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郝临山

双月刊

1674-0882

dtxbsk@163.com

0352-7158321 7563252

037009

山西省大同市御河桥东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冈石窟金刚宝座佛塔的艺术文化特征

    张华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冈石窟第6窟金刚宝座佛塔,是中国最早一座由皇家敕建的金刚宝座佛塔,见证了中国佛塔东西兼收、博采广取的发展历程,并深刻影响北朝时期乃至之后等一系列金刚宝座佛塔的兴建;从这种佛塔的缘起及其影响上,造型上不仅承传了印度佛陀迦耶大塔的五塔形制,而且为中外融合的具有金刚宝座塔因素的再创造,在中国石窟中也是独树一帜,为研究中国古代金刚宝座佛塔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云冈石窟金刚宝座佛塔第6窟

    云冈石窟第8窟供养菩萨像的雕刻技法与艺术特征

    刘丽芳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冈石窟的供养菩萨像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第8窟后室明窗两侧供养菩萨像的造像特点包括其独特的表情和造型风格,雕刻技法采用了高浮雕和浅浮雕,艺术风格主要融合了西方国家的佛教艺术元素.明窗西侧的合掌露齿供养菩萨像是云冈石窟中唯一的露齿微笑供养菩萨,其温婉的笑容、露齿的形象以及脸颊上的酒窝,是云冈石窟众佛像中独特的存在.它不仅呈现了古代云冈石窟艺术匠师娴熟的雕刻技艺,更彰显了1500年前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事实.

    云冈石窟供养菩萨露齿菩萨

    云冈石窟与北魏孝道文化

    石凤珍郑紫丹
    67-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孝文帝改革使儒家的孝道文化得到极大的弘扬和传播,渗透政治律法、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等各个领域.云冈石窟的佛教本行和本生故事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统治者对孝道的宣传.晚期造像题记中也体现了民众对孝道思想的接受.

    云冈石窟孝道文化佛教本生故事

    北魏、东魏、北齐时期的鲜卑文学

    魏雪涛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鲜卑文学是北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民歌、军歌、诗歌,以及史诗为文体,在北魏初期形成了繁荣的鲜卑文学潮流.由于北魏变革所导致的社会分裂缘故,鲜卑文学落入到文献湮灭的低谷.随着洛阳鲜卑羽林暴动与北镇起义的爆发,鲜卑文学再次走上北朝文学舞台,形成以义军征程、鲜卑生活、北国风光为内容的文学潮流.随着高齐政权的建立,鲜卑文学再次兴荣,并通过役使南人文林的方策,使得将鲜卑文学质朴、阳刚、恢宏的文风,与刚健、高昂、雄浑的意境吹入到了中原的文学发展之中,深刻影响了北朝文学的发展.

    鲜卑文学北朝文学《木兰诗》

    论元好问归乡纪行诗中的悲剧意蕴

    刘兴旺裴兴荣
    7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好问于蒙古太宗十年(1238)八月开始携家从山东冠氏出发,次年夏返回忻州.在这段艰辛的归途中,元好问创作了11题38首纪行诗,展现了山河沦丧的凄惨、深沉的故国眷恋,人民经历旱灾肆虐、流离失所和沦为奴隶的悲惨境遇,以及个人的羁旅之苦、楚囚之悲.这些诗体现了元好问"救世济民"的真儒倾向,是研究元好问晚年行迹和政治思想的重要材料,同时也客观展现了元好问归乡行程中恶劣的交通环境和自然灾害以及他本人压抑沉重的精神状态.

    元好问归乡纪行诗悲剧

    论铁凝《无雨之城》的"传奇"叙事与世情特征

    王泓烨翟文铖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凝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无雨之城》是她对长篇小说创作的再思考与新尝试.以创作诗学的视角观之,铁凝在《无雨之城》中选择了适应商业化时代文学创作的叙事策略:"传奇"叙事与世情描写."传奇"叙事增强了小说可读性,世情描写使小说具有了批判性,既满足读者市场的需求,又延续了铁凝对男性权力的批判与女性生存的关注.

