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殖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殖医学杂志
北京协和医院 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
生殖医学杂志

北京协和医院 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

郎景和

月刊

1004-3845

SZYX@chinajournal.net.cn,SZYXZZ@periodicals.net.cn

010-69155669 69155670

100730

北京市帅府园1号

生殖医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适应我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受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委托,由北京协和医院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 并经国家科委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性刊物。读者对象主要是以从事生殖医学领域科技人员及医务工作者。本刊宗旨,主要为男、女性生殖医学临床、生殖生理、生育调节及生殖 疾病的防治开辟学术论坛,介绍研究成果,推广新技术,促进国内外学术交 流和生殖医学领域的学科发展。本刊设有论著、评论、综述、临床经验、技术 交流、研究简讯、讲座、会议消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XCR2基因敲除HeLa细胞株构建及转录组测序分析

    刁思雨王家银高春海王言言...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基因敲除和转录组测序探究CXCR2相关功能基因及信号通路,揭示其在宫颈癌中的分子作用。方法 设计构建靶向CXCR2基因的CRISPR-Cas9敲除质粒载体,转染HeLa细胞并筛选获得CXCR2基因敲除的细胞株。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GO)分类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信号通路和重要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验证。结果 成功构建了CXCR2基因敲除细胞株,转录组测序获得1 51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428个,下调表达基因1 091个。GO富集分析显示了细胞组分、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方面富集量前20的条目;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富集基因最多的为肿瘤相关通路,其次为PI3K-Akt信号通路和HPV感染信号通路。通过韦恩图分析获得了7个共同差异表达基因:EGF、FN1、ITGA2B、CCND3、PIK3CD、PDGFRB、CDKN1A,其中前6个基因表达显著下调,CDKN1A表达显著上调。结论 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进一步提示CXCR2在宫颈癌中发挥作用,并初步确定了与其相关的信号通路和关键功能基因,为宫颈癌的分子机制和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宫颈癌CXCR2基因敲除转录组

    子宫黏膜下肌瘤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严重感染成功处理1例

    孙见微杜喆牛备战孙智晶...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报道1例围绝经期女性,因子宫黏膜下肌瘤于外院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发生严重宫腔、宫体部感染,继发盆腹腔感染、积脓及肠梗阻,于我院及时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并多学科协作,充分抗炎、肠道管理及伤口处理,最终康复出院。子宫肌瘤合并月经过多继发贫血,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通常不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并发症。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讨论子宫肌瘤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的适应证,以及黏膜下肌瘤的处理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警示和参考。

    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动脉栓塞术感染适应证

    子宫巨大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王黎姚志强杨永秀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是一种来源于间叶细胞的高级别肉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的四肢等部位,无特征性临床表现,临床上易误诊误治。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及术前穿刺病理组织活检在术前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仍是诊断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金标准"。其治疗方式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容易复发,预后较差,需严密随访。本文报告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子宫巨大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患者的诊疗情况,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复习,以期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进而提高诊治能力。

    子宫未分化多形性肉瘤诊断治疗

    放置曼月乐后发生子宫内膜癌1例及文献回顾

    高审祥索玉平
    9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宫内膜癌发生在放置曼月乐的女性中很罕见。本文通过介绍1例因经量多放置曼月乐,4年后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病例,并复习有关文献,希望引起大家重视,提高对放置曼月乐后定期随访重要性的认识。

    曼月乐子宫内膜癌

    Cockayne综合征携带者行胚胎植入前单基因遗传学检测助孕成功1例

    曹雅菲倪亚莉晏博陈芸汐...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Cockayne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进行性加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累积全身多个系统。本文报道1对同时携带ERCC8基因Exon4缺失突变的夫妇因生育过1个Cockayne综合征A型患儿,现欲生育健康孩子来我院就诊的诊疗经过。该对夫妇通过胚胎植入前单基因遗传学检测(PGT-M)成功阻断了该基因突变向子代的垂直传递,之后经冻融囊胚移植获得妊娠并活产1名健康女婴。

