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张培富

双月刊

1000-5935

xbw1@sxu.edu.cn;xbw2@sxu.edu.cn

0351-7018311

030006

太原坞城路92号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学术创新,质量第一”的原则,紧密追踪学术前沿,高度关注学术热点,对于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具体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成果,不受栏目限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谢林与黑格尔哲学路径平议——以后期论述为中心

    庄振华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特有的形式感驱动之下,各时代创制的一系列"形式-质料"二元架构规定着当时的生活方式与世界眼光,到了(广义)现代科学中更是形成一种无所不包、看似自足的理知世界.谢林洞察到理性只能把握可能性,理知世界只能涵盖先天必然性,因而传统形而上学作为纯粹唯理论哲学是达不到绝对本原以及由其造就的万物的个别性、现实性的,而绝对本原作为绝对现实性只能通过神话与启示(尤其是后者)来"叙述".谢林对理知世界面临的危险的揭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然而从黑格尔《逻辑学》的角度看来,理知世界其实在每个层面都有突破自我封闭化的潜力,理知世界及其所体现的可理知的宇宙秩序本身就构成切合人类生活实情的另一种现实性,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神性存在.反观谢林式肯定哲学,它貌似还本原于本原,实质上有将绝对者的自由变相理性化并落入二元设定陷阱的危险.后人不宜对这两种哲学路径进行简单臧否,反而应当将其置于历史大背景之中如实看待,并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思想营养.

    谢林黑格尔理知世界肯定哲学《逻辑学》

    他异性中的同一——再论谢林晚期哲学的体系结构

    王丁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谢林晚期区分了"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但仍然要求这两种哲学具有一种一体两面的同一性关系.不管从理性的思辨哲学出发,还是从肯定性的实存哲学出发,我们都无法理解这种同一关系或一体两面关系的构造方式.这种构造方式建立在对近代哲学的诊断上,也建立在对否定性的思辨理性的片面性揭示上.但无论如何,谢林的目的都是重新确立理性,让理性是现实的理性,让现实是有可能性的现实,从而让理性成为一种创造性的理性.这也是谢林作为一个德国古典哲学家为体系建构做出的最后的重要贡献.

    谢林体系存在同一

    谢林与康德论有机体的偶然性

    常文琦先刚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德和谢林对有机体有着类似的刻画,有机体的偶然性特征使他们面临类似的二律背反.康德和谢林对有机体的偶然性给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案,这使得他们的有机体理论最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康德为消除偶然性为有机体找到的目的论原则必然会与机械论原则陷入冲突,而其采取的"目的-手段"式的统一方案无法实现二者的真正统一;谢林为保证偶然性而赋予有机体的独特的肯定性本原与代表必然性的否定性本原同样会构成冲突,但谢林通过维持这个冲突的方式来化解冲突,不仅捍卫了有机体的偶然性特征,而且保证了整个有机世界内部的发展进程,实现了相互冲突的本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谢林康德有机体偶然性

    论自动化行政决定的说明义务

    赵鹏张硕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自动化行政决定方兴未艾.算法与行政权力的耦合实现了对传统人工决策的赋能,但也带来显著的黑箱效应,产生了对程序理性的冲击与侵蚀.对此,应当清楚认识自动化行政决定在算法治理与行政法治下的双重定位,串联起行政法与数据法中的既有制度规范,在行政过程论的视角下明确行政机关对自动化行政决定的说明义务.同时,须考虑说明义务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成本,以及涉及的利益冲突,在具体构建中设计由面向公众的事前系统性说明和针对相对人与利益相关方在事中的具体个案说明组成的双层说明义务架构,实现自动化决定的理由之治,全面保障公民算法权利.

    自动化行政决定算法黑箱说明义务算法公开算法解释

    论政府数据开放中的个人信息合理使用

    尹建国周采擎
    3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数据开放中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应随《个人信息保护法》调整,但政府数据开放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目标定位存在一定分歧.《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知情同意规则无法充分证成政府数据开放中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具有合法性,进一步引入并充分解释合理使用规则,方能为该行为提供合法性基础.在知情同意、合理使用双重规则的调整之下,政府数据开放中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等法治原则的指导;应将个人信息的性质、处理个人信息的目的及造成的影响"三要件",设定为判断处理个人信息是否构成合理使用的具体标准;在适用方式上,则应根据不同类型、层级的公共利益对个人信息和数据进行分类、分级开放.

