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殖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殖医学杂志
北京协和医院 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
生殖医学杂志

北京协和医院 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

郎景和

月刊

1004-3845

SZYX@chinajournal.net.cn,SZYXZZ@periodicals.net.cn

010-69155669 69155670

100730

北京市帅府园1号

生殖医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适应我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受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委托,由北京协和医院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 并经国家科委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性刊物。读者对象主要是以从事生殖医学领域科技人员及医务工作者。本刊宗旨,主要为男、女性生殖医学临床、生殖生理、生育调节及生殖 疾病的防治开辟学术论坛,介绍研究成果,推广新技术,促进国内外学术交 流和生殖医学领域的学科发展。本刊设有论著、评论、综述、临床经验、技术 交流、研究简讯、讲座、会议消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治流程及物理康复技术临床应用——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物理康复技术概要

    侯晓李霞孙群魏志聪...
    27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是主要由于盆底支持缺陷、损伤、退化等导致盆腔器官发生移位或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FPFD往往与肌肉、结缔组织、筋膜、神经和血管等一种或多种功能异常有关,发病机制复杂,且尚不完全明确,需要系统而全面的临床评估,再结合临床诊断,制定综合性干预措施。本文从FPFD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及物理康复技术概要,临床诊断与评估,康复流程、原则及智能临床诊疗,临床应用及实践四个方面展开,系统解读FPFD。本章节重点阐述FPFD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机制,并简要概述FPFD物理康复技术,旨在为FPFD的临床诊治提供流行病学及治疗依据。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物理康复技术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IVF-ET妊娠结局及复发因素分析

    陶陶邓成艳王含必甄璟然...
    283-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早期子宫内膜癌(AH/E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影响助孕妊娠结局和疾病复发的主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2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AH/EEC生育保留治疗后进行IVF-ET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纳入患者的临床特征、IVF-ET相关指标、妊娠结局和复发情况,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临床妊娠率、活产率以及疾病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78例患者中51例(65。38%)为AH患者,27例(34。62%)为EEC患者;开始IVF-ET周期的平均年龄为(34。17± 3。70)岁。共有74例患者至少接受了 1次移植,每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分别为36。31%(65/179)和18。99%(34/179),累积妊娠率为72。97%(54/74)。多因素分析提示子宫内膜病变初次发病年龄是活产率的独立影响因素[OR=0。879 4,95%CI(0。785,0。983),P=0。02]。纳入患者IVF-ET期间子宫内膜病变的总复发率为6。41%(5/78),多因素分析提示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类型和IVF-ET前复发史是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AH/E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的辅助生殖结局相对满意,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进行病变评估时应尽量保护内膜,减少损伤;在肿瘤治疗结束后,应尽快进行助孕治疗,以最大程度降低复发率。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自然周期卵泡早排的预测及提前取卵价值评估

    徐嗣亮夏心如蒋春艳钱易...
    291-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患者采用自然周期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中影响卵母细胞提前排逸的因素,比较患者扳机后提前及正常取卵的治疗结局,评价提前取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期间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采用自然周期IVF/ICSI-ET助孕的815名DOR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取卵日卵母细胞是否提前排逸分为取卵日卵母细胞未早排组(A组,n=712)和取卵日卵母细胞早排组(B组,n=103)。再依据扳机后取卵时间分别将A、B两组细分:扳机后36 h取卵(A1组和B1组,扳机日血LH<20 U/L)和扳机后24 h取卵(A2组和B2组,扳机日血LH≥20 U/L),分析比较4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及妊娠结局。结果 各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抗苗勒管激素水平及月经情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促排卵情况比较:取卵时间相同时,未早排患者与早排组相比(即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相比),取卵周期起始第3天最大卵泡直径、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及扳机药物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1组患者扳机日E2、LH及孕酮(P)水平均显著低于B1组(P均<0。05)。卵母细胞未早排两组间实验室及临床结局比较:正常取卵A1组的受精率及卵裂率均较提前取卵的A2组显著提高,而A2组无可移植胚胎率显著高于A1组(P均<0。05);两组间的未获卵率、胚胎形成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率、鲜胚移植率、全胚冷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鲜胚移植周期中,两组间的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1组的累积HCG阳性率、累积临床妊娠率、累积活产率均显著高于A2组(P均<0。05)。结论 在自然周期卵泡发育过程中,若LH峰提前出现,相比正常时间收集卵母细胞,采取扳机后提前取卵虽然增加了获卵数,但并不能改善患者的助孕结局。在取卵周期的起始阶段,尚缺乏有效指标来预测本周期LH峰的提前出现及卵母细胞早排的风险。

