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张积玉

双月刊

1672-4283

xuebao@snnu.edu.cn

029-85308849

710062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直属高校陕西师大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创刊40多年来,始终关注学术前沿,注重探索创新,已在文史有关基础学科及西部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学术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跳出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的内在关系与协同路向

    段妍段丽君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是贯穿党的建设与发展始终的重大课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不断回答历史之问、时代之问的实践探索."两个答案"虽提出背景与解题思路不同,但其内在的理论来源、精神实质、实践遵循一致,统一于对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的探索之中."两个答案"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为党实现长期执政凝聚深厚合力.基于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新时代应以系统思维不断探索"两个答案"的协同路向,推动二者良性互动与机制互补,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重要实践路径.

    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长期执政自我革命

    汉唐时期人们对海岸的观察与认识

    鲁西奇
    1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唐时期,人们主要通过3种途径观察与认识海岸与海岸地带:一是临山瞰海,登上邻近或位于海岸的山丘,观察海陆交界线,其所认识的海岸主要是山地丘陵海岸,也包括山前平原地带;二是浮舟观岸,或顺河入海,或由海入河,沿途观察河口海岸,其所认识的海岸主要是平原海岸,包括河流入海口受到海潮顶托形成的沙堤、沙洲与澙湖等;三是居城望海,立足于郡县治所,确定海岸与郡县治所间的距离,观察海岸地带的地理面貌及其变化,认识滨海地域的资源及其利用.汉唐时期,人们对于中国漫长海岸线各部分的属性、具体形态、海岸变化(淤岸或塌岸)均已形成基本认识,并在部分海岸段营筑塘堰,形成人工海岸.文献所见汉唐时期有关海岸的认识,主要是在王朝国家主导下,立足于陆地、面向海洋的对海岸带的认识,故主要关注海岸线及潮上带;而滨海人群对潮间带与潮下带的认识却未能进入国家主导的海岸知识系统.

    海岸海岸带海岸形态观察与认识汉唐时期

    偏离中立:爱尔兰与美国的外交博弈(1949—1956)

    梁志王维祎
    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爱尔兰的永久中立与对国家统一的追求密切相关:1949—1956年间,爱尔兰的对外政策目标优先级依次为实现国家统一、保持中立地位、增强军事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爱尔兰一方面以北爱分治为由拒绝加入北约,将维护欧洲安全和反对苏联作为说辞请求美国提供武器支持;另一方面又因担心损害其中立原则而拒绝接受共同安全援助,而美国的首要目标恰是要消解爱尔兰的中立原则,促使爱尔兰加入北约.爱美外交关系改善的转折点是爱尔兰加入联合国及其总理科斯特洛访美,此后爱尔兰的外交政策便开始偏离中立原则,可见促成爱尔兰这一转变的最大外部推手就是美国,最终导致爱尔兰在外交乃至军事上走上"亲西方"的道路,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冷战进一步扩大化.

    爱尔兰中立冷战爱美关系

    "蜜月"的解构:冷战晚期中美"和平典范"军事合作计划透析

    忻怿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协助中国升级歼-8Ⅱ型战机以制衡苏联的"和平典范"计划,是冷战晚期中西方最大的军事合作项目,是策应20世纪80年代西方对苏"新冷战"战略需要的安全联华产物,服务于美国国家的根本利益,凸显美国军事援华的限定性原则,暴露了冷战末期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纠葛,反映出美中有关技术转让的控制与反控制激烈博弈,打破了学界、舆论界所构建出的中美关系"蜜月"的神话."和平典范"计划因冷战的终结而最终流产凸显了美国的霸权主义.相关经验强化了中国对独立自主外交战略和产业政策的珍视,有助于准确把握美国对华战略实质.

    中美关系冷战"和平典范"计划有限军售援华战略里根政府联华制苏

    在盖娅中开启"万物互联"的社会想象——基于拉图尔的生态伦理思想

    全燕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万物互联描述的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物理世界与人类世界的交织状况,这其中的物不再只是被改造的对象,还是人的关系性存在,是社会的本体.这带来了万物互联的影响以及如何面对等问题.借助拉图尔在《面对盖娅:新气候体制八讲》一书中对人与物之间关系伦理的辨析以及对多元生态社会的强调,可将万物互联作为一种融合了不同类型行动者的新社会形态看待,并运用社会想象的方法论观照上述研究问题.物作为能动者的存在,不仅是社会结构的结果,也可以参与社会塑造.与物共存于社会需要与物建立起一种负责任的关系伦理,通过倾听彼此呼应并以反应性的方式改变自身,以此在群体智能变革的发展趋势中构建良序互动的新生态文明.

