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食用菌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食用菌学报
食用菌学报

曹晖

季刊

1005-9873

xx8@saas.sh.cn;shiyongjunxuebao@126.com

021-62209894

201403

上海市金齐路1000号

食用菌学报/Journal Acta Edulis Fung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食用菌学报》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国内外食用菌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理生化、活性成分、栽培技术和环境控制、病虫防治、保鲜加工、安全生产和质量控制、产品研发等与食用菌产业相关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研究简报。主要读者对象是食用菌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组织生产、供销的相关领导和管理人员。欢迎广大食用菌专业的科研人员,教学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和读者积极投稿、订阅。2008年《食用菌学报》为A4版,90页,每期定价15元,全年订价82元(含挂号邮寄费)。自办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食用菌产业:一个原则 一种模式

    张树庭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用菌是大型真菌的子实体.它们是异养生物,必须从基质中获得所有的营养需求.食用菌栽培以木质纤维素为基质,它们是农林产业副产品.这些木质纤维素材料与真菌结合后就在生物世界创造一些特殊的东西.因为食用菌的细胞壁含有几丁质而不是纤维素,所以它们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最近对一个4.4亿年前的蘑菇化石研究结果表明,蘑菇可能是生活在陆地上最古老的生物.食用菌生物学是一门相对较新的科学学科,它涉及蘑菇科学研究的所有方面.应用食用菌生物学主要是两个领域的研究:一个是关于食用菌生产的食用菌科学,另一个是关于食用菌产品的食用菌生物技术.因此,食用菌科学和食用菌生物技术可以说是食用菌产业的两条腿.应用食用菌生物学的目标就是解决当今世界以及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未来世界将持续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这两个问题就是食物和健康,它们紧密相关,并且我们正在试图提供解决方案.

    大型真菌食用菌产业食用菌科学食用菌生物技术

    蘑菇:四季皆宜的真菌

    BUSWELL John A张树庭
    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目前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包括向全球80多亿人口提供充足的粮食,日益频繁的像新冠感染(COVID-19)这样的的病毒大流行,以及全球变暖和污染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地球环境恶化.而应用蘑菇生物学可部分解决这些挑战.蘑菇生物学是真菌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蘑菇真菌,由三个分支组成:蘑菇科学,描述与蘑菇栽培相关的活动;蘑菇生物技术,侧重于使用蘑菇和蘑菇衍生产品增进健康和福祉,预防和治疗疾病;蘑菇生物修复,涉及改善环境质量的特性.蘑菇既可以在大型工业规模的生产设施中培养,也可以在资本密集型操作不合适的情况下培养.在后一种情况下,作为"家庭手工业"的蘑菇生产可以丰富当地人口的饮食,特别是在蛋白质缺乏的地区,解决可耕地短缺的问题,特别是为妇女提供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她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还可作为经济作物为农民创造额外收入.蘑菇栽培过程中的持续技术改进和创新不断增加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并在商业规模上扩大人工/半人工栽培的物种数量.蘑菇和蘑菇衍生产品(蘑菇营养药物)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包括抗肿瘤、抗癌、抗氧化、保肝、抗糖尿病、抗微生物、降低胆固醇、保护基因,以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研究最广泛的蘑菇药理活性成分包括多糖(特别是β-葡聚糖)、多糖-蛋白复合物、三萜、凝集素和真菌免疫调节蛋白.蘑菇在农业也可用于天然生物控制剂、食品产业中的调味化合物和化妆品中的特性成分(药妆).蘑菇转化栽培基质中木质素成分的生化系统也可用于降解污染我们环境的各种顽固的合成化合物(如合成染料、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杀虫剂和弹药).在自然和人为管理的生态系统中,菌根菌对恢复和增强森林健康和多样性起着核心作用.菌根的共生通常在最极端的条件下达到最大,如在贫瘠的土壤、干旱或金属污染环境中.据报道,树木根部菌根真菌可保护树根免受几种根部病原真菌带来的有害影响.除了生态重要性外,黑块菌(黑松露)和松茸等菌根物种因其烹饪特性而备受重视.

