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市政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市政技术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市政技术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石中柱

双月刊

1009-7767

szjszzs@vip.163.com

010-68457684 68451401

100045

北京市复兴门外南礼士路17号

市政技术/Journal Municip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宣传交流工程设计、科技研究、施工技术、质量监督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主,同时兼顾技术管理方面内容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无线分布式毫米波雷达桥梁挠度测试技术研究

    乔磊杜文康郭河李泽西...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桥梁荷载试验是评估桥梁安全承载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挠度参数可以掌握桥梁的刚度信息.传统的挠度测试方法存在测点布设困难、精度差、环境受限大、测量效率较低等缺点;而毫米波雷达法需要布设角反射器,这会增加成本并降低效率.因此,提出一种无线分布式毫米波雷达测试系统,以解决中小跨径桥梁在快速、准确测试挠度方面面临的难题.通过与传统方法的对比,验证了该系统在实桥荷载试验挠度测试中的准确性.最后,通过某简支梁桥承载能力评估的实例,进一步证明了该系统在荷载试验挠度测试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无线分布式毫米波雷达在荷载试验挠度测试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与良好的应用前景.

    桥梁荷载试验毫米波雷达干涉测量挠度测试承载能力

    新型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结构设计与试验研究

    苏强吴东明李旺龙
    161-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简要评述了钢筋连接用铸造式灌浆套筒和机加工式灌浆套筒的应用情况以及存在问题,介绍了新型铸造式灌浆套筒和新型机加工式灌浆套筒的设计与试验研究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新型铸造式灌浆套筒提升了机械性能和产品质量,减小了结构尺寸和降低了制造成本,有效提升了产品竞争力;新型挤压加工式灌浆套筒相对铸造式灌浆套筒用材较少,相对滚压加工式灌浆套筒加工量较少,钢管变形小,总体加工成本较低;新型挤压加工式全灌浆套筒设计了新型钢筋定位装置,不需要在套筒上加工螺栓孔,减少了应力集中,显著提高了灌浆套筒的承载力;新型灌浆套筒接头型式试验均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为类似工程设计与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

    铸造式灌浆套筒机加工式灌浆套筒钢筋连接结构设计试验研究

    双层斜拉桥主桥钢桁梁方案设计

    黄毅东
    16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东省中山市香山大桥主桥为公路用双层钢桁梁斜拉桥,桥塔采用人字形混凝土塔,下设整体式钻孔灌注桩,斜拉索采用高强度锌-铝合金镀层平行钢丝索,约束体系采用带有纵向阻尼器的半飘浮体系.经比选,主梁采用2片N形主桁的钢桁梁结构;上弦杆和下弦杆采用带加劲肋的箱形截面,腹杆采用H形截面或带加劲肋的箱形截面,横梁均采用鱼腹式;边跨187.2 m范围内桥面采用混凝土桥面板起压重作用,其余上、下层桥面板均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主桥边跨以及部分浅滩区中跨梁段采用顶推施工,其余梁段采用大节段整体起吊悬臂拼装施工,标准吊装节段长度为25.6 m;节段间除弦杆上翼缘板和桥面板采用焊接外,其余均采用高强螺栓连接.相关结论为类似公路用双层钢桁梁斜拉桥设计提供了借鉴.

    斜拉桥钢桁梁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双主桁三主桁

    基于改进YOLOv5和Deep SORT的桥梁车辆识别及跟踪研究

    赵智勇
    174-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掌握真实的车辆荷载情况对桥梁设计及智能管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深度学习,建立了-种用于桥梁上多车检测和跟踪的算法.首先,收集交通监控视频建立了多种类型车辆的外观特征数据库.其次,建立了多车检测算法,并在所搭建的数据库上对其进行训练和测试.随后,将性能最佳的检测算法与跟踪算法相结合,进而完成桥梁上多车目标的连续跟踪.最后,依托某跨海大桥的交通监控视频对所提方法进行了验证,并评估了算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多车检测和跟踪算法的检测准确率较高,跟踪效果较好,在视频序列中稳定性较好,可成功完成桥梁上多车的连续跟踪任务.研究成果可为后续桥梁设计及智能化管养提供数据参考.

    桥梁工程计算机视觉车辆荷载目标检测目标跟踪

    葵花形连续拱桥模架支撑体系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韩强
    182-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州市九龙湖大桥是一座三跨葵花形连续拱桥,葵花形连续拱桥与传统拱桥在形式上存在巨大差异,其受力性能也较为复杂,目前对其结构体系的力学性能研究还不够全面.该桥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分阶段浇筑主拱、腹拱以及拱上结构,因此支架会分步搭设和拆除,这将涉及结构体系的转换.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工序可能会导致临时支撑体系和桥梁主体结构在应力和位移上出现较大差异.若应力或位移超过临界限值,将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为研究合理的施工工序,控制施工过程风险,通过有限元分析法对支架的搭设和拆除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提出了安全可靠的施工工序.结果显示:葵花形连续拱桥结构整体施工完毕后,拆除主拱圈下方支架,会产生应力集中释放,导致横截面有一定的开裂风险;而在拱上纵向主梁浇筑前,先将主拱圈下方支架拆除以释放部分结构变形,对于控制主拱圈线形和横截面应力更为有利.研究成果对于类似拱桥的支架搭设和拆除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葵花形连续拱桥支架搭拆工序结构体系转换施工风险