    铁凝传奇商业化叙事

    困在房间里的儿子——《变形记》与《伤逝》的比较分析

    张芮宁关秀丽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同时代的现代短篇小说作品,《变形记》和《伤逝》在叙述手法上分别对有限的双重叙述进行开发和扩展,进入显明与晦暗互相重叠的内在空间,使对人物行动和家庭悲剧的确定性意义图解在变动的多层话语结构中漂移和延宕,释放出反讽体式所具有的真实力量.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和涓生,同为背负罪恶的忏悔者,其表面上的赎罪与虚伪之矛盾在开放性的叙述中上演为潜在的双重逃逸运动,通过解除自我意识强加于个体现实经验的整体统一性,二者也拆卸了幸福与理想的抽象可能性,从而显示出现代主体封闭的生存困境和话语机器的意识形态运作.

    卡夫卡鲁迅不可靠叙述双重主体现代性

    穷其源而通其流,举其纲而张其目——木斋《唐前文学源流史》的写作方法

    刘毓庆
    94-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斋先生的著作几乎颠覆了"系统完整"性的理念和书写程式,不像以往的文学史著作那样把许多知识点用史的线索串联起来且唯恐有漏,而是主要瞄准"源"和"流"两个关键的部位,穷其源而通其流,举其纲而张其目.最让人震撼的是作者对传统学术成见的破坏与颠覆.如以往文史著作,往往将神话置于开篇处,以神话为中国文学之源.木斋先生则将神话排除文学史系统,以为中国文学起源于神话,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误区".以往文学史著作在文体生成的认识上,认为诗歌先于散文产生,故将原始诗歌或《诗经》置于散文兴起之前,木斋先生则认为诗的因素产生于甲骨文的反复记录和书写中,因此散文早于诗歌而产生.以往的文学史著作,将五言乐府如《陌上桑》《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等,以及五言诗经典之作《古诗十九首》都归于汉代文学来论述.木斋先生则将此统统归到曹植与甄后的名下,认为其中一部分诗与曹植、甄后的爱情故事有关,甚至认为苏武、李陵名下的"送行诗",也与曹植、甄后有关,并专设了"曹植五言诗写作源流史"一章.在此一章中,作者以史料钩沉、背景考察、文间寻脉、字里索隐、逻辑推演诸多手段和方式,进行深研细究,最终得出了石破天惊的结论.

    木斋中国文学史写作方法

    多元品鉴 双向互动——读姜剑云主编《中国文学经典品鉴》

    郇义飞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姜剑云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经典品鉴》近日问世.该书精选古今名作60篇,广邀国内外专家学者品鉴,多有新见阐发,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文学鉴赏的示范和人生智慧的启迪,在当今文学鉴赏的众多著作中可谓自出机杼.该书有三个特色:一是名家荟萃,不拘一格,鉴赏者文化背景多元,鉴赏方式多样;二是精准诠释与发散思维,一诗多解亦合情理;三是注重人类情感,鼓励读者情感参与.

    经典品鉴名家荟萃多元诠释

    引述格式"VP怎么了"与"怎么VP(了)"之比较

    史春磊邵洪亮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VP怎么了"与"怎么VP(了)"格式都可以用于应答语中,表示对受话人的回驳,但二者并不完全相同."VP怎么了"体现言者的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思想,更多地考虑事件后果、评价及其为合理性提出的例证."怎么VP(了)"则从事件"V"的方式与原因两个层面提出否定或质疑."怎么VP(了)"比"VP怎么了"语气更强烈."VP怎么了"用于让步立场,"怎么VP(了)"用于否定或质疑立场.引述回应位置为二者建立了回驳语境,但"怎么"充当的句法角色不同,"VP怎么了"中"怎么"与句尾"了"结合充当句中述语,"怎么VP(了)"中"怎么"是动词"V"的修饰成分.信息结构层面,"VP怎么了"前后呈现"视点-外延"的语义关系,"怎么VP(了)"形成"主体-细节"关系.

    引述"VP怎么了""怎么VP(了)"回驳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