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化工
应用化工

朱明道

月刊

1671-3206

yyhg@vip.163.com

029-85561216

710054

西安市西延路61号

应用化工/Journal Applied Chemical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适用性、综合性化工科技刊物,旨在传递和交流化工领域的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适用技术,及时报道国内外化工科技动态和市场信息,注重为科研生产、成果转让,产品销售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焦炭-水蒸气催化气化反应特性研究

    唐瑞源梁馨文张玉玉张君涛...
    9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碱性待生剂为气化原料,考察焦炭与水蒸气催化气化反应特性。在消除内外扩散影响的前提下,探讨了气化反应温度、进水蒸汽、混合气体比例及气化时间对焦炭水蒸气催化气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性待生剂上焦炭催化气化反应速率与气化反应温度成正比,进水蒸汽速率为2。5 L/min时,可基本消除水蒸气的扩散效应对焦炭催化气化反应的影响,碱性待生剂上焦炭转化率基本趋于稳定,气化反应时间30 min,可较好转化碱性待生剂上焦炭,产品气以H2 组成为主(含量约60%)。水蒸气/氧气混合气为气化剂可显著提高焦炭催化气化转化率,同时,氧气的加入会影响合成气组成。合成气中H2 和CO含量降低,CO2 含量升高。

    焦炭水蒸气碱性待生剂催化气化

    准均相光催化剂制备及其在交叉脱氢偶联反应中的应用

    王照朋蔡亭伟胡金辉何瑾馨...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对氯甲基苯乙烯(VBC)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AIBA)为引发剂,通过乳液聚合制备温敏聚合物材料P(MMA-co-VBCx%)。通过接枝反应将玫瑰红(RB)引入到P(MMA-co-VBCx%)中,得到上临界溶解温度(UCST)型准均相聚合物催化剂P(MMA-co-VBCx%)-RBy%。使用1 H NMR、FTIR和GPC表征了P(MMA-co-VBCx%)和P(MMA-co-VBCx%)-RBy%的结构,分析了温敏材料和准均相催化剂的UCST行为,并以N-芳基四氢异喹啉(THIQ)和硝基甲烷(NM)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CDC)为模型,研究了准均相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和回用性能。结果表明,P(MMA-co-VBCx%)的 Tcp(浊点)随 VBC 含量增加而下降,准均相催化剂 P(MMA-co-VBCx%)-RBy%的Tcp随RB含量增加而下降,在乙醇-水体积比为 4∶1时,两类聚合物的响应温度位于 40~60℃;P(MMA-co-VBCx%)-RBy%具有较好的溶解-析出性能,溶解-析出循环5 次时,回收率>90%;在催化THIQ和NM的反应中,P(MMA-co-VBCx%)-RBy%的催化活性与均相催化剂RB相当,且适用于其他衍生物的反应,降温可回收催化剂,重复使用5 次,催化活性无明显下降。

    UCST型聚合物可见光光催化玫瑰红(RB)交叉脱氢偶联反应

    2,3-二氯吡啶催化加氢动力学研究

    张爱铭胡总许海涛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Pd/C催化剂,在压力0。6 MPa、温度 303~323 K、转速 800 r/min的条件下应用于2,3-二氯吡啶催化加氢反应动力学研究,建立了动力学反应模型,对动力学参数进行了估值。其中 3-氯吡啶催化加氢反应为2。1 级反应,反应速度方程为:r =1。18×108×Mcat×e-5375。7/T C2。13cp,活化能44。14 kJ/mol,2-氯吡啶催化加氢反应为1 级反应,反应速率方程为:r =4。696×1011×Mcat×e-8693。3/T C2cp,活化能 72。28 kJ/mol,2,3-二氯吡啶催化剂加氢反应为3 级反应,反应速度方程为:r =2。05×1015×Mcat×e-9758。6/T C32。3,活化能81。13 kJ/mol。

    氯化吡啶催化加氢反应级数活化能动力学

    脂肪醇嵌段聚醚硫酸盐的合成与性能

    王玲玲刘巍洋马秀君朱品泓...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脂肪醇嵌段聚醚即一种脂肪醇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氨基磺酸为原料,尿素为催化剂,合成了硫酸酯盐延展型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采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浊度法、滴体积法、分水时间法、分散指数法对其低温溶解性能、表面性能、乳化性能、分散性能进行了测定。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原料配比等因素对产物中活性物含量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合成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3h、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1%、n(嵌段聚醚)∶n(氨基磺酸)=1∶1。5 条件下,产物中活性物含量达到96。49%。