    蘑菇科学蘑菇生物技术蘑菇生物修复菌根菌

    浅析羊肚菌稳产高产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

    边银丙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和七妹羊肚菌(M eximia)在我国已经实现商业化栽培,但依然无法稳产高产.笔者明确指出羊肚菌栽培面临的风险,剖析羊肚菌在遗传多样性、性亲和模式与生活史、菌核及菌霜生物学功能、营养吸收与转运机制、环境作用机制等方面需要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明确羊肚菌在菌种质量管理、栽培场地适宜性评价、生长环境调控、田间精细管理等方面亟待突破的技术难题,阐述羊肚菌稳产高产栽培理论及关键技术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羊肚菌高产稳产科学问题技术难题

    采用单孢杂交技术判定金耳极性

    曹瑶沈真辉杨林雷李梦杰...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收集成熟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担孢子,单孢分离,经核染色验证共得到50个酵母状单孢分离物;栽培实验结果表明酵母状单孢分离物与毛韧革菌(Stereum hirsutum)共培养未出菇.第一轮交配实验结果表明可亲和率为24.5%,再经过三轮交配实验确定金耳单孢分离物具有4种交配型AiB1(13个)、A1B2(13个)、A2B1(12个)、A2B2(12个),初步表明金耳属于四极性异宗结合真菌.从4种交配型单孢分离物中分别选取5个进行两两交配及栽培实验,结果表明当2个单孢分离物的A、B交配型均不同时交配形成双核体,其与毛韧革菌(S.hirsutum)共培养方可生长发育形成金耳子实体.

    金耳毛韧革菌单孢分离物交配型

    杨树桑黄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克隆鉴定与表达分析

    徐丛涛李子豪潘晋龙李海康...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基因(SvTPS)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进行原核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SvTPS在杨树桑黄菌丝体和不同年份子实体中的表达情况,测定菌丝体和不同年份子实体中SvTPS活性.结果表明:SvTPS DNA序列长度为1 894 bp,编码576个氨基酸.SvTPS相对分子质量为65 130,等电点为6.21,脂肪系数为88.14,平均亲水系数为一 0.281,不稳定系数为42.41.SvTPS氨基酸序列与暴马桑黄(S.baumii)的相似性最高,仅有一个TPS单结构域;SvTPS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延伸链、无规卷曲占比分别为48.61%、5.56%、15.62%、30.21%.三年生子实体SvTPS的表达量最高,菌丝体的表达量最低.菌丝体的SvTPS活性最低;随着栽培时间增加,SvTPS活性增加,三年生子实体的最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SvTPS在杨树桑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提供参考.

    杨树桑黄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克隆蛋白表达

    不同摆袋模式对黑木耳菌袋温度稳定性和产量的影响

    樊佳豪彭传尧陈高汕王圣铕...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南方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栽培时接种后的菌袋在遮阳棚内的最佳摆放模式,在初始摆放模式为"一"字型条件下,测量"一"字型不翻堆(Ⅰ)、"一"字型翻堆(Ⅱ)、"#"字型不翻堆(Ⅲ)不同部位(顶层、中层和底层)菌袋内的温度和产量;测定20、25、30、35、40 ℃黑木耳菌丝在培养皿内的生长速度和与菌丝活力相关的代谢酶(漆酶和脱氢酶)活性.结果显示:在实验范围内,Ⅰ、Ⅱ、Ⅲ的中层和底层菌袋日低温平均为30、28~31、24 ℃,菌袋间温度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Ⅰ、Ⅱ、Ⅲ;平均单袋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Ⅰ、Ⅱ、Ⅲ;在30、35℃时,菌丝生长速度较快,酶活性较高;"一"字型不翻堆模式有助于维持发菌期间菌袋的温度稳定性,其菌丝活力和产量较高.

    黑木耳设施栽培温度稳定性菌丝活力

    粗毛纤孔菌不同提取物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邹滨包海鹰赵立智刘颖...
    6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石油醚提取物(高、低剂量分别为12、6 mg·kg-1)、乙酸乙酯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分别为17、8.5 mg·kg-1)、正丁醇提取物(高、低剂量分别为45、22.5 mg·kg-1)、水提取物(高、低剂量分别为600、300 mg·kg-1)、麦角甾醇(高、低剂量分别为10、5 mg·kg-1)灌胃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测定免疫器官指数、吞噬指数、吞噬系数、耳肿胀度、耳肿胀率和血清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含量,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小鼠脾脏、胸腺、胰腺、回肠后观察组织形态,研究粗毛纤孔菌不同提取物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石油醚、水提取物高剂量组和麦角甾醇高、低剂量组的胸腺指数显著升高;麦角甾醇高、低剂量组的吞噬指数和吞噬系数均显著升高,水提取物高、低剂量组的吞噬系数显著升高;水提取物和麦角甾醇高、低剂量组的耳肿胀度和耳肿胀率均极显著升高;石油醚、水提取物和麦角甾醇高、低剂量组,乙酸乙酯提取物高剂量组的IL-1β含量显著增加;石油醚、乙酸乙酯、水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和麦角甾醇高、低剂量组的IL-2含量极显著增加;除正丁醇提取物低剂量组外,其余提取物组和麦角甾醇高、低剂量组的IFN-γ和IL-10含量均极显著增加;石油醚、水提取物和麦角甾醇高、低剂量组,乙酸乙酯提取物高剂量组的IL-4含量极显著增加;石油醚、水提取物和麦角甾醇高、低剂量组的IgG含量显著增加.研究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提取物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可为粗毛纤孔菌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粗毛纤孔菌环磷酰胺麦角甾醇免疫抑制

