响或改变受体细胞的行为,在细胞间通讯、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水生生物外泌体为切入点,对外泌体的组成特征以及不同种类水生生物的外泌体功能进行综述,并对影响生物外泌体分泌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外泌体释放量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旨在为水生生物外泌体和环境保护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外泌体水生生物功能环境保护

    基于新型高保真Taq酶的多重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沈泽嘉徐逸梦时景景周宇荀...
    103-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 8 号染色体存在部分替换片段的小鼠上挑选 3 个SNP位点进行初步方案检验,包括高保真Taq酶的特异性测试以及引物浓度对分型结果的影响,并评价该方法的灵敏度;之后应用该技术检测野生 1 号染色体替换系小鼠上的 9 个SNP的不同样本.对Taq酶的特异性研究表明:引物在未引入突变的前提下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保持一致;引物稀释实验说明浓度最低为0.003~0.006 μmol/L,灵敏度的检测结果表示最低浓度检测限可达 0.07 ng/μL以下.最后检测得到 5 种标准样本的基因型,其代表 9 个SNP的组合.成功验证并建立该新型高特异性Taq酶应用于多重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实验的总体流程.提供一套具备高特异性、能够针对多个SNP位点进行检测的低成本方案,对多重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的开发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多重PCR高保真Taq酶基因分型染色体替换系小鼠

    秦川牛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体系优化

    冯贤辀陈辉贾永宏刘松奇...
    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秦川牛体细胞分离培养体系,分别选用组织块培养法、胰酶-胶原酶消化法和胶原酶-胰酶消化法提取秦川牛耳缘成纤维细胞.结果表明:组织块培养法获取成纤维细胞所需周期长,组织块贴壁 17 d后可获得原代成纤维细胞,而双酶消化法在原代细胞贴壁至9 d时便可进行传代纯化培养;与双酶消化法Ⅱ相比,双酶消化法I获得的原代成纤维细胞浓度 1.24×106/mL显著高于双酶消化法Ⅱ(0.9×106/mL)(P<0.05);传代培养 5 d后,细胞汇合度达到 80%,取第三代成纤维细胞进行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鉴定,成纤维细胞纯度达到 95%以上;纯化后的成纤维细胞培养至第 3 天,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第 8 天时增殖速度下降进入平台期.因此,双酶消化法I(0.25%胰酶处理 30 min,再用 1%胶原酶处理 60 min)为分离培养秦川牛耳缘成纤维细胞的最佳方法.

    秦川牛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组织块培养法酶消化法

    耕作学线下一流课程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东霞杨莉娜宋晓珂许云章...
    11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目前青海大学农学专业耕作学课程教学现状,结合线下一流课程建设要求和实施经验,并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初步探索适合农学专业核心课程的线下一流课程教学模式.根据目前该课程实施情况,从耕作学线下一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模式两方面进行总结,同时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提出耕作学线下一流课程建设改革思路和目标,并进行实践和推广运用,为农学专业线下一流课程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为青海大学农学一流专业建设提供保障,也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线下一流课程耕作学农学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生物学综合实验"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夏险敖波石小杉付珊...
    120-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学综合实验"是湖北师范大学一门线下实验课,项目库内容涵盖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毒理、食品及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项目化实验."微生物硒纳米合成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硒纳米的应用"为项目库中一个实验项目.该项目以微生物学(微生物分离、形态观察、发酵条件优化)和分子生物学(DNA提取、PCR扩增、测序分析)为基础,融入材料科学(生物材料提取和形貌分析)和环境化学(吸附动力学分析)相关学科知识,为本科生设计的一项研究型生物学综合实验.该实验内容进行学科交叉,助力知识融会贯通;贴近科研一线,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促进主动学习;强调过程考核,调动学习积极性.以该实验项目为例,结合课堂内外自身教学实际,探索"生物学综合实验"线下一流课程建设道路,以期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并持续改进.

    一流本科课程生物学综合实验实验课微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