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张培富

双月刊

1000-5935

xbw1@sxu.edu.cn;xbw2@sxu.edu.cn

0351-7018311

030006

太原坞城路92号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学术创新,质量第一”的原则,紧密追踪学术前沿,高度关注学术热点,对于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具体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成果,不受栏目限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华北事变前后的国联外交与中国抗战外交战略方针的转变

    侯中军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联报告书通过后,日本宣布退出国联,并同时加紧向长城以内进犯,中国围绕国联舞台的外交面临新的形势.在河北事件爆发前后,中国曾力争连任国联行政院非常任理事国,并做出过两次努力,但均遭遇失败.对于日本持续的武装挑衅,国民政府外交部的应对方案是坚持维护国联决议,不与日本展开正式外交交涉.在国联外交舞台之外,日本妄图使华北脱离国民政府的管辖,并寻求既得侵略成果的合法化,而这挑战了中国的底线,因此围绕所谓的广田三原则,中日之间的交涉并未起到作用.为了改变外交困局,在对日开始直接交涉的同时,中国外交开始思考转变外交战略,寻求盟国.

    国联外交华北事变抗日战争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与中国国防战略的转型

    詹欣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最初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持批评态度,反对美苏军备竞赛从陆地、海洋、天空扩展到外层空间.然而伴随着以王大珩为首的科学家们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中国迅速改变立场,启动"八六三"计划,进而加速推动中国国防战略从过去临战状态向和平时期转型,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变为着眼打赢"局部战争",并把发展国防科技摆在军队建设的首位.

    "星球大战"计划"八六三"计划国防战略

    掌控不结盟:美国对印尼的经济政策(1950-1965)

    郭又新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尼因其地缘战略位置、丰富的原材料和区域影响力而深受美国关注,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美国和苏联通过经济、技术和军事援助直接争夺影响力的国家之一.遏制共产主义是美国在印尼的首要目标,通过渲染"中苏经济攻势"和对印尼共产党的恐惧,美国将印尼拖入对华经济遏制阵营,以象征性的经济技术援助、项目贷款、"粮食换和平"援助诱导印尼政府反共,继而致力于通过综合援助计划以及复苏印尼经济的多边行动,推动印尼走上面向西方的经济发展之路,融入美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长期目标.

    印尼美国"中苏经济攻势"经济技术援助

    现象学的范畴代现理论

    李朝东李岱巍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直观与代现是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分析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和论题.胡塞尔在意向分析中区分了直观行为和符号行为,在他看来,只有在符号行为中内在内容和意向对象才得以区分开来;反过来说,只有在直观行为与符号代现行为的区分中,才能谈论内在内容与意向对象的区分问题.真正的认识作为充实统一是在范畴行为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范畴直观才能真正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为了实现范畴直观,胡塞尔发展出范畴代现理论,范畴直观与范畴代现是把握范畴的两种方式,范畴代现就是研究范畴直观这种直观行为中的代现情况,通过范畴直观及其代现理论,范畴对象如何得以构造以及如何获得关于范畴对象的认识的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范畴意向性范畴形式逻辑规律形式论

    探寻对立性显现的同一性基础——梅洛-庞蒂对辩证法的现象学还原

    刘少明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洛-庞蒂认为辩证法的对立性方法与现象学的直接性方法是统一的,其统一的方式是同一性为对立性奠基.梅洛-庞蒂的理论中,辩证法的主体表现为主客体统一、存在与虚无统一、语言与知觉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的"知觉",这四重统一体现了辩证法主体的原初同一性.辩证法主体也在其时间性中体现了辩证法的差异性、中介性和否定性.其一,活生生的现在知觉作为时间化的同一性,作为辩证法的原初差异的过去和现在知觉得以显现;其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原初知觉的统一性显现中,知觉具有其同一性,它也为辩证法的中介性和自我否定的显现奠定了基础.梅洛-庞蒂对辩证法的现象学奠基,超越了黑格尔的封闭的和整体性的辩证法,也超越了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的抽象反思辩证法,实现了辩证法理论的突破,也促进了现象学理论的自我完善.

