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叶飞帆

月刊

1008-293X

xuebao@zscas.edu.cn

0575-88341516

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教学等基础学科和技术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成果,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重视“特色”建设,以“特色”立刊,以“思想性、学术性、地方性”为办刊宗旨。社会科学所设“越文化研究”、“鲁迅研究”、“绍兴发展战略论坛”等专题栏目反映了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本刊已被中国科学院《中国数学文摘》、德国《数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新华文摘》、《高校文摘学报文摘》等权威杂志收为论文统计数据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宋文鉴》到《明文海》:浙东学派"文章正宗"观的形成与新变

    李国跃李圣华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文鉴》与《明文海》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部重要的著作,集中体现了浙东学派"文章正宗"观的形成与新变.《宋文鉴》作为一部断代诗文总集,编选经过吕祖谦"由经入史,由史入文"的学术转化,构建出以宋六家为主体的文统谱系,以及"宋文正宗"的传道与文章范式.黄宗羲《明文海》取法《宋文鉴》,倡"明文正宗"说,将文统与学统相系连,以宋濂、王袆为明文开山,选文本于经史,主于经世之文,体现出追求内圣外王之道的倾向.黄宗羲远承南宋浙学,近接阳明、蕺山一脉,注重情至之文,所提倡的浙东文道思想更趋于圆融.浙东文献之学奠立了浙学的学统和文统.从吕祖谦到黄宗羲,浙东学派通过总集编纂,建构了崇经尚史、重于世用的学统和文统.《宋文鉴》与《明文海》也彰显了浙东学派文以致治经世的学术思想.

    《宋文鉴》《明文海》吕祖谦黄宗羲文章正宗

    《全元文》补遗及勘误十篇

    曹阳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修生总纂的《全元文》收集有元一代之文,足称元文府库.因文献来源复杂,整理搜集至为不易,自出版以来,补正之文不断.新发现元人古文九篇,其中,《全元文》已收作者的佚文六篇,未收作者的佚文三篇,皆不载于《全元文》及相关补遗文章,今予辑补,为研究元代地方社会历史和文化提供参考.此外,《全元文》收录"典理弥实"《蔡孝子顺墓表》一文并非其人所撰,且文非全帙,今予勘误,并录全文.

    《全元文》辑佚勘误杨刚中韩准孔克任邹任志

    论徐渭诗画题咏中本色传"真"的思想

    高羽鹤
    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渭于艺文无所不精,因崇尚本色而追求真情、真意、真我的表达,开启了晚明重情任真文艺思潮的先声.他提出的"贱相色,贵本色"主张,既是戏曲批评的准则,也是诗歌与绘画创作的纲领.徐渭的诗画题咏表现杂花、美人、山水和"四君子"等多种题材,借吟诗作画展现真情,尤喜反映世俗香艳之情.他提倡"率"性,脱去"雕"饰以写意传真,尤其注意对物象之"影"的刻画与动态描写.诗画创作与品题是徐渭传达个性化人生体验的媒介,他将王学对自心自性的肯定与庄禅思想结合,在笔墨游戏中寻求精神解脱.抒写真情、绘写真意、表现真我,最终达到自适通神的境界,是徐渭诗画题咏的要旨所在.

    徐渭本色"真"诗画题咏

    文学者鲁迅:文学与政治——以竹内好《鲁迅·政治与文学》为中心

    刘春勇王杨宇迪
    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的散文诗《希望》是"文学者的自觉"的注脚,即鲁迅对"有限"的自觉,包括鲁迅对生命之有限性的认识,背负着过去沉重包袱的原罪意识,以及对生命内部的"古老"之自觉.而鲁迅的杂文是对"我"之"有限"的一种抗争,因此成为竹内好探讨鲁迅与"政治与文学"的焦点.鲁迅在 20 世纪 20年代中后期尤为关注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相关理论,这是鲁迅直面自身内部"古老"的理论资源的表现.本文遵循竹内好的思路,分析 20 世纪 20 年代中后期鲁迅关于"政治与文学"的杂文,并试图阐释鲁迅如何介入"政治与文学"的场域.

