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战线
思想战线

王文光

双月刊

1001-778X

sxzx@ynu.edu.cn

0871-5031473

650091

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

思想战线/Journal Think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宗旨,追踪学科前沿,突出边疆民族特色,推动学术创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世纪越老关系中的"阿努冯事件"——基于以《国朝处置万象事宜录》为中心的文本研究

    刘志强罗雪瑜
    9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努冯事件"是19世纪初围绕老挝万象、暹罗和越南阮朝的一次重要政治事件.这一事件体现了以暹罗为主导的曼陀罗体系和以阮朝为主导的"亚朝贡体系"之间的政治互动与平衡,以及古代东南亚大陆政治体之间的层叠政治关系.通过对越南珍贵的汉文文献《国朝处置万象事宜录》进行文本考察可以看出,尽管阮朝与万象的关系离不开对自己利益的考量,但在维系朝贡体系的实际过程中,宗主国对朝贡国是否值得保护也有多重考量.这种朝贡关系的维系具有其复杂性及诸多被动和无奈因素,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南半岛原有秩序的维系.

    越老关系阿努冯事件国朝处置万象事宜录

    虚构与非虚构叙事中的作者自我

    谭君强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构叙事与非虚构叙事的作者都是文本的创作者.但是,作者自我在虚构叙事与非虚构叙事中的表现却是不同的.在虚构叙事中,叙述者不同于作者,作者自我以一种间接介入的方式表现出来;在非虚构叙事中,作者等于叙述者,二者合而为一,作者自我以直接呈现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虚构叙事中将作者个人的某些思想与经历融入人物与事件中,从根本上说并不影响作品的虚构性;然而,在非虚构叙事中,作者对真实人物与事件的编造、夸大、虚构是不被允许的,这不仅违背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文类契约,也违背了叙事伦理,受到了读者的普遍反对.

    虚构叙事非虚构叙事作者—自我读者叙事伦理

    "前推"与"主导":艺术时空体与跨媒介叙事

    龙迪勇
    117-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艺术"分立"之后,特定媒介艺术的发展有两种方式:求"纯"或求"异".求"纯"即通过发挥并强化特定媒介的"本位"特色来发展门类艺术;求"异"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跨界融合或跨媒介叙事问题.跨媒介叙事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之间的相互模仿;一种空间艺术与另一种空间艺术之间的相互模仿;一种时间艺术与另一种时间艺术之间的相互模仿.其中第一种是最主要的跨媒介叙事类型.无论是对于哪种情况的跨媒介叙事现象,我们都可以运用穆卡洛夫斯基的"前推"思想、雅各布森的"主导"思想,并结合巴赫金的"艺术时空体"理论而进行合理的解释.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是艺术时空体,所谓跨媒介叙事无非是违反或背离艺术媒介的本质特性,在小说等时间艺术叙事中把本来处于"背景"位置的空间元素"前推"为"主导"元素,在绘画等空间艺术叙事中把本来处于"背景"位置的时间元素"前推"为"主导"元素.

    艺术分立陌生化前推主导艺术时空体跨媒介叙事

    文化赋能论:文化遗产赋能、文旅产业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张继焦
    132-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与经济具有密切关系.通过对"文化非营利说""文化配角说""文化被动说"和"文化搭台说"等传统经济与文化观点的深刻反思,可以发现,文化赋能论着重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与文旅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文化自身的经济能量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具体表现为物质性文化遗产、制度性文化遗产、习俗性文化遗产等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与文旅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进而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经济的螺旋式上升发展.作为尝试构建中国人文经济学话语体系的理论创新,文化赋能论旨在推动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融合和互促发展,这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

    文化赋能论文化遗产文旅产业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论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守正创新:逻辑、内涵与路径

    周芳
    143-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逻辑上看,文艺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百年中国文艺发展的经验总结,是新时代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必然选择.从内涵上看,文艺守正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文艺的人民性,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方向;文艺创新要求在创新精神下坚持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的创新,用新的文艺理论指导新的文艺实践.从实践路径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善于发掘新现象、新人物,正确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努力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有将守正创新落到实处,才能实现文艺的繁荣兴盛,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新时代文艺守正创新生成逻辑内涵意蕴实践路径

    社会化视角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审思与实施策略

    刘谦唐伊豆
    150-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理论的途径,更是引导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为此,需要在认识各学段学生社会化需求特点基础上给予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的整体设计和积极引导.在纵向学段衔接向度上,从教育内容、实施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整合教育资源;在横向多元参与主体向度上,关注学校、家庭、社区、互联网空间等力量的整合,构建全方位育人网络.

    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青少年价值观

    依法完善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

    陈大文谭竹希
    159-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首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边界、学段分工、教育重点提供了法律依据.在依法完善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的过程中,要高度认同爱国主义教育的立法价值,贯彻落实国家意志,规范中国特色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选择,处理好本质内容、主要内容、延展内容的关系;要明确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侧重,在小学阶段培养道德情感,在初中阶段打牢思想基础,在高中阶段提升政治素养,在大学阶段增强使命担当,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一体化;要优化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整合,从内容衔接、内容互补、内容协同等方面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爱国主义教育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意涵、问题与路径

    王瑶琳
    16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改进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中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范式缺乏实践性、专业师资队伍不足等问题.为此,应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建设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面所具有的整体性、引领性、组织性作用,系统整合法治课程教学体系、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性范式、全面提升法治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水平,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法治素养,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实现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法治时代新人培养目标.

    "大思政课"法治思维培育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思政法治教育

    《思想战线》编辑部当选云南省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三届会长单位

    云南省高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