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张培富

双月刊

1000-5935

xbw1@sxu.edu.cn;xbw2@sxu.edu.cn

0351-7018311

030006

太原坞城路92号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学术创新,质量第一”的原则,紧密追踪学术前沿,高度关注学术热点,对于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具体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成果,不受栏目限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唐宣宗君臣"务反会昌之政"说辨正

    李军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宣宗李忱因收复河陇陷蕃失地等功业,在晚唐五代之际尚被歌颂为有为的君主,随着时势的变迁,宋人往往将"务反会昌之政"视作宣宗大中朝施政的主要特征.如果对大中政局进行全面分析,可以发现宣宗虽然对武宗朝的政策有所改易,但达不到所谓"务反"的程度.在压制宦官势力以加强皇权、收复陷蕃失地及经略党项等问题上,宣宗非但没有废止武宗的做法,反而实现了武宗未及完成的若干筹划.史书中宣宗君臣"务反会昌之政"的表述缺乏必要的史实支撑,主要是缘自宋人对宣宗兴复佛教做法的不满.

    会昌之政大中政局唐宣宗历史评价

    入觐与否:唐代节度使的朝觐及其历史演变

    李永
    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政权中,地方长官入京朝觐天子,具有申明君臣之义的重要政治意义.具体到唐代,地方长官的朝觐行为在唐前期由州郡代表朝集使承担,安史之乱以后则由藩镇长官节度使承担.与朝集使不同,唐代节度使的朝觐并无明确制度规定,但"拜章请觐"是被大部分节度使遵守的一种政治规则.唐代节度使会出于罢职归朝、入朝为官、军功受赏、躲避祸乱、入京述职等原因请求朝觐.随着唐代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此消彼长,节度使的朝觐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特征:唐肃宗至唐德宗时期表现为"不敢往,亦不敢叛";唐宪宗至黄巢起义之前表现为"中外践更,出入跌用";黄巢起义以后则表现为"称兵入朝,不由奏请".唐代节度使的朝觐在这一过程中由恭顺之意异化为悖逆之举.

    唐代节度使朝觐京城

    数字时代影视短视频传播伦理建构研究

    刘金波翟红蕾
    110-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全新媒介样态的"影视短视频"似已在"人文精神"与"实用功能"之间寻得平衡点,其现实传播却背离了影视文化创作原初的教化、娱乐功能.一系列违背语境真相、摈弃厚重叙事、蔑视人性尊严的伦理失范现象不仅违背网络公共空间的社会道德与文化准则,而且挑战作为人本质功能的德性论与义务论.以影视短视频的伦理失范问题为切入点,结合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对艺术二次创作的批判性观点,深入探讨"影视传播2.0"的传播迷思与现实进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以此,进一步探索影视传播突破"无用之用"樊篱的有效路径,重构适应数字时代影视短视频传播的伦理规范,助推影视短视频健康、有序发展.

    影视短视频伦理失范机械复制无用之用伦理重构

    媒体与平台的依赖关系:一个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

    王斌钟腾达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媒体对互联网平台的依赖关系持续且深入.制度视角能帮助考察平台新闻业中行动者之间关系的塑造过程,进而更批判性地分析媒体与平台的关系现状.在制度视野中研究新闻生产,其观照对象经历了从政府到平台的焦点转移.进入平台社会后,社会学制度主义侧重分析算法技术、数据指标等制度的实践和影响,媒体的平台依赖是组织同构、制度压力影响和新的合法性机制建构的过程.而历史制度主义强调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媒体与平台的互动存在路径依赖和关键节点,其行动路径和不对称权力会影响未来的平台依赖表现.为提升制度视角在新闻业与平台关系分析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还需要在概念界定、分析重点、解释路径、社会情境等方面做出更细致的探讨.

    新闻媒体平台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

    课堂生命活性的生成逻辑——德勒兹"根茎"思想的昭示

    王兆璟韦怀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堂教学关乎教育实践,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性."根茎"思想作为一种后现代思维方式,为探究课堂的实存状态及应然走向提供了新的视角.运用"根茎"思维,透视课堂"辖域""层化"等局限,以游牧的方式开启"逃逸"的路线,激活个体生命,绵延自由意志,激发课堂创造力,呈现一种生命意向的敞开,昭示着活性课堂的主体性、之间性、流动性和生成性特征.建构充满生命活性的课堂图景,需反思并改造当下的课堂.通过构筑平滑的课堂空间,开启课堂的生命姿态,转向他者的教学交往,允许流变的自由生成,把课堂归还给教育,方可走向广阔的教育意义世界.

    课堂生命活性生成根茎

    教学传统现代转化的发生学考察

    徐继存伊娟
    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传统现代转化是教学传统融入并推动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教师意识到头脑中的教学传统,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内化其精华部分,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教学传统与教学实践相适应的过程.教学传统现代转化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经历意识与理解、甄选与内化、改造与拓展、生成与外化四个阶段,并且各个阶段之间有机交融、相互推动.

    教学传统现代转化发生学

    新型城镇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分析

    金春雨侍术凯
    14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3-2022 年31 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构建SDPD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和GWR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短期效应为正,长期效应为负,整体呈先扩大后缩小特征,并存在短期的空间溢出效应,短期会扩大相邻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基于此,各地区应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改善城乡教育投资体制二元结构,促进产业高级化与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推进劳动力城乡双向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新型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偏向产业结构高级化人力资本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刘一腾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理论层面阐述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基于2011-2021 年中国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对应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乡村建设既可以通过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又可以通过提升农业产业集聚水平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门槛效应分析显示,随着农村三产融合水平的提升,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边际效应逐渐递减,而随着农业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边际效应逐渐递增.因此,应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创新三产融合模式,加速农业产业集聚,营造良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态环境.

    数字乡村三产融合农业集聚农业农村现代化

    学术成果介绍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