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高景恒

月刊

1673-7040

apsjournal@163.com

024-24131293

110016

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33号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and Plastic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办于1990年,为国内第一本美容外科专业期刊。国际第三本。信息量密度大,文章学术价值较高,前沿性、创新性文章每期平均发8-10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调Q 1064nm Nd:YAG激光联合果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分析

    邵辉王璐张世红王川...
    65-6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调Q 1064 nm Nd:YAG激光联合或单纯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自 2017 年1 月至 2022 年 12 月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清华大学临床学院)整形外科就诊的 84 例黄褐斑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4 例)给予单纯果酸治疗(每 4 周治疗 1 次,共治疗 10 次,为 2 个疗程).观察组(40 例)给予果酸联合调Q激光治疗;激光治疗将根据患者的皮肤状况穿插进行于果酸治疗期间(每 4 周治疗 1次,4 次为 1 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全部治疗结束后 6 个月对患者的黄褐斑面积和严重指数(melasma area severity index,MASI)进行疗效统计,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MASI评分均降低,观察组MASI评分下降率(41.23±12.34)%高于对照组(26.19±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72.5%和 45.45%)以及患者满意率(65%和 40.90%)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所产生的刺痛、瘙痒和结痂等不良反应均在对症处理后消失,无导致治疗停止的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采用果酸联合调Q 1064 nm Nd:YAG激光与单纯应用果酸治疗面部黄褐斑均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但联合治疗效果更佳、安全性较高,并且可获得更高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褐斑调Q激光果酸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15%壬二酸对轻中度寻常痤疮的功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毕雪婵刘以恒杨莉谢孟谚...
    69-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15%壬二酸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的功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自2021年10月至2022年 7 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采用自身对照观察治疗效果,纳入 33 例轻中度寻常痤疮患者,全面部涂抹 15%壬二酸,早晚各 1 次,持续8 周.分别在治疗前,第 2周,第 4 周,第 8 周进行随访,记录面部痤疮炎症性和非炎症性皮损计数、IGA评分、VISIA成像、皮肤生理指标(角质层含水量、经皮水分丢失、pH值、皮脂分泌率)、患者对痤疮改善情况自评并收集不良反应.结果 30 例获随访 8周.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第 2 周面部非炎性痤疮皮损计数减少 17.1%(P<0.05),第 8 周时面部非炎性皮损和炎性皮损分别减少了 46.4%和 34.3%(P<0.05).IGA评分随着使用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P<0.05),第 8 周时 96.4%的患者自评痤疮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皮肤生理指标检测显示,第 2、4、8 周皮肤经皮水分丢失和pH值较基线下降(P<0.05),角质层含水量和皮脂分泌率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初期部分患者有轻度瘙痒、灼热、刺痛的不适症状;随使用时间延长,以上不适症状均减轻或消失,无患者因不良反应退出研究.结论 15%壬二酸可迅速有效地减少非炎性痤疮皮损数量,对于炎症性皮损也有一定效果;其刺激性较小,可用于轻中度寻常痤疮的辅助治疗.

    寻常痤疮壬二酸皮肤生理指标检测功效安全性

    A型肉毒毒素联合红蓝光治疗轻中度痤疮的疗效观察

    安海燕李晓东刘玲玲甄晓静...
    7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真皮内给药联合红蓝光治疗轻中度痤疮的疗效及对患者皮肤屏障功能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 自 2019年 5 月至 2021 年 4 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烧伤整形科选取轻中度痤疮患者 60 例,随机分成两组,30 例/组.对照组予以阿达帕林凝胶联合红蓝光治疗,观察组予以A型肉毒毒素真皮内给药联合红蓝光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满意度及治疗前后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lobal acne grading system,GAGS)评分、痤疮瘢痕权重(echelle d'evaluation clinique des cicatrices d'acne,ECCA)评分、黏脱蛋白质含量、皮脂腺分泌率、Toll样受体 2(toll-like receptor,TLR2)、TLR4表达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较对照组(73.33%)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 1 个月、治疗后 3 个月GAGS评分、ECCA评分黏脱蛋白质含量、皮脂腺分泌率及TLR2、TLR4 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真皮内给药联合红蓝光治疗轻中度痤疮,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皮脂腺分泌,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及瘢痕,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A型肉毒毒素皮肤屏障功能红蓝光照射轻中度痤疮Toll样受体

