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影响评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杨三明

双月刊

2095-6444

sxhs@cnki.net

023-67708865

401147

重庆市渝北区冉家坝旗山路252号

环境影响评价/Journ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及防治措施探讨

    刘春红张亮贾学桦佟明恒...
    1-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一些地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本文概括介绍目前常用的 4 种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方法,即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通过 3 个实际案例分析了评价方法的实用性。分析结果表明:4 种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但又有所不同。为了全面综合地反映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应采取多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后期治理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从土壤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统一的风险评价标准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源头预防和末端治理等方面提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措施。

    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方法实际案例分析防治措施

    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详查评估与风险管控技术方法及应用研究

    李孝梅丁贞玉徐怒潮付全凯...
    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部分化工园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环境风险较大,需加强水环境管理。针对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特点与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详查评估与风险管控的"污染调查—风险评估—管控与修复—后期监管"技术方法,并将此技术方法在长江流域的某化工园区进行了实践应用。在污染调查阶段,将隐患排查与详查相结合,通过互相印证确定重点监管单位并制定整改方案,实现污染源头管控,按需求对调查区进行层次划分,制定分区点位布设原则,既满足了调查需求又避免了因监测井数量过多产生环境风险、增加调查成本;在风险评估阶段,强调要统筹地下水污染物和人体健康风险;在管控与修复阶段,基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地下水污染物扩散模拟预测评估结果,合理确定近远期管控目标,避免过度修复;在后期监管阶段,将地下水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环境监测、执法监管等协调联动,实现化工园区全链条生态环境管理。

    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详查评估风险管控

    草木灰对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

    林星杰张鸽苗雨张弛...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草木灰为稳定化材料,对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进行修复试验,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形态分布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对修复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草木灰能有效降低矿区污染土壤中Pb、Zn、Cd的有效态含量,促进土壤中Pb、Zn、Cd由不稳定形态转换为稳定形态,显著提高土壤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在草木灰用量为 4%、修复时间为 10 d的最佳处理条件下,Pb、Zn、Cd的稳定化率分别为 55。31%、60。78%、39。56%,土壤pH值为 7。53,阳离子交换量为 17。98 cmol/kg;重金属稳定化率与土壤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草木灰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机制主要为静电吸附和化学沉淀。研究成果可为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草木灰重金属稳定化修复

    团粒喷播生态修复技术下的矿山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以北京首云矿山为例

    张式雷李春林郭玉璞朱建军...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能够对受损矿山进行生态系统重建,有利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本文以北京首云矿山的生态修复地为研究区,通过团粒喷播生态修复技术在受损矿山构建了人工表土层,引入了人工种子库,创造了加速植物群落演替的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近 10 年,生态修复区域内的植物群落实现了由草本到灌木,再到乔木的更新,植被评价等级为Ⅱ级;生态修复区域的土壤条件远优于非修复区,土壤评价等级为Ⅰ级。生态修复效果综合评价等级为Ⅰ级,达到了优等水平。团粒喷播生态修复技术能够通过人工干预手段快速构建演替中前期的植物群落,实现群落演替进程的加速。

    矿山修复团粒喷播生态修复技术植被恢复生态修复评价

    面向美丽重庆建设的"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思考

    邓伟丁佳佳马露林玲...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五五"时期,是推动实现 2035 年高水平美丽重庆基本建成的关键时期。本文在全面总结"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进程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十五五"时期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贯穿"一个主题"、把握"四个坚持"、展现"七个新作为"、聚焦"十项重点"的总体思路,以及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打造全市域整体大美风貌、守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和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水平等六大任务。

    美丽重庆"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思路与任务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路建设项目》解读

    朱玉峰赵琴刘殊周杨...
    34-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路建设项目》(HJ 1358-2024)(以下简称《导则》)已于 2024 年 7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导则》的制定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减缓公路项目建设不利生态环境影响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规范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现实需要。本文对《导则》进行了解读和分析,首先,阐述了《导则》编制的背景和意义,强调了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生态系统和居民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国内外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再次,重点介绍了《导则》关于整体选址选线方案环境比选、评价等级分段设置、地下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简化评价及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的要求;最后,总结了《导则》的编制思路和特点,强调了其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理念,并提出了后续工作的重点,包括宣传培训、实施效果评估等。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解读

    "双碳"目标下煤电低碳化高质量发展挑战与展望

    王圣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虽然我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受可再生能源电力随机性、波动性影响,煤电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发挥能源安全兜底保障作用。本文立足于"双碳"目标下煤电稳定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煤电低碳化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政策需求,深入分析"双碳"目标下煤电低碳化高质量发展在宽负荷节能、环保绿色运行、灵活性运行、稳定安全性、智能化水平等 5 个方面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提效技术、提升能效水平,加强协同控制、稳定超低排放,研发调峰技术、加强规划引导,立足煤电实际、加快"三改联动",聚焦数字煤电、集成智能管控等"双碳"目标下煤电低碳化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政策建议。

    煤电低碳化发展高质量发展挑战展望

    北京市集成电路制造建设项目工程分析技术要点研究

    王岩丁淮剑田昕竹邹广迅...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成电路已经渗透并融合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制定该行业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有利于指导集成电路制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本文回顾了北京市集成电路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了该类项目制造工艺流程长、原辅材料复杂、污染物种类多等特点。北京市基于在该行业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化方面进行了探索,制定了首个集成电路制造行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 集成电路制造》(DB11/T 2080-2023),有助于推动"高精尖"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为相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北京市集成电路制造工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

    新工艺下N型光伏电池项目环境影响探讨

    曹诚
    49-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N型光伏电池主要包括TOPCon和HJT两种类型,其生产工艺较为复杂,但由于其具有更高的转换效率,已成为光伏电池发展的主流方向,其对环境的影响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TOPCon和HJT两种类型光伏电池生产工艺的分析,梳理了每道生产工序的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重点分析了强酸变化对氮氧化物等排放量的影响、原辅材料变化对环境风险的影响、废气处理工艺变化对大气污染物处理效率的影响,指出了现有光伏电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规范中不适用新工艺的内容,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N型光伏电池新工艺产排污氮氧化物处理效率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比对监测的燃煤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数据准确性研究

    赵海珍周盼王婧柴磊...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比对监测对于验证自动监测设备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京市某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开展12 d 94 h的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的比对监测,结果表明:颗粒物、SO2、NOx 的比对合格率分别为 100%、100%和98。94%,合格率很高,污染物排放浓度的自动监测数据具有较高精准度;烟气参数中含氧量、湿度、烟气温度比对合格率较高,分别为 100%、98。94%、94。68%,自动监测数据有较高的精准度;受监测位置影响,流速不合格情况较为突出,比对合格率仅为 76。60%。此外,比对监测结果受监测点位、参比方法等多重因素影响,不能简单归因于自动监测设备存在问题,应从比对监测、自动监测等方面进行多因素分析。

    燃煤电厂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比对监测数据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