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西农业大学

石扬令

月刊

1671-816X

sxndsk@163.com

0354-6287092 0351-6615599

030801

山西省太谷县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着重政治、经济、教育管理和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以及山西人文等方面的研究,探索社会科学规律,为促进高等院校学术交流,促进文理交融,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编辑方针是: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求新,求实,求活,求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生产绩效吗?——基于"三权分置"制度的准自然实验

    周欣雨姚万军汪雨雨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完善中国土地制度是优化农地要素配置、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以世界65个主要国家作为样本池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分析了"三权分置"改革的增产和增收效应。结果显示"三权分置"制度对亩均谷物产量和农业增加值的净作用为5。4%和12。1%,显著提高农业增产和增收能力。进一步分析发现,"三权分置"制度的增产增收作用比农地私有制国家情形高5。9%和7。7%,比农地公有制国家情形高8。4%和32。3%,体现出"三权分置"制度的优越性。并将我国的省份视作实验组样本,采用DID的方法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最后,建议对农地市场进行适度规制,消除各种可能导致土地经营权市场失灵的因素,充分保障农地市场化配置的有效性,更好地发挥农地制度优越性。

    "三权分置"改革增产与增收能力农地制度优越性合成控制法双重差分

    基于Meta分析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影响因素研究

    林超赵文艳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Meta分析实证研究,探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差异,为制定入市政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流转价格、流转政策满意度、流转政策了解、流转保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农业依赖度、风险感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个体特征、风险感知和流转保障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异质性来源可能出现在发表年份、抽样方式和地区上的差异,其中年龄和文化程度还受分析模型的影响;性别、文化程度对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影响在逐渐增强,其余变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弱。基于上述分析,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过程中要提高农户参与度和政策认知水平,加强农民保障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入市方式。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影响因素Meta分析

    农户分化视域下宅基地确权与闲置宅基地治理意愿研究——基于安徽省试点地区1705个农户问卷的实证分析

    张勇王立媛
    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引导农户积极参与闲置宅基地治理,对破解农村宅基地低效利用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以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安徽省金寨县和来安县为研究区域,基于1705个农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宅基地确权、农户分化对农户闲置宅基地治理意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宅基地确权对农户参与闲置宅基地治理具有促进作用且宅基地确权对不同类型农户参与闲置宅基地治理意愿影响具有异质性。异质性分析发现,宅基地确权对纯农户参与闲置宅基地治理意愿有抑制作用;对于兼业农户和金寨县农户,宅基地确权对其参与闲置宅基地治理意愿无显著影响;对于非农就业和来安县农户,宅基地确权明显促进其参与闲置宅基地治理。

    宅基地确权农户分化治理意愿异质性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的WTO合规策略及借鉴——基于1995-2020年通报数据的分析

    何小伟熊东相刘怡鑫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是世界头号农业保险大国,在农业保险补贴的WTO合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于WTO关于农业国内支持方式的"归箱"政策及农业保险补贴的相关规则,分析了美国农业保险补贴的主要方式与规模,并结合1995-2020年美国向WTO通报的数据,探讨了美国农业保险补贴的合规风险及合规策略的调整。主要结论有:在现行WTO规则下,农业保险补贴的通报方式有着很大操作空间;为降低合规风险,美国充分利用了WTO的规则漏洞,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通报方式;国际诉讼是推动美国调整农业保险补贴通报方式的重要原因;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在美国"黄箱"支持总量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其重要性在近年来开始有所下降。最后分析了美国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WTO合规农业保险补贴《农业协定》合规策略

    我国农业农村科技现代化的实现效率探究

    徐小俊杨钟健高秉龙
    4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力量。对于农业农村科技现代化实现效率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农业农村科技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相关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分析框架,构建Global Super SBM模型,对我国农业农村科技现代化的实现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各地区对农业农村科技现代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促进了整体效率的提升,但是区域的不平衡性问题突出;虽然我国部分地区能够发挥好自身的比较优势或后发优势,但可能由于地区经济结构相对复杂,导致资源投入分散,或者投入较大而投入效率不高而导致实现效率较低;地区间农业农村科技现代化实现效率的差异可能引发各地区内部技术进步的不均衡性。基于此,提出需要从发掘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动能、优化农业农村资源要素配置、缩小农业农村地区技术差异等方面提升我国农业农村科技现代化的实现效率。

