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建筑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建筑技术
铁道建筑技术

余春红

月刊

1009-4539

editor@rctech.com.cn

010-51011592

102600

北京大兴县康庄路9号

铁道建筑技术/Journal Rail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铁道建筑技术为全国性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实用技术杂志,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铁道部优秀科技期刊。2000年杂志改版为大16开本,扩大了容量,开辟了"本刊特稿"栏目,申办了广告经营业务。本刊刊登范围较广,论文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夏热冬暖地区住宅建筑外围护结构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

    张清亮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夏热冬暖地区住宅建筑,以广州地区为例,从屋面、外墙、外窗等外围护结构模拟分析影响该地区建筑能耗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对于夏热冬暖地区而言,影响建筑能耗的主要外围护结构因素为外窗的遮阳系数,同时外窗传热系数也对建筑能耗有一定影响;另外,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并综合考虑当地各类因素,提出该地区住宅建筑外围护结构最优构造做法,以期为该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一定的量化参考资料,以促进实现建筑节能优化目标.

    夏热冬暖建筑能耗影响因素节能模拟计算

    缓粘结预应力在小曲线半径连续梁桥中的应用

    王广为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小曲线半径普通钢筋混凝土桥,为减少钢筋用量且方便施工,以一既有小曲线半径等截面普通钢筋混凝土桥为研究对象,采用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对其进行改造设计.参考相关桥梁设计规范,按A类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要求对所需预应力筋面积进行初步估算,并在箱梁腹板内按照弯矩图形状进行缓粘结预应力筋布筋设计.在此基础上,调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中的PSC设计验算模块,对改造设计后的缓粘结预应力连续箱梁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结果表明,改造后的桥梁状态良好,满足规范各项要求,改造后普通钢筋用量减少近30 t.

    缓粘结预应力小曲线半径桥等截面梁连续梁桥

    在建高层梁柱节点分批置换混凝土加固技术研究

    曹青
    51-5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多高层混凝土结构因特殊原因导致梁柱节点等部分混凝土强度不满足设计要求情况,提出梁柱节点分批置换混凝土并用菱形型钢支撑进行置换加固方法,可实现只置换下部结构不合格部位混凝土而上部合格结构不需处理,且下部加固施工时上部结构可正常施工从而不影响工期.依托某在建高层加固处理实例,介绍加固技术施工工艺,包括临时支撑、混凝土置换等,并提出置换混凝土加固方案及施工建议,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采用有限元软件对梁柱节点全截面一次置换和两次置换方案分别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采取两次分批置换方案,结构竖向最大位移和梁最大拉应力均大幅减小,加固方法安全可靠.

    梁柱节点置换混凝土结构加固分批置换有限元模拟

    基于IPSO-Bi-LSTM的油页岩粉煤灰改良土路基抗变形预测研究

    陈汉
    55-5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页岩粉煤灰改良土(OFMS)路基填料具有良好的抗冻性.为探究季冻区服役中其强度及抗变形变化规律,以长春地铁6 号线地铁车站市政道路采用OFMS填料回填工程为依托,结合OFMS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结果,综合不同条件因素耦合作用,建立基于IPSO-Bi-LSTM的动态回弹模量预测模型,并与PSO-Bi-LSTM、PSO-SVR结果进行预测对比.研究表明:OFMS 动态回弹模量满足土质路基规范要求,三种模型测试集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 5.477%、6.097%与10.209%,在OFMS动态回弹模量预测中均有较好表现,其中IPSO-Bi-LSTM测试集MAE为 5.057,RMSE为6.008,R2 为0.984,表现相对优异.研究中含水率、压实度、围压与应力条件等因素作为影响参数较为合理,能够有效反映复杂环境影响下的变化情况.综上,IPSO-Bi-LSTM对于多因素耦合的OFMS动态回弹模量预测具有较高精度,可为OFMS路基寿命预测和评估提供可靠依据,并拓展其工程应用.

