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油气与新能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油气与新能源
油气与新能源

双月刊

2097-0021

bjb901@263.net.cn

010-82383252、82383411

100083

北京海淀区志新西路3号938信箱

油气与新能源/Journal Petroleum Planning & Engineering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主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总院主办;由大庆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彩南油田作业区协办。《石油规划设计》是石油行业综合指导性技术核心期刊;旨在促进石油工程高新技术发展,提高规划、勘察、设计整体水平;以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和科技法律、法规,贯彻主管部门领导指示和战略部署,传播技术经济信息,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为主要任务。本刊内容丰富、栏目多样,是石油行业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及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石油规划设计》是领导决策的必读资料。栏目多样:辟有综述、专论、专家访谈录、经济、政策与法规、勘察、设计、重点工程、技术(会议)专辑、计算机应用、信息与自动化、科技、标准、管理、问题探讨、经验介绍、科技成果、专题讲座、资料、读作编者专栏。读者对象为从事油气田地面工程、油气管道输送工程、油气加工与综合利用工程及相关工程规划、勘察、设计、科研、管理、标准化和计算机应用,以及施工、生产和教学工作的领导以及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际大型石油公司涉足锂金属矿产业务的底层逻辑与启示

    徐东徐振航刘俊峰谢疏洋...
    1-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相继涉足金属矿产业务,尤其是埃克森美孚公司积极进军锂金属产业链.基于国际能源格局深度调整、能源转型加速演进的背景,在阐述锂金属矿产在能源转型和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大型石油公司进军锂金属产业链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基础,得出国际大型石油公司未来能源转型会实现"三个平衡"的启示,建议中国能源企业在建立战略性矿产定量化动态评价体系、加强战略性优势矿产的冶炼加工能力、稳定发展海外供应链等方面主动积极作为,为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保供提供有力支撑,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国际大型石油公司能源转型外部条件内在基础战略性矿产

    中国成品油市场2023年回顾与2024年供需分析预测

    孔劲媛张虹雨高鲁营仇玄...
    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 2023 年中国成品油市场发展,结合国内经济发展各种因素,对 2024 年成品油市场进行预测.分析认为:2023 年中国成品油需求持续复苏,消费属性突出的汽油和航空煤油(航煤)消费大幅增长,经济增速加快拉动柴油消费温和增长,中国成品油消费量预估为 3.66×108 t,同比增长12.2%,为 2011 年以来再次出现两位数增长;成品油消费税扩围征收提高了调合油的原料成本,减少了低价资源数量;出口配额大幅增加则缓解了国内资源过剩压力.2024 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继续加大,航煤消费将持续快速增长,汽车电动化将导致汽油消费增速大幅放缓,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柴油消费量将重回下降通道.2024 年中国成品油市场仍将呈现供需双增的良好态势,消费量预计为 3.69×108 t,较 2023 年小幅增长 0.8%;地方炼厂成品油资源持续增加,国内成品油过剩规模将超过 5 000×104 t,国内市场竞争形势依然严峻.

    成品油市场供需预测

    中国海洋能产业发展分析

    麻常雷历鑫张彩琳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能是新兴的可再生能源,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能源独立及能源安全的关注提升,海洋能产业发展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中国海洋能资源较为丰富,推动海洋能产业发展对于推进落实双碳战略、保持能源结构多元化、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了中国海洋能技术及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海洋能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海洋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相关管理部门协调、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阶段性激励政策等建议,助推中国海洋能技术产业化发展.

    海洋能技术产业趋势应用场景

    分布式光伏对中国能源市场的影响

    史建勋史瀚文孟婷杨树...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能源行业也进入变革时代,各种新能源概念频出,能源市场结构将发生巨变,能源行业的分析预测与投资决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分布式光伏因其靠近能源市场的需求终端,能够将多个能源品种市场联系起来,在新形势下很有可能成为影响能源价格走势和中国能源市场结构的关键力量,值得深入研究.梳理了中国能源行业面临的新形势,在此基础上,基于分布式光伏的特点,分析了分布式光伏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能源市场的影响,认为分布式光伏的快速发展将促进能源行业有效市场的形成,使能源价格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使能源项目投资由资源主导型向市场配置型转变,并从国家、能源企业、投资机构等层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分布式光伏能源市场

