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战线
思想战线

王文光

双月刊

1001-778X

sxzx@ynu.edu.cn

0871-5031473

650091

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

思想战线/Journal Think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宗旨,追踪学科前沿,突出边疆民族特色,推动学术创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解读

    冯刚曹鹤鸣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教育家精神进行时代解读需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基本蕴含,即"小我"和"大我"价值实现的双向生成,"经师"和"人师"现实践履的同向发力和"逐梦"和"筑梦"目标确立的同频共进.二是深入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时代特征,即传承性与创新性、个体性与整体性、人民性与政治性的辩证统一.三是将教育家精神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即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尊师重教社会氛围营造、立德树人评价体系建构.

    教育家精神时代蕴含价值实践

    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深层逻辑

    刘力波
    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大论断具有内在的深层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第二个结合"与思想解放具有精神内涵和价值指向上的同一性,充分彰显着党对于思想解放的精神追求;从历史逻辑来看,党对"第二个结合"的持续探索是一个不断提升理论自觉、推进思想解放的过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飞跃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和文化资源;从现实逻辑来看,以"第二个结合"带来的新的思想解放助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在破除"现代文明就是西方文明"的先验逻辑中实现文化祛魅,在对文化传承发展的科学认识中赓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血脉,在挺立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筑牢理论和制度创新的思想心理保障.

    "第二个结合"思想解放深层逻辑

    理论创新视域下"两个结合"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李刚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本文认为,需要从"结合"的哲学意蕴来看待"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方式,"第一个结合"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向度,"第二个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维度.通过历史和现实分析,"两个结合"在理论创新中展现的世界观,体现为立足现实、立根中国的实践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同时,在方法论上体现为"六个必须坚持"之间环环相扣的统一性.

    结合"两个结合"理论创新世界观方法论

    自我革命与"第二个结合"

    贾钢涛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具突出性的特质,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自我革命所内含的革故鼎新、修身自省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品质,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了新的规律性认识."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只有深刻把握二者的内在逻辑,才能在把党锻造为一块坚硬钢铁的同时,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

    "三生话语":凸显边缘形态的民族志范式

    彭兆荣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志是人类学用于学科实践和研究的范式.它的转型和转变也成为学科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具体体现.在古典时代,人类学侧重于人类的原始形貌,"原始(野性)民族志"成了一种代表性类型.现代民族志则以反映客观事实的照相机式的"科学民族志"为标志.阐释人类学以释放主观性为特点的"实验民族志"成为近几十年人类学的代表性范式.近些年来,一种新型人类学范式悄然出现——博物民族志("多物种民族志")成为代表.作为新的价值追求,面对当今世界的"生态—生物—生命"危机,致力于建构以"三生话语"为主轴的民族志范式,突出了"边缘形态"的价值.

    人类学表述范式"三生话语"博物民族志边缘存在

    差异与互渗:列维-布留尔的人类学遗产及其当代意义

    陈晋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类学的学科史上,"吕西安·列维-布留尔"是一个特殊的名字.一个多世纪以来,围绕"原始思维""前逻辑""互渗律"的争论不绝如缕,研究者一度将其作为现代人类学的反面教材而加以批判.甚至连列维-布留尔本人也在晚年撤回了他的部分论点.通过梳理列维-布留尔的研究过程,以及回顾他与同时期其他学者的交流、合作和论战,本文试图还原其核心理论观点所形成的学术脉络,并指出相关思考在人类学发展过程中以及当下的重要意义.

    列维-布留尔差异互渗人类学

    马克思文化文明观视阈下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与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

    宋培军
    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元、一统、一体、一家,是中华文化的传统话语,1911年开始出现君民一体、上下一体的现代多元共和转向.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居于核心地位,决定中华文化的发展.文化史不仅要前置于成文史,更要前置于文明史,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文明观的基本认识,体现了文明包含于文化中,且为其最高形式的基本理念,为认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论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罗荣渠先生对人类文明的研究是建立在"一元多线历史观"基础上的,形成了现代化研究的"罗荣渠路径",有助于文化文明时空坐标的建立.四海一家的传统话语就是内地与边疆各族济济一堂.作为现代化范式的中国应用,笔者倡导边疆与内地"主辅线现代化"的中华文明观,有助于揭示中华文化历史传承与中华文明现代发展的内在关系,有助于说明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的主体性精神品格.

    现代化范式文化文明观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现代文明主体性精神

    风土:文史演绎与地景再造的新史学研究

    岳永逸
    6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其生前身后海量的诗、文、史、画中反复出现的杨贵妃,首先是一个常人,是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的杰出艺人,其次才是身不由己、动移上意的贵妃.无论叹惋还是诅咒,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杨贵妃,更多指向的是人人挥之不去又向往的"情".抛离爱恨夹杂的贵妃情结所支配的文史叙事诗学的层层陷阱,杨贵妃的常人和艺人面相就呼之欲出.作为一个雅俗共享的消费对象,贵妃的遗物也脱离唐明皇的专利属性.其故冢和传闻遗失在马嵬并引过客争相观瞻的锦靿,犹如显圣物将马嵬圣地化,也支撑了贵妃落户海外的"野野史".悖谬的是,在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今天,马嵬已成为一个不再具有归属感、关系性和历史性的"非地点".由此观之,文化就是在时空连续体中不同心性行动主体情与理的对撞、交融和辩证,抽象与具象的互生互促.

    新史学常人文化非地点顾颉刚

    主佃借贷与贫富相资——对宋代契约租佃制下富民借贷的探讨

    黎志刚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是我国古代民间借贷关系空前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富民阶层的崛起和契约租佃主导地位的确立,民间借贷关系与契约租佃关系的结合表现得越来越紧密,有效地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逐渐成为当时重要的制度选择和制度安排.而宋政府也逐渐认识并重视这一点,利用主佃借贷来实现贫富相资,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契约租佃关系富民阶层主佃借贷贫富相资

    "依口代笔"与"依稿代笔":清代清水江契约的代笔方式

    瞿见
    8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契约文书的研究随新材料的大量刊布而不断发展,但契约研究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即这些契约是如何制作的,尚缺乏充分讨论.在多数契约均为"代笔"的情况下,上述问题的重点在于考察契约的代笔方式为何.就此,清水江契约中的"依口代笔"与"依稿代笔"可以成为分析的关键:相较于旧说,前者并非指"依口录词",而应被理解为"依议写契";后者亦非"照词抄誊",而是指依契约议定而完成草稿誊正.据此,代笔写契的性质不应是"听写"或"誊写/抄写",而是具备主体表达可能的"书写",代笔人的角色因而也远非"打字员"而已.在此意义上,契约并非完全是"记录",而有可能是被"书写"的,关于其性质的理解或应从事实记载转变为一种"说法"或"叙述".

    契约代笔清水江文书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