    道路工程油页岩粉煤灰改良土动态回弹模量抗变形预测双向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站城融合背景下铁路客运枢纽流线组织研究

    徐艳琴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路客运枢纽在城市发展与区域连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站城融合背景,通过对北京站(一代站)、上海站(二代站)、武汉站(三代站)、杭州西(四代站)和广州白云站(四代站)等铁路客运枢纽案例研究,分别从区内流线、换乘流线、城市流线、跨区流线四个方面对铁路客运枢纽的流线组织进行分析,进而总结铁路客运枢纽流线组织发展趋势和特点,包括区内流线合并、城市流线更为突出、换乘流线更为多元、跨区流线逐渐明确,为未来铁路客运枢纽流线组织的发展与设计提供参考.

    站城融合铁路客运枢纽流线组织

    铁路客运枢纽站前广场城市形态研究

    颜晓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站城融合时代背景下,站前广场作为沟通枢纽和城市的中介空间,已从单一的交通集散广场发展成为具备交通疏散和城市场所双重功能的开放型广场,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站型与站前广场的关系、站前广场尺度、界面形态、城市轴线与城市天际线、站前广场行为观察六个方面,通过量化研究和现场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描绘我国铁路客运枢纽站前广场整体特征,并重点分析站城融合时代背景下,站前广场的新趋势及设计方向.

    铁路客运枢纽站前广场城市形态

    第四代铁路客运枢纽空间特征解析

    殷炜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铁路建设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杭州西站与广州白云站作为第四代铁路客站,已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铁路客站建设技术的又一次飞跃.通过分析三四代铁路客运枢纽典型代表武汉站、杭州西站、广州白云站空间组织方式,研究站城融合时代背景下第四代铁路客运枢纽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铁路客运枢纽的第一圈层范围,并揭示其空间设计特点,包括比较站房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城市肌理变化、功能与流线组织方式的演进.

    站城融合第四代铁路客运枢纽空间组织特征城市肌理功能流线

    无柱车站大腋角结构受力机理研究

    任志国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柱地铁车站结构设计中,小腋角作为构造措施对结构受力影响较小,故结构计算时不考虑腋角作用.针对加腋式平截面大跨无柱车站,采用Midas Gen数值分析软件对无腋角、一折腋角、两折腋角和结构中心线分别建模研究不同工况下顶板和侧墙受力规律,并考虑大腋角作用构建三维模型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大腋角在无柱车站顶板受力中起重要作用,考虑大腋角作用后,顶板受力具有一定的起拱效应,可有效减小顶板跨中弯矩和竖向位移;考虑大腋角作用侧墙与顶板交界部位弯矩进行了内力重分布;不同腋角型式和尺寸对结构受力影响显著.

    无柱车站大腋角受力机理数值分析

    化学腐蚀影响下水泥土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李飞鹏
    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水泥土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分析水泥土在多变碱盐环境下的力学与物理性能演变规律,探讨其劣化机制.结果表明:随溶液浓度升高,水泥土在碱性溶液中浸泡7d后,其液限、塑限及塑性指数均呈上升趋势;相反,在盐性溶液中,随溶液浓度增加,浸泡7d后的水泥土液限、塑限及塑性指数却呈下降趋势.在碱盐溶液浓度相同情况下,水泥土抗压强度会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提高;但当浸泡时间保持不变时,增大溶液浓度反而会导致水泥土抗压强度逐步下降.水泥土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21d后其强度开始下降,为确保水泥土在受到氢氧化钠溶液侵蚀时仍能满足工程强度要求,通常需要采取相应措施.

    化学侵蚀水泥土液限塑限塑性指数抗压强度室内试验

    上海铁路枢纽浦西地区西南向客运能力缺口解决方案研究

    寇军朝
    80-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铁路枢纽浦西地区西南向客流需求旺盛,沪杭廊道既有沪杭高铁及沪昆铁路,即使与在建沪苏湖铁路协作,亦无法满足通道旺盛的客运需求.研究利用既有沪昆、金山铁路、在建沪苏湖-湖杭、沪乍杭铁路组合分流方案,或新建沪杭城际沪嘉段方案,解决既有通道能力饱和问题,从各线能力适应性、工程投资、旅客便利性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统筹分析并推荐尽快建设沪杭城际松江南至嘉兴南段方案,以解决上海铁路枢纽浦西地区西南向客运能力缺口问题.

    上海铁路枢纽浦西地区西南向客运能力缺口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