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癌症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黄欧平

双月刊

1001-5930

syazzz@163.net

0791-88329442

330029

江西省南昌市北京东路519号

实用癌症杂志/Journal The Practical Journal of Canc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凭着对杂志精品意识的执着追求,编辑出版了今天这样一本学术先进、编校规范、印刷装帧独具风格的精品杂志,使它能在广阔的医学期刊领域里,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特别是在肿瘤学期刊园地里,亨有较高的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甲状腺癌组织中白细胞分化抗原147及生存素的表达及其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刘祯齐宝珍穆慧君
    56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组织中白细胞分化抗原147(CD147)、生存素(Survivin)表达及其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行手术治疗的64 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6 个月,按手术后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分成两组,淋巴结发生转移15 例为转移组,未发生转移的49 例为未转移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两组CD147、Sur-vivin表达情况;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CD147、Survivin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转移组CD147、Sur-vivin阳性表达率[66.67%(10/15)、73.33%(11/15)]高于未转移组[36.76%(18/49)、40.82%(20/49)],有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CD147、Survivin表达与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γ = 0.462、0.510,P =0.000、0.000).结论 CD147、Survivin参与甲状腺癌的发生与发展,两项指标表达与患者的术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机体内呈过高表达,临床需对此种情况予以高度重视.

    甲状腺癌白细胞分化抗原147相关性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

    半侧骨皮质切除灭活再植术对四肢低度恶性骨肿瘤的疗效分析

    马红帅李彦华王慧
    569-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半侧骨皮质切除灭活再植术对四肢低度恶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四肢低度恶性骨肿瘤108 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n =54)和研究组(n =54),对照组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研究组使用半侧骨皮质切除灭活再植术.对比2 组优良率、围术期变化、日常生活功能、肢体能力、血清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血管粘附分子(s VCAM-1)]、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优良率[96.30%(52/54)]较对照组[72.22%(39/54)]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长、住院时长短,且术中出血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 6 个月研究组日常生活功能、肢体能力分值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 6 个月研究组 TNF-α、s VCAM-1 水平低(P<0.05);研究组截肢、肌肉萎缩发生率[1.85%(1/54)、7.41%(4/54)]与对照组[5.56%(3/54)、14.81%(8/54)]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且研究组感染发生率[0.00%(0/54)]比对照组[16.67%(9/54)]低(P<0.05).结论 半侧骨皮质切除灭活再植应用于四肢低度恶性骨肿瘤中可以提高优良率,改善围术期变化,可下调血清因子,改善日常生活功能和肢体能力,并能降低术后感染发生风险.

    四肢低度恶性骨肿瘤半侧骨皮质切除灭活再植术免疫能力血清肿瘤标志物

    能谱CT定量参数对脊柱转移瘤与多发性骨髓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张健赵安超谢崇岭
    573-575,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能谱CT定量参数在脊柱转移瘤(MST)与多发性骨髓瘤(MM)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 60 例脊柱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手术或穿刺活检结果将其分为 MST 组(39 例)和 MM 组(21 例),均行脊柱能谱CT扫描.比较2 组能谱CT定量参数,并分析其对二者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 MST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变部位与MM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MST组在 40~90 keV能量水平对应的CT值和曲线斜率K高于MM组(P>0.05);2 组在100~140 keV能量水平对应的CT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 2 组的CT值均随keV能量水平的增加而降低.结论 能谱CT定量参数40~90 keV能量水平对应的CT值和曲线斜率K在MST和MM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能谱CT扫描定量参数脊柱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鉴别诊断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刘利红米瑞华马春霞
    576-578,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AML-M5 患者并随访1 年,依据其临床结果(死亡或生存)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AML-M5 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97 例患者中,以发热为就诊原因的共51 例(52.58%),其次为头晕乏力18 例(18.56%)、牙龈肿痛及口腔溃疡14 例(14.43%)等;骨髓增生程度分级以极度活跃为主,共47 例(48.45%),其次为显著活跃20 例(20.62%),活跃17 例(17.53%),减低9 例(9.28%),极度减低4 例(4.12%).随访1 年,97 例患者中生存80 例(82.47%),死亡17 例(17.5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微小残留灶有无、功能状态评分(PS)、初治时白细胞计数与AML-M5 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 岁、有微小残留灶、PS评分≥2 分、初治时白细胞计数>50×109/L为AML-M5 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AML-M5 患者多数以发热就诊,而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众多,如年龄≥60 岁、有微小残留灶、PS评分≥2分、初治时白细胞计数>50×109/L等.因此,临床需对上述高危人群予以重视,并施以个体化的防治手段.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预后影响因素

    肺腺癌患者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IQQA-3D图像分析系统指导下荧光反染技术的应用价值

    马银龙陈占军杜容宇张玉良...
    579-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肺腺癌患者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应用三维智能交互式定性定量分析(IQQA-3D)图像分析系统指导下荧光反染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96 例肺腺癌单孔胸腔镜切除术患者,根据实际操作技术的不同将上述研究对象划分为观察组(n =54)、对照组(n =42),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IQQA-3D图像分析系统指导的荧光反染技术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持续时长、术中出血量、胸管持续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切缘宽度、交界线识别率、交界线呈现时间、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胸管持续引流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手术切缘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观察组的交界线识别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交界线呈现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腺癌患者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应用IQQA-3D图像分析系统指导下的荧光反染技术,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提高交界线识别率且降低识别时间,同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肺腺癌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荧光反染IQQA-3D图像分析系统