    延展型表面活性剂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嵌段聚醚氨基磺酸

    电化学合成2,5-二甲氧基-2,5-二氢呋喃甲醇工艺研究

    孙任伟马养民
    11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糠醇为原料,NaBr为电解质,甲醇为溶剂,利用电化学法合成焦袂康酸中间体2,5-二甲氧基-2,5-二氢呋喃甲醇,考察反应时间、NaBr添加量、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时间与反应温度对产率有显著影响,NaBr添加量对产率影响不显著。当加入糠醇3 g(24 mmol),恒压15 V,最优条件为反应时间2。4 h,NaBr添加量为1。76 g,反应温度-10℃时,平均电流0。93 A,2,5-二甲氧基-2,5-二氢呋喃甲醇产率为67。9%。

    糠醇2,5-二甲氧基-2,5-二氢呋喃甲醇焦袂康酸Box-Behnken

    羟基邻位三齿[OSO]双酚钛络合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性能的研究

    王静云张丹于洪博李君华...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4-叔丁基苯酚为原料,通过改变羟基邻位取代基经过溴甲基化、亲核取代以及金属络合反应得到了4 种三齿[OSO]双酚钛络合催化剂[S(2-CH2-4-t Bu-6-R-C6 H2 O)2]TiCl2(R1 = CMe3,R2 = CPhMe2,R3 = CPh2 Me,R4 = CPh3)。在温度30,50,70℃,压力0。6 MPa的条件下探讨乙烯聚合反应性能,通过改变催化剂的Al/Ti比和反应时间,得到不同条件下的聚烯烃产物,并利用凝胶色谱(GPC)对产物进行表征分析。对不同反应条件下的这 4 种催化剂进行比较,由于R基团位阻效应的影响,位阻越大催化剂的活性越高,结合实验结果得出,在 50℃条件下[S(2-CH2-4-tBu-6-CMePh2-C6H2O)2]TiCl2 催化剂的活性最高,为6。7×106 g PE/(mol Ti·h)以及得到的聚烯烃产品MW 为1。68×105,分子量分布为3。2。

    4-叔丁基苯酚三齿[OSO]双酚钛络合催化剂邻位取代基乙烯聚合凝胶色谱

    烷基糖苷和醇醚糖苷对辽河稠油的界面张力的影响研究

    刘俊鹏吴玉国
    12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旋转滴界面张力仪,研究了在增加环氧乙烷基团(EO)的情况下,烷基糖苷与醇醚糖苷单独使用对正构烷烃及辽河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的影响、在复合体系下对界面张力的影响;考察了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一价与二价离子浓度和EO基团对体系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糖苷型表面活性剂可以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产生较强的协同作用,同时EO链可以调节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使得表面活性剂在界面处排列更紧密;矿化度的增加可以压缩双电子层,使得界面处分子紧密排布,降低界面张力。在适当的矿化度条件下,复配表面活性剂系统可以与辽河稠油间产生超低界面张力。

    界面张力稠油矿化度表面活性剂正构烷烃

    表面改性剂对填充PP型滑石粉的研究

    王铎雷泽一川周京
    13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滑石粉表面改性后对聚丙烯(PP)管材的影响规律。将滑石粉、聚丙烯、表面改性剂等原料在塑料混炼机上充分混合,制成复合材料,用万能试验机测试其力学性能,采用傅里叶红外变换仪及XRD等分析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官能团。结果表明,改性滑石粉与聚丙烯很有规律的复合,微观结构分布均匀,官能团发生了较大变化,PP∶滑石粉(改性后)=1∶3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达最佳。

    聚丙烯管材滑石粉研究

    黄钾铁矾作为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彭龙贵丁治玉叶瑞瑞郝方涛...
    133-13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钾铁矾具有相对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吸附能力,通常将黄钾铁矾作为吸附材料应用在矿山及其他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研究表明其对Cr、Cd、Hg、Pb、As等有害重(类)金属元素具有很强的吸附和共沉淀作用,主要对黄钾铁矾的形成机制以及其作为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多研究黄钾铁矾的学者提供思路,继而将其吸附性能发挥最大作用,为矿区和工业废水等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黄钾铁矾形成机制吸附材料重金属

    高含水油藏用弹性颗粒调堵体系研究进展

    李彬儒郭继香罗强王玉...
    13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述了预交联型、缓膨型、核壳微球型和环境刺激响应型等功能性颗粒调堵体系的研究现状,颗粒型调堵体系能够克服常规凝胶堵剂初始黏度高不易于泵注、成胶时间不可控、地层水的稀释等缺点,近年来得到了积极发展。分析了颗粒体系的制备方法、组成成分、应用的环境条件等对颗粒物性及溶胀性能的影响,从颗粒的分子结构、颗粒间相互作用和动态运移行为等方面探讨了颗粒体系在油藏中的作用机理,对颗粒调堵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油藏中后期水驱开发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持。

    弹性颗粒溶胀性能深部运移提高采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