    农业农村科技现代化实现效率GlobalSuperSBM模型

    乡村产业振兴的组态路径与地区差异性研究

    刘运青武亦婷
    5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已有研究对于乡村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复杂机制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缺乏深入探讨。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分析框架,使用NCA与QCA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安徽省52个县域的数据,识别不同县域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以及地区间的差异性。研究发现:技术、组织和环境层面下的任何单一条件都不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3条催生乡村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组态,分别为人才驱动型、技术-组织融合型、组织主导型;进一步分析发现,皖北、皖中、皖南不同区域之间实现乡村产业高兴旺度的组态之间存在差异,皖北强调政府的核心作用,皖中以技术支出和人力资源并重为主要特征,而皖南则更加强调技术条件所发挥的作用。研究揭示了多要素协同影响乡村产业振兴的复杂机制,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乡村产业振兴组态路径地区差异TOE框架NCA与QCA

    信息资本与无公害农药施用意愿与行为的悖离——技术感知易用的中介效应和社会规范的调节效应

    石志恒李汶迪
    7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农业观的指导下,绿色施药作为一种典型的绿色生产技术,其应用和推广是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农户所拥有的信息资本是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基于SOR理论模型、行为经济学以及信息科学理论,探讨了信息资本对农户施用无公害农药的影响机制,信息获取能力、质量、渠道及信息效果感知均对无公害农药施用行为的转变有积极的影响,且可通过提高农户对技术的感知易用性进而促进农户施用无公害农药;而社会规范削弱了信息效果感知对无公害农药施用意愿与行为悖离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在低社会规范群体中更为显著。研究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农户对农业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推广提供了启示。一方面,政府应提升农户的信息资本水平,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传播网络;另一方面,加大推广绿色施药技术和服务,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提高农业附加值,为农户提供经济激励。

    信息资本绿色施药技术感知易用性社会规范农户行为大农业观

    同群效应对农户农产品电商采纳的影响——基于陕西省苹果种植户的调研数据

    闫贝贝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同群效应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从众行为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构建同群效应与农户农产品电商采纳之间的理论框架,并基于陕西省苹果种植户的调查数据,检验同群效应对农产品电商采纳的作用机理。在充分考虑个体、家庭和村庄层面的特征后的调研结果显示:同群效应对农户农产品电商采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从众心理和社会学习是同群效应得以发挥作用的中间传导机制,且社会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传导作用。研究进一步证实,同群效应对农户农产品电商采纳的影响在农产品电商模式和农户资本禀赋方面存在群体差异,具体而言,同群效应对农户农产品电商采纳的影响在微商模式群体及家庭收入水平较高、文化程度和社会资本水平较高的群体中具有更显著的作用。

    同群效应农产品电商采纳从众心理社会学习

    基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型村庄村干部职业化"制度空转"现象探析

    舒丽瑰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体两面,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体系完备、治理有效是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村干部职业化制度是地方政府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创新实践。实践过程中发现,统一的村干部职业化制度在工业欠发达的农业型村庄出现了"制度空转"。这表现在四个方面:工资制与软考核制、应付式的坐班制与考勤制、狭窄的职业晋升空间和乡镇有限度地引导村庄选举。这带来村干部消极治理与村级治理效能低下等意外治理后果。研究表明,制度运行是个系统,村干部职业化制度主体存在合法性、科学性有余而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并连带引发了制度执行及监控变形,制度运行环境不稳定,最终导致"制度空转"现象生成。这启示我们需从整体优化制度运行回应制度运行的有效性问题,注重村干部职业化制度运行的村庄经济社会基础,因时因地制宜推动村干部职业化制度。增强村庄治权,有效杜绝农村基层制度执行中的形式主义,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

    基层治理现代化村干部职业化制度空转形式主义村庄精英阶层断层

    技治型青年村干部的现实表征、生成机理与治理效应——基于粤西茂村的案例考察

    曹银山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干部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责任主体。基于粤西茂村等地实证研究发现,技治型青年村干部正逐步取代传统乡土干部成为新的村治主体。与传统乡土干部相比,技治型青年村干部身份特征表征为年轻化、知识化与职业化,治理内容表征为执行行政任务,治理工具表征为规范化、技术化与去价值化,权力基础表征为技术赋能与行政授权。村干部队伍工作的内容切换、方式转换,干部管理的制度变迁,共同导致了技治型青年村干部的生成。技治型青年村干部有利于完成密集性治理任务,提升科层化治理能力,但在实践中也面临治理过程悬浮化与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治理机制去人格化与治理有效性、村干部队伍体系稳定性与效率等张力难题。在实践中,要注意处理好技治型青年村干部与乡土干部的关系问题,稳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资源下乡技术治理村干部青年干部技治型青年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