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交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交通科技
交通科技

张谢东

双月刊

1671-7570

jtkjxx@263.net

027-86551251

430063

武汉市武昌和平大道1178号

交通科技/Journal Transport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科技部批准创办,由交通部主管,武汉理工大学主办的科学技术期刊。《交通科技》遵循“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水陆运输并举,路桥、航道建设兼顾,为交通运输全行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刊宗旨,全面、具体地反映交通动态、技术经验、科研成果,多视角地介绍国外交通科技、先进技术,全方位地传递交通待业产品的开发与市场信息。《交通科技》面向交通全行业服务,刊载的内容有: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综合运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车载振动解析的沥青路面表面开裂识别研究

    袁文治杨群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沥青路面表面开裂状况影响路面结构服役寿命,实现对路面开裂的快速、准确识别对于养护干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车辆振动方法因具备快速、低成本、实时反馈的优点而逐渐兴起.文中基于自主研发的车辆多点振动测试系统,将现场试验收集到的振动信号样本分为路面开裂和其他干扰项两类并探索它们的特征与区别,开展时域分析、响应时间分析,以及概率密度分析.研究发现响应时间与概率密度峰值可有效区分路面开裂病害和干扰项.

    沥青路面病害检测车辆振动信号特征响应时间

    联合PS-InSAR技术与LSTM模型的高速公路地表变形预测

    蒋中楷林智鹏欧阳惠怡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高速公路地表时序变形的大范围监测及高精度预测,文中采用PS-InSAR技术,获取研究路段的变形信息,分析其变形特征,构建基于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的高速公路地表变形预测模型,对选取的特征点进行变形预测模拟,并与支持向量机(SVM)、卷积神经网络(C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的预测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S-InSAR监测结果与水准测量结果误差小于5 mm;研究路段沿线累计沉降量范围为-76.615 5 mm至33.122 4 mm,路段周边呈现抬升趋势,路段中高填与深挖路段为主要沉降区;4种模型的预测误差都在2 mm以内,其中LSTM模型的均方误差RMSE与绝对平均误差MAE均小于1 mm,较其他3种模型更适用于高速公路地表变形预测;文中提出的联合PS-InSAR技术与LSTM模型的高速公路变形预测方法,可为高速公路变形的大范围监测及道路安全预警提供参考.

    高速公路PS-InSARLSTM变形预测

    高原地区用高弹改性沥青碎石封层性能研究

    钱航任海生
    13-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高原地区沥青路表功能性快速衰退问题,以掺入纳米二氧化钛(TiO2)的高弹改性沥青为基础设计了一种碎石封层(MHEA碎石封层),并结合室内试验对MHEA碎石封层的路用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纳米TiO2可有效减缓紫外线老化后高弹改性沥青针入度和拉升强度的衰减,进而提升沥青的抗紫外线老化性能.同时,MHEA碎石封层表现出优良的抗滑性能、密水性能、碎石-沥青间低温黏结性能和抗紫外线老化性能,在高原地区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高弹改性沥青纳米二氧化钛碎石封层紫外线老化

    暴雨情景下的山区公路排水系统韧性仿真分析

    林智鹏任亮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雨、洪背景下的山区公路排水系统韧性特征,依托太行山高速邯郸山区工程,采用芝加哥雨型模拟不同重现期的暴雨情景,构建基于SCS模型山区公路降雨径流仿真,提出山区公路排水系统的雨洪韧性指数(FRI)计算方法,从响应、抵抗和恢复3个维度分析了 2 h累计降雨量对山区公路的排水系统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山区公路排水系统最低性能在60 min时达到,与汇水区的洪峰到达时刻相近;随降雨重现期的增加,系统性能逐渐下降,系统韧性也随之逐渐降低;系统性能变化率为负对应韧性曲线的响应阶段,变化率为正对应恢复阶段,不同暴雨情景下性能变化率负极值始终大于正极值;系统韧性特征在大暴雨过程和特大暴雨过程分别呈线性和高阶多项式衰减,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5.