    茯苓多糖对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的抑制作用

    孙恺婧刘馨泽孙莹金鑫...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获苓(Poria cocos)多糖对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的抑制作用,用CCK-8法测定茯苓多糖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用DAPI染色法、AOEB双荧光染色法分析茯苓多糖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用细胞划伤愈合实验测定茯苓多糖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茯苓多糖对细胞凋亡、迁移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茯苓多糖具有抑制NCI-H460细胞增殖、集落形成和迁移的能力,可诱导NCI-H460细胞凋亡;500、1000 μg·mL-1的茯苓多糖可使Bax和P53蛋白表达量升高,Bcl-2和MMP-2蛋白表达量降低.

    茯苓多糖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细胞增殖细胞迁移

    八种食用菌提取物对不同类型肝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刘朋王雨阳杜敏杰刘利平...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瓦尼桑黄(Sanghuangporous vaninii)、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赤芝(Ganoderma lucidum)、香菇(Lentinula edodes)、蟹味菇[Hypsizygus marmoreus(brown cultivar)]、白玉菇[H.marmoreus(white cultivar)]的子实体和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菌丝体水提物及醇提物对乙醇、H2O2和对乙酰氨基酚诱导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乙醇诱导的肝损伤中,相较于乙醇组,质量浓度为25、50、100 μg·mL-1的灰树花和樟芝醇提物和质量浓度为25、100、400 μg·mL-1的蟹味菇、刺芹侧耳、灰树花、香菇、白玉菇水提物均可显著提高肝细胞存活率.在H2O2诱导的肝损伤中,相较于H2O2组,质量浓度为25、50、100 μg·mL-1的瓦尼桑黄和樟芝醇提物和质量浓度为25、100、400 μg·mL-1的刺芹侧耳、灰树花、香菇水提物均可显著提高肝细胞存活率.在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损伤中,相较于乙酰氨基酚组,仅质量浓度为50、100 μg·mL-1的瓦尼桑黄醇提物极显著提高肝细胞存活率.相关性分析表明:多酚、黄酮含量与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呈显著正相关,多糖含量与H2O2诱导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八种食药用菌提取物在三种肝损伤中均表现出一定的保肝功效,其保肝活性的发挥与其多酚、黄酮含量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筛选具有保肝功效的食用菌资源及保肝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食用菌肝损伤酒精氧化应激对乙酰氨基酚

    六妹羊肚菌子实体多肽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

    刘伟徐恒王晓雨张恒...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碱提酸沉法获得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子实体蛋白质粗提物,以蛋白质酶解的水解度和粗多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指标,筛选蛋白酶进行酶解,所得粗多肽依次采用超滤法、DEAE-52纤维素层析法和Sephadex G-25层析法得到多肽,测定其抗氧化活性,通过二级质谱鉴定其氨基酸序列及相对分子质量,并测定不同温度、pH体外模拟胃液和肠液条件下多肽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羊肚菌子实体蛋白质粗提物提取率为32.94%,其中蛋白质含量为78.3%;碱性蛋白酶酶解效果最好,纯化得到的SE-1对DPPH、ABTS和·O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86.7±1.75)%、(95.3±1.21)%和(80.6±1.35)%,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SE-1 的氨基酸序列为 Gly-Gly-Pro-Pro-Gly-Gly-Glu-Asp-Gly-Gly-Phe-Gly-Gly-Met,相对分子质量为1 206;分别在25~55 ℃、pH4~8、体外模拟胃液和肠液消化处理2 h内,多肽对自由基的清除率较高.

    羊肚菌子实体多肽分离纯化质谱鉴定抗氧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