    竹内好鲁迅政治与文学

    论《朝花夕拾》的"素心"

    傅红英赵新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断断续续创作并陆续发表在《莽原》上的系列回忆性叙事散文的合集,有着异于其他文本的情感内核和内在向心力.《朝花夕拾》中所描绘的故乡人、事、物,不是简单直白地表达眷恋,而是寄予着鲁迅纯粹无垢的"素心",这种"素心"是"为朴、为真、为淳、为厚"的人性和天真未漓的天性.

    鲁迅《朝花夕拾》素心

    "起死"主题的二维性质——鲁迅《起死》新解

    吴冬月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起死》是《故事新编》的最后一篇,也是鲁迅的最后一篇小说,在鲁迅的作品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鲁迅认为要排国民"不讲是非"的毒,首先要"起死"庄子,这成为鲁迅创作《起死》的动机.在文本层面,庄子又"起死"了汉子,并招来巡士,汉子、庄子、巡士三个角色架构起了中国千年的稳固社会格局.鲁迅最后一次采用小说的形式和象征主义的手法,赋予"起死"主题以二维性质,对中国社会的过去做了总结,对未来做了展望.

    起死二维性质创作动机社会格局

    陆游笔纸选用与其笔法关系探析

    陈宵梦王晓亮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游书风具有"笔法简练流利""结字清劲紧密""章法缓急相参"的特征,而笔法乃其风格形成之关键.基于陆游所处时代及地域背景下笔纸技术的发展,梳理其书法笔纸的选用情况,发现陆游倾向于熟性、细滑、紧密之纸张,并配以硬毫、长锋散卓之笔.此选择与陆游书写习惯及状态相辅相成,共同促成了其笔法表现的独特风貌.

    笔纸笔法陆游书风

    书商的狡黠:《徐文长佚草》医学文献之谜发覆

    张东华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 1926 年慈溪沈德寿排印本《徐文长佚草》行世后,徐渭有医学著作的信息已然成为事实.然而,在徐渭的诗文中无为人治病及自行处方服药之记录,与其相关人员也未言及其能医.而比沈德寿排印本《徐文长佚草》更早的同名同卷本——清初息耕堂抄本《徐文长佚草》根本没有医学内容.沈德寿排印本《徐文长佚草》中的医学部分其实是明代医官方谷《医林绳墨》卷七、卷八中的内容.

    《徐文长佚草》《医林绳墨》医学文献伪托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先秦儒家的死亡观与人性论

    杨欢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曾子有疾,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句因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而得以广泛流传.将其注解与曾子本人的品格相结合,可见曾子所代表的先秦儒家对死亡所持观念与人性论之间的微妙关系.儒家思想中存在着道德性的死亡观,且由于死亡的伦理意义及其对善恶判断的影响,使得儒者坚定自身德性.此外,死亡的存在影响了儒家人性论中的先验成分与现实的道德原则,产生善端并驱动善行,进而使将死之人能够遵循善道,发挥教化的伦理价值.这也成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伦理解释,体现了儒家以死立善、以言续道和以善为终的伦理精神.

    曾子儒家死亡观人性论生死

    论度量:从金岳霖到冯契

    张经纬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度量"是一个贯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重要话题.在回应古今中西之争的过程中,金岳霖与冯契通过引入度量观念,进一步阐发了对相关问题的理解.金岳霖视度量为客观标准,并批评了实证主义度量观和约俗主义度量观,提出了一种既不同于自然秩序又能以"标准"为尺度来衡量自然秩序的正觉论度量观.冯契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思考起点,在"心物知行相统一"的过程中扩展了金岳霖度量观的内涵,并建构了智慧化的广义度量观.金岳霖与冯契的度量观推动了度量话题的现代化和中国化,展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融合的哲学意蕴.

    度量金岳霖冯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