    政府数据开放个人信息合法性基础合理使用公共利益

    政府获取平台数据权力的构造与边界

    马允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个案调查、行业监管和行政决策等多元目的,政府以强制调取、要求企业报送和端口接入等多样化的方式获取平台数据.基于行政权对平台数据资产权益、经营自主权以及个人信息权益的干预,厘清政府获取平台数据的权力构造和边界.不同场景下的政府权力呈现行政调查、行政检查和新型权力样态的杂糅,产生了法依据析出难题和传统权力约束规范在新场景下的准用难题.场景化和类型化的思路有助于实现权力的精准规范,须借助"主体-目的-手段"要素细化场景,厘清新型权力行使的正当性边界,以获取数据对个人信息造成的风险程度和对平台形成的负担类型为标准,匹配有差别的程序控制要求和实体审查标准,形成权利保护和权力约束的梯度构造.

    数据报送义务行政调查行政检查个人信息保护数据权益

    《论语》"老彭"新考——兼论孔子之"述而不作"

    刘毓庆赵初阳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语·述而》篇之"老彭"为谁,此为学术界之一大公案.或以为商朝时老彭,或以为尧时彭祖,或以为老聃与彭祖的合称,讫无定论.今依据文献,辨析诸说,结合语音变化规律,考定"彭"即"伯阳"之合音.人多以"伯阳"为老子的字,实则老子字"彭","彭"为鼓声,正与其名"李耳"义相关联,"伯阳"乃"彭"之音变.老子喜述古道,正同于孔子之"好古".孔子之"述而不作","述"在于传承文化,"不作"则上通于老子之"无为".

    述而不作老彭老子孔子著述思想

    《论语》"和而不同"思想的世界意义

    柳宏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儒家重要原典的《论语》在公元3 世纪经百济博士王仁东传日本,16 世纪经丝绸之路西传欧洲,对世界文明的交流产生了重大影响.历代先贤分别从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植物学、社会学等不同层面对《论语》"和而不同"思想加以各种阐述,当代学者及政治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赋予其更加丰富的时代意义."和而不同"的最核心理念就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不同的事物聚焦在一起融合为新的平衡.这对于应对国际关系多元变化的形势与疫情等的挑战,乃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深刻的借鉴启示.

    《论语》"和而不同"创新阐释世界意义当代价值

    隐喻表达的语境依存性探究

    黄华新周祥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隐喻认知已成为当代语言学、认知心理学、逻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尽管学界从多角度、多侧面研究隐喻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但对日常交际中隐喻表达的语境依存性问题尚待深入探究.从动态语境论视角论析制约隐喻表达的语境因素,区分出认知语境、交际语境和具身语境.基于此,尝试在动态语境论思想指导下建构一种"语境驱动的隐喻交际表征模型",并借助该模型和日常隐喻使用实例,讨论隐喻使用过程中的语境启动效应,阐明隐喻表达的语境依存性问题,从而深化对语境因素在隐喻认知与交际过程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隐喻表达语境依存性语境启动隐喻使用

    知觉语言学肇始:理源钩沉、议题爬梳与学科草创

    孙毅杨建新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通过感官与世界互动获得对事物的直观把握.知觉意义以感官感知为基础,在感官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经由认知初加工,形成知觉意义.由感官感知到语言编码,经历了感官感知—知觉加工产生意义—认知加工编码产生语言等过程.知觉意义的记录和交换催生了知觉语言的编码.知觉语言的产生与各感官之间联系紧密,关系错综复杂,亟待建立一个以知觉意义的生成和编码问题为核心议题的语言学研究新平台.基于此,提出"知觉语言学"学科界域,并以五官模型、体认语言学和认知隐喻为理论切入点,阐释"知觉语言学"的学科理论渊源;从通感阐释、通感隐喻迁移次序的差异化阐释、感官灵敏度与词汇丰富度之间的关联阐释、知觉意义的多模态表征及失聪和失明个体的知觉语言研究等方面爬梳研究议题.知觉语言学对探测人类的感知世界,回答感官系统如何与词语建立连接,以及知觉意义如何在语言中编码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与价值.

    知觉语言学五官模型体认语言学认知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