    道路工程雨洪韧性指数山区公路排水系统降雨重现期

    风化千枚岩填料动态回弹模量试验与预估模型研究

    余梦张静波李卓智杨明...
    23-2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路工程建设经过千枚岩等软质岩分布区域时,若将开挖产生的千枚岩弃渣用于路基填筑,可降低工程成本、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文中通过开展风化千枚岩填料的动三轴试验,研究不同应力状态、压实度、含水率条件对风化千枚岩填料动回弹模量的影响及变化规律,采取不同应力指标建立动回弹模量预估模型,利用SPSS软件开展回归拟合分析,比选确定风化千枚岩填料动回弹模量预估模型,并通过模型回归拟合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评价该模型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经验证,模型回归拟合数据与试验结果误差较小,均在8%以内,故可用于风化千枚岩动回弹模量的预测.

    风化千枚岩填料动三轴试验动回弹模量预估模型应力状态

    基于探地雷达的沥青面层压实质量应用研究

    任仲山马辉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沥青面层压实质量的评估方法,基于探地雷达技术连续采集SMA-13沥青上面层介电常数以获取压实参数,以压实度区间和变异系数评价压实程度和均匀性.通过分析环境湿度对雷达检测精度的影响,采用数据稳定性修正降低异常值的影响,并引入芯样校准法提升压实度预估值的准确性.工程实例验证表明,探地雷达技术能有效评估沥青面层压实质量,无人设备碾压在压实均匀性方面表现更佳,变异系数更低;压实度在施工的起始和终点位置存在一定不足,且不同车道间的压实均匀性差异表现明显,与现场实际情况吻合.

    沥青面层探地雷达压实度压实均匀性变异系数

    巨粒式沥青混合料级配研究

    廖亚雄袁盛杰魏威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定公称最大粒径37.5 mm的巨粒式沥青混合料最优级配,通过逐级填充、CBR试验和路用性能测试,发现粗集料在31.5~37.5,19~31.5,9.5~19 mm粒径比例为39∶21∶20时性能最优.对于细集料,当i值为0.55~0.75时,高温性能与水稳定性先增后减,低温性能持续下降.与ATB-30相比,i值为0.7时SLSM-40性能最佳.

    巨粒式沥青混合料CBR逐级填充i法路用性能

    沙漠公路廊道建设对沙丘移动速率的影响研究

    马小花辛妙妙邹宏昊王芳...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收集大量图像数据,分析沙漠公路走廊建设前后的沙丘生态变化,以评估公路建设对沙丘动态的影响.通过比较建设前后沙丘的移动和迁移速度,发现公路走廊的修建显著降低了附近沙丘的移动速率,同时分析了沙丘与公路相对位置及防护措施对移动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沙丘的移动速率分别降低了 48.17%,35.78%,20.18%和11.01%,背风侧与迎风侧的防护对沙丘移动速率影响显著,分别为1.52,2.13 m/s;修建后的移动速率降幅为29.95%和1.84%.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沙漠腹地公路的防沙系统建设建议.

    沙丘移动倾斜摄影沙漠公路风沙防护

    城市道路岩溶地基处理方案与效果评价

    代方国史英寒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岩溶路基工后沉降问题,文中尝试对发育较深的岩溶和土洞采用袖阀管指定区间注浆、洞顶红黏土层采用高压旋喷处理,在有效密实岩溶洞腔及充填物的同时,阻断其发育水力通道;对发育较浅的土洞则采用明挖回填轻质混凝土处理.根据处理后的岩溶路基监测和沉降观测结果,采用多种手段综合处理的岩溶路基效果良好,达到设计要求.

    城市道路溶洞土洞填注浆高压旋喷岩溶地基处理

    跨海高速铁路桥梁超长钢管桩锤击沉桩机理探究

    钟庆华李有为孙婉静谢德宽...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跨海高速铁路桥梁超长钢管桩试验匮乏、桩基设计参数等问题,文中依托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工程,对超长钢管桩开展初打和复打高应变测试及静载试验,分析钢管桩承载力性能、贯入特性等沉桩机理,验证桩基设计参数,为大范围沉桩作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在该试桩区地质条件下,采用YC80液压锤和HHD1000液压锤,能量传递效率为63%~84%,满足同类型工程桩的沉桩要求;②高应变检测法对于超大直径单桩基础承载力的评估存在偏于保守现象,其承载力值与静载试验值相比减少了 18.35%;③试桩SZ-1、SZ-2轴向抗压承载力恢复系数为1.37和1.56,钢管桩沉桩后承载力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④试桩SZ-1、SZ-2实测土塞效应系数为0.71和0.3,超长钢管桩存在显著的土塞效应.

    超长钢管桩锤击沉桩极限承载力闭塞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