    自然周期提前取卵辅助生殖卵巢功能减退妊娠结局

    桌面干式培养箱在体外受精胚胎培养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董晓慧师娟子刘小华赵正豪...
    299-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桌面干式培养箱与传统湿式培养箱在胚胎培养中的效果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我院生殖中心就诊行体外受精(IVF)治疗的共3 177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培养环境不同分为两组:以传统湿式箱培养的为C200(湿式)组(n=2 820),以桌面干式培养箱培养的为MIRI(干式)组(n=357),比较两组的患者一般情况、胚胎培养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 两组间女方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不孕年限、不孕类型、基础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窦卵泡数计数(AFC)、促性腺激素(Gn)总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双原核(2PN)率、D3优胚率、D3可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D3卵裂期胚胎新鲜移植的患者中,C200(湿式)组活产率显著低于MIRI(干式)组(36。06%vs。46。09%,P<0。05),两组间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早产率、双胎率及胎儿出生体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D5囊胚新鲜移植患者中,C200(湿式)组流产率显著低于MIRI(干式)组(13。20%vs。20。63%,P<0。05),两组间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早产率、双胎率及胎儿出生体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两种培养模式整体上可获得相似的胚胎培养结果,但桌面干式培养箱可能更适合于D1~D3胚胎的培养,而D4至囊胚阶段的培养更适合在传统湿式培养箱中进行。

    胚胎培养干式培养箱湿式培养箱新鲜移植周期妊娠结局

    子宫内膜容受性检测联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在反复种植失败患者中的效果研究

    袁振亚袁牧朱云霞宋雪梅...
    305-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联用子宫内膜容受性检测(ERT)与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技术在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徐州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FET的RIF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评估检测不同分为4组:接受ERT评估(基于转录组测序的ERT技术模型)后移植经PGT检测筛选的整倍体囊胚RIF患者(联用组,n=138)、均未接受ERT评估和PGT检测移植RIF患者(RIF组,n=324)、仅接受ERT评估后移植RIF患者(ERT组,n=147)和仅接受PGT检测筛选整倍体囊胚移植RIF患者(PGT组,n=121),比较4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及FET结局,并对RIF患者活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5。79%(273/285)接受ERT评估的RIF患者的内膜容受期会推迟1~2 d,根据ERT评估结果相应调整了移植时间。各组患者的FET结果显示,联用组的胚胎种植率、宫内妊娠率、活产率均显著高于PGT组、ERT组与RIF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实施PGT、接受ERT、接受优质囊胚移植、女方年龄4个变量是获得活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联用ERT与PGT是治疗RIF的一次成功尝试,可在单独应用ERT、PGT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RIF患者的FET结局。

    反复种植失败子宫内膜容受性检测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活产率

    黄体酮软胶囊不同给药方案用于激素替代冻融胚胎移植黄体支持的临床结局比较

    李玉梅何芳芳刘冬娥
    31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黄体酮软胶囊不同给药方案进行激素替代冻融胚胎移植中黄体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生殖中心行激素替代冻融胚胎移植的3 845例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的所有患者黄体支持均采用阴道用黄体酮软胶囊联合口服地屈孕酮治疗,根据阴道用黄体酮软胶囊不同用法将其划分为两组:A组每次使用200 mg,每日3次,共1 858个周期;B组每次使用300 mg,每日2次,共1 987个周期,评估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BMI)、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转化日雌激素(E2)水平、转化日孕激素(P)水平、移植优胚占比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o A、B两组患者的活产率分别是34。71%(645/1 858)和36。39%(723/1 987),而移植囊胚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2。3%(182/348)和55。37%(397/717),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率、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等两组间比较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冻融胚胎移植激素替代周期中,采用两种不同剂量不同频次的阴道用黄体酮软胶囊治疗作为黄体支持,能够达到相似的临床疗效。

    黄体酮软胶囊冻融胚胎移植激素替代黄体支持

    简化PCOS患者胰岛素释放和糖耐量实验的效果评价

    周红娣王哲蔚
    316-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从检测时间点上简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胰岛素释放和糖耐量实验对评价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异常的效果。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320例已完成胰岛素释放和糖耐量试验(临床"金标准")的PCOS患者,并假设研究对象只接受了简化方法一"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检测"或简化方法二"空腹+糖负荷后2 h血糖和胰岛素检测",评价两种简化方法的敏感度与临床"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 患者总异常(即胰岛素抵抗或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为80。0%(256/320),其中,超重/肥胖的患者和体重正常患者的总异常发生率分别为97。5%(115/118)和69。8%(141/202)。对于总异常的检测,超重/肥胖患者中简化方法一和简化方法二的敏感度分别为93。0%和96。5%(后者一致性检验Kappa=0。585);体重正常患者中,两种简化方法的敏感度分别为58。2%和74。5%。对于"糖代谢异常"的检测,超重/肥胖患者中,两种简化方法的敏感度分别为16。7%和100%(后者一致性检验Kappa=1。000)。结论 对所有的PCOS患者均应进行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异常的检测;对于超重/肥胖PCOS患者,空腹+糖负荷后2 h血糖和胰岛素检测可以代替胰岛素释放和糖耐量实验;对于体重正常的PCOS患者,二种简化方法均有漏诊风险。