    单孔胸腔镜下膨胀萎缩法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NSCLC的疗效观察

    程领张玉珠薄霞
    583-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下膨胀萎缩法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NSCLC的疗效及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82 例NSCLC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差异分为2 组.研究组患者40 例,采用单孔胸腔镜下改良膨胀萎缩法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42 例,采用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 2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等差异.结果 研究组的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而其余围术期指标2 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 组的肺功能指标均较术前降低,且对照组降低更甚(P<0.05).术后2 组的血清相关指标均较术前升高,且对照组升高更甚(P<0.05).术后2 组的生活质量均较术前提高,且研究组提高更多(P<0.05).结论 单孔胸腔镜下改良膨胀萎缩法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对早期NSCLC的疗效更佳,不仅可改善其肺功能,还可减轻炎性反应,最终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单孔胸腔镜下膨胀萎缩法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肺功能

    术后辅助化疗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牛丹丹董永军李海明
    586-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后辅助化疗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0 例早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3 年,依据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收集2 组基础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待获得存在统计学差异的项目后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影响早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依据是否进行术后辅助化疗分为化疗组与未化疗组,比较2 组临床病理特征间差异、中位生存时间与存活率.结果 随访3 年后100 例早期NSCLC患者存活85 例,存活率为85.00%(85/100).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在肿瘤分化程度、术后辅助化疗、胸膜浸润、术后危险因素评分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低分化、胸膜浸润、术后辅助化疗及术后危险因素评分≥2 分为影响早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辅助化疗与未辅助化疗组各项临床病理特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30.14±3.58)个月]长于未辅助化疗组[(26.39±2.79)个月],有统计学差异(t =5.856,P =0.000);辅助化疗组3 年存活率 91.84%(45/49)与未辅助化疗组3 年存活率78.43%(40/5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3.522,P =0.061).结论 术后辅助化疗为影响早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早开展术后辅助化疗有助于延长NSCLC患者生存时间.

    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术后辅助化疗临床预后

    血清CCL-20、PDGF-BB、CYFRA21-1水平对NSCLC患者靶向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赵志娟仝岩李文博冯慧洁...
    590-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趋化因子配体 20(CCL-20)、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细胞角化素蛋白片段19(CYFRA21-1)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靶向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进行靶向治疗的 79 例中晚期NSCLC患者,均持续治疗2 月,评价患者近期疗效.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趋化因子CCL-20、PDGF-BB、CYFRA21-1 水平,比较不同疗效患者间相关资料差异,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并利用ROC分析血清趋化因子CCL-20、PDGF-BB、CYFRA21-1 水平预测近期疗效的价值.结果 79 例中晚期NSCLC患者均完成2 个月的靶向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45.57%(36/79).有效组共36 例,无效组(SD +PD)共43 例,2 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相较无差异(P>0.05);有效组TNM ⅢB期、高分化占比高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治疗前后血清 CCL-20、PDGF-BB、CY-FRA21-1 水平均低于无效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血清CCL-20、PDGF-BB、CYFRA21-1水平为影响疗效的独立因素(OR =9.574,10.903,11.156,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血清CCL-20、PDGF-BB、CYFRA21-1 水平均具有预测临床疗效的价值(AUC =0.775,0.896,0.669,P<0.05).结论 中晚期NSCLC患者血清CCL-20、PDGF-BB、CYFRA21-1 水平与靶向治疗效果有关,可作为靶向治疗近期疗效评估的辅助性指标.

    非小细胞肺癌血清趋化因子CCL-20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细胞角化素蛋白片段19靶向治疗近期疗效

    阿帕替尼联合埃克替尼治疗EGFR基因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型NSCLC的临床观察

    罗娜马慧丽杨启
    594-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21 号外显子L858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采用阿帕替尼联合埃克替尼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EGFR基因21 号外显子L858R突变型NSCLC患者101 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 =51)与对照组(n =50).观察组采用阿帕替尼联合埃克替尼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埃克替尼治疗,治疗时间为56 d,2 个周期.比较2 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并采用K-M生存分析曲线图分析 2 组远期疗效.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ORR)(74.51%vs 74.00%)与疾病控制率(DCR)(92.16%vs 94.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 组未出现2 级以上不良反应,观察组高血压和蛋白尿发生率分别为52.94%、50.98%,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6.00%、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9.3%vs 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R基因21 号外显子L858R突变型NSCLC采用阿帕替尼联合埃克替尼治疗,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不良反应的发生可接受.

    非小细胞肺癌阿帕替尼埃克替尼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型

    贝伐珠单抗联合奥希替尼治疗伴EGFRT790M突变的晚期NSCLC的疗效观察

    王书芬程伟岩党强
    598-6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T790M(EGFRT790M)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奥希替尼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接受治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伴 EGFRT790M 突变的晚期 NSCLC患者102 例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n =51)与观察组(n =51).对照组患者给予奥希替尼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贝伐珠单抗联合奥希替尼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血清指标[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56.8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35.29%)(P<0.05);观察组患者有效控制率为88.24%,与对照组患者的有效控制率(78.4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进展率为23.53%,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进展率(47.06%)(P<0.05);观察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长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病死率为9.80%,低于对照组患者病死率(31.37%)(P<0.05);治疗 3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CA125、CEA、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奥希替尼治疗伴EGFRT790M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良好,可提高患者无进展生存期、降低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

    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T790M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贝伐珠单抗奥希替尼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