    海上风电配置储能关键问题分析及建议

    郭姝君王建明李传栋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上风电配置储能是解决大规模海上风电并网后给电力系统带来调峰、调频乃至稳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中国多地出台的新能源配置储能政策缺乏对配置储能的必要性、配置比例的科学性及配套机制经济性的深入分析.针对海上风电配置储能关键问题,总结分析了储能应用现状、国内外行业政策及特点、新能源配置储能的方式以及海上风电应用场景,进而提出海上风电配置储能的必要性分析原则和方法,最后从政策、技术、市场、标准等方面提出建议.

    海上风电储能电源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关键问题机制优化

    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对油气行业的影响与对策

    孙文娟张胜军门秀杰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是中国立足自身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制度设计.油气行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行业,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将对其产生深远影响.在梳理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政策沿革的基础上,分析了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对油气行业的影响:碳排放双控可以更为准确、科学地反映能源利用实际,保障各行业合理用能需求,促进非化石能源发展,引导化石能源更合理消费,对油气行业产品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碳排放双控更加凸显降碳导向,将推动各领域多路径减排,催生低碳及负碳产业需求,对油气行业自身碳排放提出了明确约束,也为油气行业依托传统业务优势发展相关产业提供了更大空间;碳排放双控将为碳市场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政策支撑,加速石化、化工等行业纳入,控排企业对碳排放和碳资产管理的诉求将进一步增强.最后,对油气企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立本拓新,推动能源产品结构由单一的油气向更多元、低碳、高端的能源产品转变;加快降碳,推动能源生产模式由传统模式向更高效、清洁、低碳的生产模式转变;注重管碳,健全碳排放、碳资产管控体系;关注负碳,加强"碳中和"新技术研究和示范,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兜底性技术支撑.

    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油气行业影响对策

    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人民日报》报社
    40页

    基于AHP-EWM-模糊综合评价的智能油库成熟度评价

    王军防矫捷李皓宫敬...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石化行业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迈进.作为储存石油产品的重要场所,油库的智能化发展相对缓慢.为提升油库的智能化水平、促进油库的智能化发展,基于中国国内油库智能化现状,从生产运行管理、环保安全管理、巡检设备管理等三大业务维度,建立了智能油库成熟度评价模型,将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得出智能油库成熟度模型的各指标权重,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分析评估智能油库的得分情况,进一步得出智能油库的成熟度等级.最后,以某油库为例进行了智能油库成熟度的评价分析,根据最终成熟度等级评估结果分析了该油库关键业务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优化措施,以期提升其整体智能化水平.

    智能油库成熟度评价层次分析法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

    油田联合站碳排放计算及浅析

    杜祥忠杨连殿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田联合站作为油田集输系统的核心单元,涉及油水分离、污水处理、原油含水分析等多个系统的一体化综合性生产过程,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大量碳排放.结合油田联合站的生产运行过程,采用碳排放因子法与物料平衡法对油田联合站的碳排放特性开展了计算分析与讨论,并针对联合站生产过程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通过优化原油处理流程以及耦合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能够减少联合站 11.01%的碳排放量,为推动油田行业碳减排发展提供了参考.

    油田联合站碳减排碳排放计算方法物料平衡法

    基于生命周期思想的油页岩原位开采碳排放核算

    刘博王晓荣刘伯约苑宏英...
    54-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油页岩原位开采的生产实际,指出油页岩行业碳排放核算存在的问题,并将开采过程中钻井、压裂、加热、油气收集与处理、油气运输,以及废水、废弃物、生活垃圾的处置作为碳排放核算边界,确定碳排放源,构建碳排放核算模型,进一步确定排放因子.通过碳排放模型对某油页岩原位开采先导示范基地进行核算,结果表明:加热环节的排放量占比最大,为 29.44%;各环节中电力消耗产生的排放量最大.最后提出针对性减排措施.

    油页岩碳排放生命周期核算模型原位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