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继洲

双月刊

1673-5595

skxb@upc.edu.cn

0546-8392386 86983493

257061

山东省东营市北二路271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贯彻宗旨与突出石油和地域特色,重点刊登石油经济、石油文化、高校师生关注的理论热点和有关黄河三角洲开发研究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海洋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形势与策略研究

    汪啸李楠王震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海洋能源资源开发活动更加活跃,各国政府、行业产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海洋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已成为发展趋势.研究认为,多能互补发展、产业互促共融、技术协同创新将催生海洋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新模式、新产业、新动能,形成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为有效推进海洋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应加强海洋经济产业的陆海统筹顶层设计,聚力推动政策与市场双向联动,塑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加大要素保障的精准支持,广泛开展试点示范,创新投资合作模式,构建装备技术新体系;增强全民海洋经济意识、增强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治理,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海洋经济海洋油气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利用

    能源价格上涨会抑制企业数字化转型吗——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李永波赵高才刘静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其价格直接影响微观主体经济活动,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能源价格的影响不容忽视.利用Divisia指数模型构建我国能源价格指数,以2012-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讨能源价格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和企业金融化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能源价格会抑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且该抑制效应在东部企业、制造业企业和国有企业中较为明显;此外,融资约束和企业金融化在高能源价格抑制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分别发挥着显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基于此,提出了平抑能源价格波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和鼓励企业"脱虚向实"等建议,以期能为相关决策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

    能源价格数字化转型企业金融化融资约束Divisia指数

    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的新解构与规则的再建构

    谌爱华孙丽娟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生态中心主义的视域下,引入零净损失原则,对湿地生态补偿制度进行新解构:对于开发造成的无法避免且已最小化的不利影响,通过贯彻落实"开发者保护"原则,实现对特定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补偿,达到特定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整体上的无减损甚至增长.围绕这一制度概念,借鉴融合美国湿地缓解银行和英国公益信托的制度优势,可从交易机制、运营机制、评估定价机制及监管机制4个方面,构建中国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湿地信托银行",促进湿地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

    湿地生态补偿零净损失原则湿地信托银行

    霍菲尔德法律关系理论下的环境权解构

    周旭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分析法学的重要应用工具,霍菲尔德的法律关系理论以严谨的思辨性契合了环境权在属性、主体、权能范围、落实与前景方面的模糊与争议困境.综合既有的环境权探索成果,可以理想环境的生活权益、理想环境的享受权益、排除环境侵害的权益、排除环境破坏的权益、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权益、获取环境信息的权益、参与环境维护与管理的权益、保护环境质量与承担损害责任的义务、维护代际利益的义务、主张与保障集体环境与资源利益的职责的解析为基本,并以生物权利、环境空间利益、环境权救济等落实问题为辅助,尝试形成既有环境权内容的完整逻辑体系,且在环境权的整体存在、整体实现等问题中得出分析结论.

    环境权霍菲尔德法律关系落实前景救济

    新中国石油文化的逻辑演进及其个性特征

    张会芸夏从亚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同时是一部石油文化演进史.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石油文化与石油生产的政治逻辑相匹配,属于高度同质化的政治情感动员型文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石油生产经历政治逻辑逐步退隐、经济逻辑转型再生的复杂过程,石油文化也转向以市场为引擎的经济理性主导型文化,石油企业文化开始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谱写石油文化由政治感性转向经济理性的新篇章.进入新时代,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匹配石油企业复合型政治—经济逻辑的改革发展思路,超越单向度的经济理性,成长为政治理性与经济理性辩证统一的新型石油文化,同时对政治情感动员型的传统石油文化因循损益,在政治理性与经济理性之外融入政治感性的温情.

    石油文化石油会战石油精神企业文化

    对外能源合作视角下俄罗斯现代化政策的转变与影响

    高焓迅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源资源是俄罗斯的"立国之本",对外能源合作则是俄罗斯的"发展之基".从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爆发,到2022年实施"特别军事行动",俄罗斯现代化政策中的"安全—发展"逻辑发生转变,呈现出一切以"安全为纲"的特点.欧洲与俄罗斯相邻,欧盟不仅是俄罗斯现代化的"范本"参照,而且还是俄罗斯对外能源合作的第一大伙伴,为俄罗斯实现现代化提供发展累积.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欧盟瞄准俄罗斯对其市场和技术设备双重依赖的弱点,对俄罗斯实施能源"脱钩",并加大出口管制和科技封锁,意图打击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命脉.俄罗斯对外能源合作,被迫由之前的强调优先发展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转变;同时,尽管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对外能源合作面临极大挑战,但仍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俄罗斯现代化政策优先应用于能源领域的偏好.

    乌克兰危机现代化安全—发展对外能源合作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探析

    包毅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中亚天然气管线D线完工后,中亚五国将全部被纳入中国与中亚油气能源供应体系,中国—中亚油气管道运输线将初步形成覆盖中亚五国的能源大动脉.伴随着中国同中亚国家在油气能源领域的改造与新建项目的落实,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油气能源合作将由双边到多边,由点及面,从油气田合作带动管道合作,并逐步拓展到其他新的合作领域.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油气能源合作,不仅给予合作方在能源发展领域以战略空间以及在地区能源博弈中更多的筹码,而且还在推进中亚地区经济提质发展与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给予中国与中亚国家彼此的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价值远超油气收益本身.

    中亚五国能源合作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能源战略

    "教育家精神"的演进理路、时代内涵与弘扬践行

    韩延明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家精神"是对我国教师群体典型精神标识的凝练和升华,是"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战略目标在精神文化层面建设上的使命践履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提出井深刻阐释的"教育家精神",是他多年来为全国教师立名、立魂、立标、立德、立范、立纛等方面持久关注与系统思考的理论成果,饱含了他对教师发展和立德树人的一系列最新观点与重要论断.教育家精神的六个维度,是教育家群体所共有的时代内涵与精神特质,是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之根、之本、之基、之源、之魂、之石.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必须结合"六维"加强教师的高水平培养和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教育家精神演进理路时代内涵弘扬践行

    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效率:作用机制及空间溢出

    曲浩范秋芳刘浩旻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应用范围的不断延伸,数字经济成为助推绿色经济转型的新引擎,为提升绿色经济效率注入新动能.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借助Super SBM-DEA模型测度绿色经济效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多角度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显著提升绿色经济效率,且该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提升绿色经济效率的重要机制,且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研发强度的提升,数字经济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增效应;数字经济可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邻近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基于上述结论,从发挥数字经济引擎作用、培育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以及加强区域联动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提升绿色经济效率.

    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效率绿色技术创新研发强度空间溢出效应

    数字经济促进长三角经济双循环实证分析——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水平的视角

    金泽虎孙建芳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与地区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为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基于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国内国际双循的促进效应呈非线性特征,并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创新水平促进地区国内国际双循环.异质性检验表明:在"宽带中国"示范点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数字经济对双循环起到更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各地区应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数字技术研发应用,持续培养创新能力,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数字经济双循环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