    应用埋没导引技术对高位SMAS面部提升术的改进及意义

    秦优优刘莹彭译萱肖志波...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埋没导引技术对高位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uperfic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SMAS)面部提升术进行改进并分析其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自 2018 年 5 月至 2021 年 6 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外科对 36 例中下面部松弛患者行高位SMAS面部提升术时进行改进,采用埋没导引技术向中面部内侧前徙SMAS固定点,使之更接近面中线位置和鼻唇沟区域、同时复位深层和浅层脂肪室并提升收紧颈阔肌.超声测量术前、术后中面部软组织厚度;由 2 名非手术主任医师及患者对术前、术后 3个月和术后24个月的随访照片进行评分,内容包括鼻唇沟凹陷程度、下颌缘及皮肤松弛程度.患者采用面部整体美容效果改善评分(global aesthetic improvement scale,GAIS)进行自我评价.结果 本组共 36 例患者,所有患者中面部深层和浅层脂肪室均得到有效复位.术前中面部软组织厚度平均值为(9.13±0.12)mm,术后 3 个月平均值为(11.63±0.19)mm、术后 24个月后平均值为(10.83±0.11)mm.术前面部平均得分为(3.24±0.16)分;术后 3 个月为(7.63±0.23)分;术后 24 个月后为(6.15±0.31)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 3、24 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自评中 19 例患者完全改善、14 例患者明显改善、3 例患者轻微改善,总改善率为 100%.结论 针对高位SMAS面部提升术的技术局限,采用埋没导引技术弥补高位SMAS技术的不足和缺陷,复位中下面部深层和浅层脂肪室,改善鼻唇沟和下颌缘形态,进一步优化高位SMAS面部提升术的效果.

    高位SMAS面部提升术埋没导引脂肪室复位

    Nd:YAG 532nm皮秒激光治疗雀斑的疗效观察

    任晓芸周碧玉范志宏张志亮...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Nd:YAG 532 nm皮秒激光治疗雀斑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自 2021 年 11 月至 2023 年 3 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整形外科对收治的 104 例雀斑患者,按年龄及皮肤Fitzpatrick 分型分为A组(21~30 岁)、B组(31~40 岁)、C组(41~50 岁)、D组(51~60 岁),采用 532 nm皮秒激光治疗 1 次.并于治疗后 1~3 个月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患者经 1 次治疗后,整体有效率为 94.23%,治愈率为 45.19%,与年龄及皮肤Fitzpatrick分型无明显相关性;治疗后各组患者病损消退及减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6 例患者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色素沉着,停止治疗3~6 个月后均得到自行恢复.结论 采用 532 nm皮秒激光治疗雀斑,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且疗效与患者年龄及皮肤分型无明显相关性.

    雀斑皮秒激光532nm临床疗效

    美塑疗法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陈泽华黄绿萍
    84-8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塑疗法是一种在皮内或皮下进行微量注射的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广泛用于皮肤年轻化治疗、色素沉着、溶脂、脱发和敏感性皮肤的治疗等美容领域,具有方便、安全、相对无痛等优势,但仍可能出现感染、肉芽肿反应、脱发等并发症.目前关于美塑疗法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依然存在争议,现从美塑疗法的应用机制、适应证及风险与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上科学规范地应用提供参考.