    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胰岛素释放实验糖耐量实验

    25岁以下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消退状况研究

    徐海波季进峰姚涓
    32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25岁以下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CIN2)患者在随访24个月后的病变消退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妇科门诊筛查确认的540例CIN2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至少每6个月进行1次阴道镜检查,并配合活检,持续24个月。根据24个月内患者CIN2病变消退情况将纳入患者分为消退组(273例)和未消退组(267例),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探讨影响CIN2病变消退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配对卡方检验评估各因素/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 24个月随访结束时,50。56%(273/540)的CIN2患者发生了病变消退。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阴道镜印象≥CIN2、人乳头瘤病毒(HPV)16感染、细胞学检查提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吸烟是25岁以下CIN2患者病变未消退的危险因素(P<0。05);诊断年份较早是患者病变未消退的保护因素(P<0。05)。HPV16联合阴道镜检查、细胞学检查结果对CIN2患者病变未消退的预测价值较高,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2,95%CI为(0。677,0。962)。结论 25岁以下CIN2患者中,超过一半的患者可能在24个月内自动消退,无需进行创伤性治疗。HPV16联合阴道镜检查、细胞学检查结果对CIN2病变未消退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值得临床医生密切关注。

    宫颈上皮内瘤变消退影响因素

    比较卵泡期长效长方案和拮抗剂方案在不孕伴肥胖人群中的应用效果

    潘丹杨杰王婷范丽娟...
    330-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卵泡期长效长方案和拮抗剂方案在不孕伴肥胖人群中的新鲜周期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行IVF/ICSI助孕且体质量指数(BMI)≥30 kg/m2的患者资料,根据促排卵方案的不同分为卵泡期长效长方案组(n=170)及拮抗剂方案组(n=374),比较两组间的基本资料、促排卵情况以及新鲜周期移植后的临床妊娠结局,并对影响妊娠结局的主要因素[年龄、BMI、是否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促排卵方案等]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卵泡期长效长方案组比较,拮抗剂方案组的患者年龄大、原发不孕占比少、不孕年限时间短、基础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高、第1周期促排卵占比少、合并PCOS及胰岛素抵抗占比少、Gn使用天数短、获卵数少、可用胚胎数少以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MI、窦卵泡数(AFC)、Ⅱ型糖尿病比、总Gn剂量、HCG日雌二醇(E2)和孕酮(P)水平及内膜厚度、优质胚胎数、无可移植胚胎率、新鲜周期的移植胚胎个数及移植囊胚占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的新鲜周期移植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校正了年龄、BMI、合并PCOS等相关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活产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不同促排卵方案不影响患者新鲜周期活产率、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结论 不孕症伴肥胖患者采用卵泡期长效长方案和拮抗剂方案可获得相似的新鲜周期移植临床妊娠结局;拮抗剂方案可减少患者Gn使用时间,是不孕症伴肥胖患者可优先选择的方案。但考虑肥胖患者妊娠后围产期不良事件风险增高,临床工作中对于行IVF/ICSI治疗的患者仍应重视控制BMI。

    卵泡期长效长方案拮抗剂方案体质量指数IVF/ICSI妊娠结局

    2 818例未产女性孕前体成分特点的现况分析

    贺宇恒谭容容刘莉莉陶新城...
    337-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未产女性孕前体成分的分布特征,为孕前女性优生保健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2 818例孕前未产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电阻抗的方法进行体成分检测。结果 2 818例孕前未产女性平均年龄(28。55±3。27)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2。46±3。59)kg/m2。高达70。09%(1 975例)的孕前女性体脂百分比高于正常值,体脂百分比正常者仅占28。57%(805例)。根据体成分特征进行分型,高体脂正常肌肉型占比最高为39。78%(1 121/2 818),其次为高体脂低肌肉型24。80%(700/2 818),而正常体脂正常肌肉型仅占14。02%(395/2 818)。按年龄分组分析,肥胖相关指标(BMI、内脏脂肪面积、腰围、臂围)在不同年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25~<30岁组年龄段最低,之后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低肌肉型(骨骼肌占比<90%)的孕前女性占比在各年龄段中均超过50%。BMI≥24 kg/m2(39。57%,55/139)和腰围≥80 cm(51。80%,72/139)的孕前女性在≥35岁年龄段比例最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BMI与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腰围、臂围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0,P<0。001)。结论 孕前未产女性主要表现为高体脂百分比体型,尤其年龄≥35岁的女性,以腹型肥胖为主。积极开展孕前女性体成分分析有助于更精准地识别潜在肥胖人群、降低超重/肥胖对育龄期女性健康以及母婴健康的远期影响,便于为孕前优生保健提供指导。

    孕前未产女性体成分体质量指数体脂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