    万物互联社会想象拉图尔、盖娅群体智能

    遗忘还是记忆: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的多维检讨与反思

    黎四奇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将人类带入了记忆时代.记忆成为社会常态,遗忘反倒成为例外.虽然记住一切彰显了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成功与卓越,但是也滋生了隐患与不安,如隐私权保护的衰落与有名难实.为了遏制这种风险,欧盟通过遗忘来消除网络记忆、抵消数据记忆对公民权利的侵蚀,它的相关立法与判例给隐私保护的"复兴"提供了新的希望.虽然理想中的被遗忘权看上去很"美",但于现实而言却偏离了数字时代发展的主流诉求——记忆,且严重欠缺可操作性.

    被遗忘权大数据治理隐私保护言论自由

    人工智能对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

    许潇丹惠宁
    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基于2011—2021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人工智能对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可以发现:第一,人工智能的发展显著降低了工业碳排放强度,同时显著提升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考虑内生性偏误后,该结论仍然成立;第二,人工智能对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呈现出西部地区最强、东部地区最弱的区域异质性特征;第三,人工智能通过绿色创新效应、效率提升效应和结构调整效应,满足了新质生产力的催生条件,有助于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第四,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和研发投入强度等外部环境变量能够正向调节人工智能对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为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着力提升各地人工智能发展水平,激发人工智能的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红利;畅通多渠道对"智能化+绿色化"融合的支持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重视外部环境因素的调节作用,最大限度地释放人工智能的节能降碳潜能.

    人工智能绿色低碳发展工业绿色生产新质生产力

    文化间性视域下国际传播及其实践向度调整

    鲍海波王利民
    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国际传播环境中存在意识形态下的信息失衡和跨文化价值偏差,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且这种偏差仅可调整,无法完全消除.国际传播生态的变迁凸显了文化间性视角的重要性,强调尊重文化差异、避免冲突、促进交融,通过主体、空间、价值三个维度的转向,构建国际传播中的"第三语境",以实现相互观照.在此视角下,国际传播应该转向导向进退自如的实践路径,从而推动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向纵深发展,尽可能寻求建构共同认知所依赖的底层逻辑.

    国际传播文化间性第三语境实践向度

    情感共鸣到文化认同:《人民日报》"国潮"报道框架的历时演变

    张宏邦刘通张毅远杨帆...
    9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潮"作为一种新兴的时尚文化,不仅丰富了社会文化体验,也展示了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话语,同时在宏观经济、中观产业和微观技术的多重结构性变迁中不断演化,展现出显著的经济和文化效益.尽管《人民日报》在传播"国潮"文化,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但其作为主要媒介化力量的研究仍不足,且多为思辨角度.基于对2018年至2024年《人民日报》上发布的229篇"国潮"报道进行主题建模与网络分析,提出了3个"国潮"报道框架:"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场景化呈现"以及"新消费".关于《人民日报》聚合"国潮"的历时性演变,其可被分为消费符号与文化认同的萌芽、文化赋能与情感共鸣的转导以及全球化语境下的主体性重塑3个阶段.这一过程为文化自信的情感共鸣路径提供了细节剖析,并为"国潮"报道框架研究提供了现实佐证.

    "国潮"报道文化认同人民日报文化传播框架理论

    论《庄子》的疾病之喻

    尉维星党圣元
    11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疾病之喻是《庄子》象喻言说方式的重要呈现,探究庄子疾病之喻的渊源背景、内涵特色、功能意义等,对阐发庄子思想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先秦时的公共医疗知识、战国时期社会动乱的现实弊病、殷人后裔的文化身份与巫医不分的文化传统、地理气候对疾病的影响等,共同构成庄子以疾病为喻象的渊源背景.庄子疾病之喻中的"医门多疾"寄寓治世理想,"无病自灸"隐发批判意图,"卫生之经"属于济世药方,此三者共同构成庄子以疾病为喻象的象喻言说之解构和批判功能指向.疾病之喻体现着庄子的冷眼与热心肠,幽微传递着他对现实的热切关注,是庄子为其所处时代所患顽疾开出的一味良药,对当今世人如何安顿心灵焦灼之疾依然大有裨益.

    《庄子》疾病之喻"医门多疾""无病自灸""卫生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