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癌症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黄欧平

双月刊

1001-5930

syazzz@163.net

0791-88329442

330029

江西省南昌市北京东路519号

实用癌症杂志/Journal The Practical Journal of Canc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凭着对杂志精品意识的执着追求,编辑出版了今天这样一本学术先进、编校规范、印刷装帧独具风格的精品杂志,使它能在广阔的医学期刊领域里,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特别是在肿瘤学期刊园地里,亨有较高的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RI-DWI联合MSCT三维重建在胃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刘冰于慧芳徐志宾
    2052-2054,2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MRI-DWI)联合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三维重建在胃癌患者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96 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SCT三维重建和MRI-DWI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联合采用MRI-DWI检查和MSCT三维重建对胃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结果 依据病理结果分期:Ⅰ期14 例、Ⅱ期31 例、Ⅲ期34 例、Ⅳ期17 例;经Kappa一致性检验,MRI-DWI、MSCT三维重建单独检查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均一般(Kappa=0.555、0.513,P均<0.001);MRI-DWI联合MSCT三维重建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极好(Kappa=0.912,P<0.001);MRI-DWI联合MSCT三维重建对术前胃癌分期诊断的准确度高于MRI-DWI、MSCT三维重建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三维重建联合MRI-DWI检查在胃癌患者术前分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胃癌术前分期

    无阿片药物全身麻醉联合胸段硬膜外麻醉与常规全麻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对比

    郭培霞张朔张新科王铭...
    2055-2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无阿片药物全身麻醉联合胸段硬膜外麻醉(TEA)与常规全麻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行胃癌根治术的92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46 例.2 组均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全麻(舒芬太尼+丙泊酚+依托咪酯+罗库溴铵+咪达唑仑),研究组接受无阿片药物全身麻醉(丙泊酚+依托咪酯+罗库溴铵+咪达唑仑+罗哌卡因)联合TEA.比较2 组围术期指标和插管1 min后(T0)、切皮后5 min(T1)、伤口缝合完毕(T2)、拔管时(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Ramsay评分、Prince-Henry评分和麻醉苏醒指标、术后胃肠恢复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麻醉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1、T2、T3 时的HR和MAP与T0 时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T1、T2、T3 时的HR和MAP与T0 时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T1、T2、T3 时的HR和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1、T2、T3 时的Ramsay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rince-Henry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21.74%(P<0.05).结论 与常规全麻比较,无阿片药物全身麻醉联合TEA可稳定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提高镇静镇痛效果和麻醉苏醒质量,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安全性好.

    常规全麻无阿片药物全身麻醉胸段硬膜外麻醉血流动力学胃肠道功能

    早期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胃癌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的临床效果观察

    范箫鸳宋丽王鑫王炎...
    2061-2063,2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胃癌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 年2 月至2023 年12 月期间收治的胃癌术后并发AKI患者60 例分为研究组(n=30)与参考组(n=30),前者行早期CBP治疗,后者行传统CBP治疗.对比2 组炎症指标、肾功能指标、病情严重程度、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后2 组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而研究组各项指标水平低于参考组(P<0.05).治疗后2 组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尿液中肾损伤分子-1(KIM-1)、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而研究组各项指标水平低于参考组(P<0.05).治疗后2 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而研究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参考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参考组(P<0.05).结论 早期CBP治疗胃癌术后并发AKI可更好地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减轻患者病情,缩短住院时间.

    胃癌急性肾损伤肾功能连续性血液净化炎症反应

    ICG荧光示踪法联合亚甲蓝染色在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价值

    李晓博吴志粉陈阵仁
    2064-2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应用吲哚菁绿(ICG)荧光示踪法联合亚甲蓝染色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18 例乳腺癌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对照组、观察组各59 例.2 组均进行SLNB,术中对照组使用亚甲蓝染色法,观察组使用ICG荧光示踪法联合亚甲蓝染色.比较2 组SLN检出情况及血压下降、注射部位感染、坏死、发热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示踪成功率为98.31%(58/59),高于对照组的 86.44%(5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检出246 枚SLN,每位患者平均检出(4.17±0.36)枚;对照组共检出162 枚SLN,每位患者平均检出(2.75±0.32)枚;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 与单用亚甲蓝染色相比,联合ICG荧光示踪法在乳腺癌患者SLNB中的应用效果更佳,其示踪成功率更高,检出数量更多,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吲哚菁绿荧光示踪法亚甲蓝染色

    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恶性肿瘤患者并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廖君何亮刘星杨旭丽...
    2068-2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恶性肿瘤患者并发肺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 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 124 例,其中并发PE者为观察组共 19 例(占 15.3%),未发生PE者105 例纳入对照组.下肢DVT血栓侧别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期间化疗[化疗vs.未化疗,OR=3.495(95%CI:1.081~11.304,P=0.037)]为合并下肢DVT恶性肿瘤患者并发P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住院期间接受化疗是合并下肢DVT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PE的显著危险因素,更积极的CTPA筛查及早期干预是必要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恶性肿瘤肺栓塞危险因素

    基于外周血TLR4、NLR水平构建预测喉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

    付晴
    2073-2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外周血Toll样受体4(TLR4)、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构建预测喉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 100 例喉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发生淋巴结转移组(37 例)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组(63 例).比较2 组患者的外周血TLR4、NLR水平,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喉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使用R3.5.3 软件绘制喉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并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对风险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进行检验,利用Bootstrap法检验模型的准确性.结果 发生淋巴结转移组较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组外周血TLR4、NLR水平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淋巴结转移组在肿瘤部位、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治疗方式等方面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治疗方式、外周血TLR4 及NLR水平均是喉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将上述影响因素作为预测变量进行喉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风险模型的构建,Bootstrap法内部验证结果显示,C-index指数为0.809(95%CI:0.743~0.858),表明区分度良好;ROC曲线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24、82.63%、78.95%,表明该模型预测效能良好.结论 外周血TLR4、NLR水平与喉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相关性,基于外周血TLR4、NLR水平构建预测喉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TLR4NLR喉癌淋巴结转移列线图模型

    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贾明贤刘雅莉池玉晓赵丽辉...
    2078-2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术后感染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为临床早期预防及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选取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的96 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利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结直肠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其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 96 例结直肠癌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发生感染 11 例,发生率为 11.46%,感染类型主要为泌尿系统感染,其次为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X1)、合并糖尿病(X2)、术前低蛋白血症(X3)、手术时间(X4)、术后穿孔(X5)均是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建立的预测模型方程:Logit(P)=-11.368+0.367X1+0.563X2+0.656X3+0.515X4+0.750X5.预测模型方程验证结果显示,C-index指数为0.853(95%CI:0.706~0.911),模型拟合度较好.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82(95%CI:0.789~0.975),SE为0.048,约登指数为0.677,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3.3%、80.2%,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较好.结论 年龄、合并糖尿病、术前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术后穿孔均是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以此建立的预测模型拟合度、预测效能及临床价值均较好,可为临床预防的制定提供指导.

    结直肠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术后感染危险因素风险预测模型

    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会玲杨信太付禄
    2083-2085,2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2 月1978 例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 1978 例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16 例,感染率为10.92%;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占52.5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营养状况、TNM分期、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治疗方式为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 岁、营养状况不良、TNM分期Ⅲ~Ⅳ期、住院时间≥30 d、有侵入性操作、行化疗治疗为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且OR>1).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针对性采取防控措施以避免感染发生.

    恶性肿瘤医院感染易感因素

    贝伐联合信迪利单抗及培美曲塞和顺铂类治疗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分析

    刘晖群颜伟王一帆肖丹...
    2086-2088页

    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阴性培美曲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