    喷射混凝土强度概率分布特征对公路隧道结构可靠度的影响研究

    王安怀刘小飞林壮宏周瑜...
    190-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喷射混凝土强度概率分布特征是隧道结构可靠度研究的基础问题,但一直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其对隧道结构可靠度的影响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此,首先,对2个典型隧道的喷射混凝土进行取芯测试,并收集相关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喷射混凝土强度的概率分布特征;其次,推导了考虑喷射混凝土强度概率分布特征的隧道结构极限状态方程,计算得到在Ⅲ~Ⅴ级围岩及其支护条件下,喷射混凝土不确定性引起的可靠指标下降规律.结果表明:公路隧道喷射混凝土强度表现出较强的不确定性,变异系数最高达到0.381,其概率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围岩级别越低,喷射混凝土不确定性导致的可靠指标下降程度就越大,具体表现为:Ⅲ级围岩下降6%,Ⅳ级围岩下降43%,Ⅴ级围岩下降67%.隧道结构可靠指标与喷射混凝土的强度均值成正相关,与喷射混凝土的强度标准差成负相关.因此,在隧道结构设计时,应根据喷射混凝土的不确定性适当提高设计冗余;而在隧道施工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喷射混凝土的不确定性.

    喷射混凝土不确定性概率分布可靠度

    黄河冲积地层深基坑开挖数值模拟及监测分析

    孔德奥
    197-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山东省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工程的盾构始发井深基坑开挖及支护工程为背景,通过Midas(GTS/NX)软件对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深基坑地表沉降以及支撑结构轴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与监测数据对比后验证了数值模拟分析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最大水平位移出现位置约在(0.90±0.47)倍开挖深度处;距离深基坑边缘越远,地面水平位移越小,开挖深度越大,地面水平位移越大,且地下连续墙的竖向位移越大;在深基坑的边缘获得最大地表沉降,且地表沉降随距离深基坑边缘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支撑轴力沿支撑的轴向基本一致,随深基坑开挖的不断推进以及支撑的逐次架设,支撑轴力逐渐增大,最大支撑轴力为9 833 kN;架设支撑后降低了地下连续墙及周围土体的变形;实测数据与模拟分析数据相接近,验证了数值模拟分析有效性.

    深基坑地下连续墙内支撑体系数值模拟分析现场监测

    天津软土高铁深基坑地下连续墙尺寸对水平侧移量及地表沉降量的影响

    孙根强
    206-213,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天津软土地区津潍高铁明挖段某深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PLAXIS 2D数值模拟软件构建了数值计算模型,并结合现场监测方案获取实际数据开展了对比研究,分析了不同地下连续墙厚度与深度对其水平侧移量及基坑周边地表沉降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高度吻合,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地下连续墙厚度是控制变形的关键因素,增加墙体厚度能够显著减小侧移和沉降.此外,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监测结果均显,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侧移量在15~25 m深度范围内达到最大值,且基坑周边的地表沉降量在距地下连续墙约10 m处最为显著,形成典型的"对勾"形沉降曲线.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优化地下连续墙厚度与深度的建议,为有效控制软土地区高铁深基坑变形提供参考.

    深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侧移量地表沉降量PLAXIS施工监测

    地震SV波入射角度对内河沉管隧道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

    何聪陈忠章何必伍贺文武...
    214-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了解内河沉管隧道的地震效应,对沉管隧道在地震SV波斜入射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研究.基于时域有限元法和黏弹性人工边界,将地震动输入转化为等效节点荷载,实现了地震SV波斜入射,并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依托南昌红谷沉管隧道工程,建立了沉管隧道的二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不同SV波入射角度对沉管隧道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SV波作用下沉管隧道顶部的地震响应大于底部,中隔墙的变形相较于边墙也更大,河床面会产生沉降变形;SV波斜入射使对称的沉管隧道结构产生了非对称的内力,随着SV波入射角度的增大,沉管隧道的竖向地震效应和河床面的沉降变形显著增大,水平地震效应有所减小,SV波入射角度的变化对水平地震效应的影响相较于竖向较为有限;沉管隧道的薄弱位置主要出现在拐角处及中隔墙与顶板、底板连接处,抗震设计中应重点关注该部位的结构承载力,并考虑SV波斜入射的影响.

    地震SV波入射角度斜入射沉管隧道动力响应

    软土地层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线风险控制措施研究

    张恒文李晓霖史跃峰周云强...
    223-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软土地层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线风险控制措施,分析了新建盾构隧道与既有运营隧道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工程难点以及既有运营隧道保护总体方案,提出了采用既有运营隧道加固+既有运营隧道与新建盾构隧道之间夹层土加固+新建盾构隧道加固+既有运营隧道自动化监测的综合风险控制措施,建立了三维数值计算模型来分析既有运营隧道最不利工况卜的变形和内力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采取综合风险控制措施后,既有运营隧道的变形和内力均满足要求,验证了风险控制措施的可靠性,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盾构隧道软土地层近距离下穿风险控制克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