    梅洛-庞蒂辩证法现象学对立同一

    作为三类对象域的外物、视觉错觉和他人——解析Einfühlung的含义与中译

    王鸿赫
    4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语Einfühlung是美学、哲学和心理学中重要乃至核心的概念,其在汉语学界的译介和传播已有百年历史.然而,时至今日,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译名尚付阙如:美学中流行的"移情"译法虽也被哲学界所采用,但现象学中更流行译为"同感";心理学界则流行"共情"的译法,不少学者也译作"共感",但也不乏批评这两种译名的学者.除此之外,还有"感情移入""移感""投情""神入""感入""同理""同理心""代入感"等十几种译名.这些杂多且含义各异的译名,不禁会让人怀疑他们翻译的是同一个词.鉴于此,作为诸学科之根基的哲学很有必要细致解析一下Einfühlung的内涵,进而论证出一个合适且可行的译名.以概念演变史的回溯为切入点,梳理归纳出Einfühlung概念应用的三大类对象域,用现象学的方法重点分析三类对象域中最为复杂的以他人为对象的Einfühlung.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入剖析各译名之优劣.

    Einfühlungempathy移情同感共情代入感

    从"光之隐喻"看现象学对"存在"传统的继承与突破

    郭郁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里达在评论列维纳斯哲学的长文《暴力与形而上学》中提到,直至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西方哲学传统一直是"希腊式"的,因为在这整个历史中,哲学一直被古希腊哲学的奠基性概念——"存在"所支配.这一支配作用形象地体现在由柏拉图开启的"光之隐喻"中.在胡塞尔和早期海德格尔所代表的经典现象学中,被"光"照亮的领域就是可理解性(即意义)的领域,人们可以用语言进行谓述的实事之领域,即存在之领域.存在、现象性、意义、逻各斯经由明见性原则和现象学还原方法都被统一在光照的隐喻中,这种方法排除了一切超越之物.列维纳斯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是本体论主义,正是由于"光"对现象性的不当限定,生活世界中的某些实际经验和可能经验才被经典现象学作为"超越之物"武断地排除了,所以"光之隐喻"实为"光之暴力".通过在哲学中恢复感性的地位,列维纳斯实现了对"超越之物"意义的现象学还原,证明了意义和语言起源于他人的面孔,存在的领域并非意义领域的全部,从而决定性地突破了希腊哲学传统.

    光之隐喻现象学现象性存在感性

    唐代元和诗人元宗简初探

    陆路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宗简是唐代元和时期重要诗人,据文献可知作诗近700首,惜皆佚.通过对元宗简家族的考索可以大致了解其家族背景,结合白居易、元稹、张籍等与元宗简交往诗歌的分析,可以梳理元宗简仕历,推知元宗简诗歌内容和风格.元宗简诗歌以近体为主,尤擅七言绝句,诗歌内容上多抒写仕宦之感与闲适之情,或与友朋论诗谈道,或描绘弹琴、饮酒、品茶等文士风雅生活,抒发隐逸情怀,格调平易自然、流丽清新.元宗简应与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同为元和体的代表性诗人.

    唐代元和元宗简

    陈与义的七律诗风与"简斋体"之辨

    张立荣
    7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与义被方回列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但也有不少学者质疑其江西诗派诗人身份.其江西诗派诗人身份是后世诗学的建构.陈与义七律转益多师,既得杜甫之雄浑悲壮、苏轼的用典及诗语的通脱流便,更有黄庭坚的诗法讲究及陈师道的语言朴拙,偶有柳宗元的寄兴遥深,但主体风格还是前期的清新典实与后期的雄健悲慨.其诗在南宋能独立一体,正出于对唐风的回归,因此在江西诗派之后,被认为是"新体".此"新体"体现出从陈师道所言之"学老杜而不为"向陈与义自身所提出的"学苏、黄而不为"的转变,既讲究诗法与学问,又重视自然景物与抒情,呈现唐宋合流的趋势.陆游七律继承了这一特点,形成兼宗唐风宋调的独特面貌.

    陈与义七律简斋体

    学生学习负担的生成机制、异化表征及行动路向——基于罗萨"社会加速及共鸣理论"的分析

    柳海民吴海龙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学生学习负担作为"双减政策"实施的出发点与政策着力点,需要得到更多关注.研究基于罗萨"社会加速及共鸣理论"的分析框架对学生学习负担进行审视,指出竞争逻辑的不落人后、学校家庭社会的过度期望及"累积因果"的加速循环共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并让学习负担呈现出时间异化、空间异化、人际关系异化、行动异化、自我异化五重异化表征.为有效调节学生学习负担,需要合理控制外在学习负担,保障学生与周遭人际世界的"水平共鸣";纾解学生精神负荷,牣充学生与自我身心的"垂直共鸣";多维疏通个体发展负担,增进学生与物质世界的"对角共鸣".

    学生学习负担生成逻辑异化表征社会加速理论共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