    美塑疗法应用机制应用技术适应证并发症

    人工智能在面部整形美容中的应用进展

    胡忠林单宝珍汪万哲韩雪峰...
    87-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巨大突破,成为推动整形外科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就人工智能在面部整形美容领域的应用进行系统阐述,包括就诊咨询、辅助诊断、手术规划、术后评估、科研培训等方面,旨在展示不同技术的优势及其应用实例,并指出人工智能在当前面临的挑战,同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GPT面部整形

    改良星形皮瓣法在乳腺癌术后乳头再造中的应用效果

    向朝成李德全练斌王旭...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改良星形皮瓣在乳腺癌术后乳头再造的术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1月至2023年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对行改良星形皮瓣乳头再造的 20 例患者,分别于术后即刻、3 个月、6个月、12个月对手术安全性及术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20 例患者中,仅 2 例乳头部分坏死及切口愈合延迟,其余患者术区均一期愈合,与健侧对称性较好.其中 5 例接受术后放化疗,8 例仅接受化疗,7 例未接受放疗或化疗,乳头再造手术均在放化疗结束3~6 个月后进行,术后未出现瘢痕明显增生、供区一期难以闭合、乳头周围凹陷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 5~24个月.术后即刻、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再造乳头平均凸度分别为(13.2±2.6)mm、(11.7±2.6)mm、(9.9±2.7)mm、(7.9±2.2)mm,术后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乳头凸度回缩率分别为(11.6±5.7)%、(24.8±9.4)%、(37.5±8.8)%,满意度评价:非常满意 4 例,满意 8例,合格 6 例,不满意 2 例.结论 改良星形皮瓣设计方法简便,术中易于操作,术后美观度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乳腺癌术后改良星形皮瓣乳头再造乳头凸度满意度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术后特殊并发症临床分析

    姚媛媛张程亮安亮恩吴泽义...
    9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olyacrylamide hydrogel,PAAG)隆乳术后并发结节的病因及与乳腺癌的潜在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 2015 年 8 月至 2023 年 5 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 45 例PAAG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结节患者,联合术前影像、术中探查结节情况、病理结果及术后随访,综合分析结节类型及其诱发因素.结果 45 例患者中,单纯乳腺来源结节 12 例,异物结节 25 例,混合存在者 8 例;送检结节共 113 个,术后病理回报乳腺增生伴局灶导管扩张 25 个(22.1%),纤维组织增生伴黏液变性、钙化 13 个(13.3%);异物结节伴多核巨细胞反应 75 个(64.6%),术后随访 1~6 个月均未提示癌变,但术后乳房均有含量不等的异物残留.结论 异物结节及组织变性是PAAG注射隆乳术后常见并发症,需要与乳腺癌相鉴别,应尽早行注射物取出术,对于注射物残留者建议长期随访.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并发症异物结节

    垂直切口内上蒂法在乳房肥大整形术中的临床应用

    赵玲玲席庆春方明松李旋...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垂直切口内上蒂法在乳房肥大整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自 2020年 3月至 2023 年 3 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整形修复外科对 45 例乳房肥大患者采用垂直切口内上蒂法行乳房缩小上提矫正,个性化设计新乳头位置、新乳晕直径、内上真皮腺体蒂宽度等.内上蒂去表皮,切除"C"形区皮肤及皮下组织,保留 2.0 cm安全皮肤罩厚度下个性化切除外侧及外上方皮肤罩深层组织,蒂部适当修整有利于旋转及塑形,修薄新旧下皱襞区,采用美容缝合技术,重新塑造乳房形态.结果 共45 例患者(90 侧乳房)乳房上提高度为 3.0~15.5 cm,切除的腺体质量 380~2300 g,术后 5 例出现脂肪液化及切口愈合不良,经换药后愈合,乳头、乳晕血运功能良好,术后随访3~12 个月,躯体不适症状明显改善,乳头感觉良好.患者对术后乳房大小、形态、瘢痕情况均较满意.结论 采用垂直切口内上蒂法矫正肥大下垂的乳房,蒂部血供安全,行个性化操作,充分切除冗余组织,术后瘢痕隐蔽,乳房外形饱满对称,对部分轻度、所有中度及大部分重度乳房肥大伴下垂患者,可达到满意效果.

    乳房肥大垂直切口内上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