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郝临山

双月刊

1674-0882

dtxbsk@163.com

0352-7158321 7563252

037009

山西省大同市御河桥东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隐喻学视域中认知辞格的归并研究

    陈曦王雁冰
    107-110,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剖析隐喻和转喻的内在逻辑关联,提炼出宏观描述意义构建的关键要素.隐喻和转喻须臾难离,共同支撑起认知辞格的理论框架;言过其实和低调陈述背道而驰,通过对标量值的调节实现特定的语义效果;反语看似自相矛盾,实则表达嘲讽语气;悖论和对顶移步换景,通过语义框架的重置实现语义适恰.剖析这些辞格的形式表达和语义内涵,阐述这些修辞格的内在性质和相互关联,总结概念表征和认知模型之间的对应方式,从而弥合非基本修辞格研究的不足,为构建统一的修辞语言研究框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修辞语言研究框架基本修辞格非基本修辞格

    同声传译中的语对特异性因素研究

    陈雪梅
    11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对因素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同声传译的过程一直是引发争议的话题.同传的理解过程有别于单语理解过程,其多任务操作性使译员受到来自源语语言形式的各层面干扰.源语信息的表层结构通过心理建模化为深层结构,但其表征的内涵也带上语言和文化特异性烙印,因此并不能完全与源语分离.语对的特异性差异对同传的认知负荷带来挑战,句法结构迥异的语对比句法结构相似的语对消耗更多的认知负荷.

    同声传译语对特异性同传理解过程认知负荷

    翻译实践与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构

    洪晓青
    115-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译实践作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有效途径,对于缓解西方话语垄断、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和提升中国话语阐释能力具有积极作用.针对我国翻译实践和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构面临的政策缺失、理论研究薄弱、技术辅助能力和外宣力量不足等问题,进而提出改进策略,建议完善政策制定和理论研究,推动技术和资源整合,加强与翻译受众群体之间的互动,促使翻译实践与对外话语传播水平共同提升.

    翻译实践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构

    "大思政课"的出场语境、在场形态与续场路径

    白洁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思政课"建设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开门办思政"理念,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作用的关键革新.基于思政课形成发展的历史依据、整体环境和学科现状,以及立德树人的建设价值,"大思政课"应运出场.在"大思政课"出场语境的规范指引和系统规划下,形成了以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为代表的在场形态.鉴于"大思政课"建设持续推进、螺旋上升的发展本质,进一步探索构建"大思政课"的大体系、找准"大思政课"的小切口、推进"大思政课"的一体化的续场路径,有助于为"大思政课"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发展提供改革依据和行动指南.

    "大思政课"出场在场续场"时代新人"

    论山西大院楹联的德育思想

    贾秀梅郝士宏
    127-13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大院楹联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内容包括:多藏书、多读书、读好书,营造书香门第;育品德、培气节、养审美,塑造高尚人格;订家规、尚勤俭、讲和睦,打造良好家风;尚仁义、重诚信、济苍生,孕德善商文化;廉为官、民为本、志报国,育廉洁官文化.在新时代,深入挖掘山西大院楹联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书香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现代家风建设、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建设和当代廉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楹联德育思想借鉴价值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能力素质建设的价值、现状及路径——以山西省某高校为例

    高冉王利
    13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能力素质建设有利于助推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助益辅导员队伍建设.但研究发现山西省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能力素质建设在人员结构、体制机制、推动应用型转型发展贡献三个方面还存在差距和不足,建议从辅导员自身、学校以及推进应用型转型发展三个层面发力,不断增强辅导员个人综合素质,健全科学高效的学生工作体系,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能力素质

    基于课程思政的翻译硕士汉日互译课程的设计策略

    陈晓静
    13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外语教育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应强化课程思政,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通过《三国演义》等中国优秀文学作品选材,融入汉日互译实践,不仅能锻炼学生翻译能力,还能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此举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要求,实现知识教育、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在外语教学中,应警惕西方话语和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汉日互译课程设计应充分体现这一理念,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的外语人才贡献力量.

    课程思政汉日互译中原文化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与教学呈现

    葛振斌曹永林
    14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卓越教师养成计划、数字库融合计划、教学评价统筹计划为保障机制,从"专业特色"和"思政元素"相结合的知识本位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地域特色"与"校本实践"相结合的地方本位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体育时事"和"民族精神"相结合的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三个方面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进行发掘.采取教学情境创建、话语体系创新、教学艺术创作、评价体系创优四个策略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及教学呈现进行探究,以期实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政策文件提出内容供给与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呈现的有机衔接.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教学呈现

    中国流行合唱作品的创作特征与发展趋势

    金希
    146-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行合唱不仅是对传统合唱的创新和延续,也是对多元化音乐元素的包容和表达.通过探讨流行合唱从传统合唱中衍生出新的特性,包括其在唱腔、表现形式、创作技法和音乐内容等方面的多样化与创新性,如将爵士、摇滚、民谣等风格融入.此外,通过对流行合唱的社会调查,总结该领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表明流行合唱的普及不仅依赖于通俗性和娱乐性,还受到市场需求和艺术融合的推动.

    流行合唱音乐创作音乐分析

    帕提尼尔风景图像中的视野、叙事与隐喻

    姚明睿潘勇
    15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16世纪在尼德兰的艺术中心安特卫普,随着自然主义对艺术的不断影响,自然景观从以往作品中的装饰性附属转变为阐释自然与文化的视觉媒介.这种具有现代意义的风景画图式始于帕提尼尔,他对画面的构建展现出独特的景观视野,在诠释理想的自然空间过程中同时暗含了复杂的叙事结构与隐喻意义,风景从宗教艺术的阐释空间中逐渐独立出来.

    帕提尼尔风景图像景观视野叙事性隐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