    Cockney综合征胚胎植入前单基因遗传学检测冻融胚胎移植

    子宫内膜癌逆转伴难治性薄型子宫内膜患者IVF成功妊娠1例

    熊巍王含必邓成艳郁琦...
    10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常常出现薄型子宫内膜,临床处理极为棘手。本文报道了1例子宫内膜癌逆转伴难治性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经IVF成功妊娠的病例,以期为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优化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薄型子宫内膜IVF内膜准备

    不同染色体异常类型患者的囊胚整倍性及妊娠结局

    宋雪梅袁振亚严为巧李玉雯...
    106-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染色体异常类型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后的助孕结局及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我中心就诊的因染色体异常行PGT共80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染色体异常类型不同分为染色体结构异常组(n=72)和染色体数目异常组(n=8);其中,染色体结构异常组又根据染色体易位类型不同进一步分为平衡易位组(n=52)和罗氏易位组(n=20)两个亚组;分别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助孕结局。结果 (1)在染色体结构异常类型患者中,两亚组间2PN率、D3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和活检整倍体囊胚易位染色体携带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罗氏易位组可用囊胚形成率显著高于平衡易位组(P<0。05),罗氏易位组囊胚整倍体率亦显著高于平衡易位组(P<0。01);两亚组间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2)在染色体数目异常患者中,5例47,XXY患者均有整倍体囊胚移植,截至投稿时,1例移植后未获得临床妊娠,3例获得健康新生儿,1例仍在妊娠随访中;染色体核型为47,XYY,t(12;18)(p11。2;p11。3)患者的2个取卵周期共活检10枚囊胚,其中4枚为整倍体囊胚、1枚为携带易位整倍体囊胚,移植1枚非携带整倍体囊胚后活产1健康女婴。结论 罗氏易位和平衡易位患者利用PGT技术排除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因素后,妊娠结局得以极大改善。

    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妊娠结局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相关基因及组学研究进展

    周立飞郑琳璐李林青王文艺...
    11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是引起女性不孕症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卵泡闭锁和排卵,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患者出现卵巢可募集的卵泡数目减少和受精能力减弱,以及同时伴有卵母细胞质量的下降和自然流产风险增高的现象。卵巢颗粒细胞(GCs)的程序性死亡可能导致了 DOR卵巢中的大多数卵泡的最终闭锁,但是DOR女性生殖力低下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此解析DOR的发病机制对于DOR的治疗和预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对于DOR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显示基因突变、脂类小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变化均与DOR的发生有关。本文就近年来在DOR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早期诊断、干预和治疗DOR患者提供新思路。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基因组学非编码RNA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

    基于代谢组学的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研究进展

    余朝阳李慕军
    11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是以性激素紊乱和卵泡耗竭为病理特征的生殖内分泌疾病,临床表现为不孕和围绝经期综合征,其病因具有高度异质性,大部分病因至今尚未阐明。代谢组学通过先进的化学分析技术对细胞、组织以及体液的代谢物进行高通量表征。代谢物作为分子调控的下游产物可直接揭示上游基因和蛋白的功能,同时反映生物表型的变化。POI与内分泌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因此,研究POI的代谢谱特征以及代谢通路对于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本文从代谢组学概述、POI的代谢特征、代谢标志物及代谢通路等方面总结代谢组学在POI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旨在从代谢角度探索POI的诊断标志物和发病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见解。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微生物感染在慢性子宫内膜炎致生殖障碍中的机制进展

    王静怡袁莹邹志玲陈雪梅...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子宫内膜炎(CE)主要是由宫腔致病微生物感染引发的子宫内膜慢性炎性疾病,与女性生殖障碍密切相关,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了。近年研究认为,CE影响女性生殖预后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宫腔微生物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微生物群与内膜微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且与宫腔内菌群失调、代谢活动改变、内膜免疫炎症失调及基因异常表达等有关。本文围绕微生物群在CE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有助于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并改善生殖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慢性子宫内膜炎病原微生物生殖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