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建筑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建筑技术
铁道建筑技术

余春红

月刊

1009-4539

editor@rctech.com.cn

010-51011592

102600

北京大兴县康庄路9号

铁道建筑技术/Journal Rail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铁道建筑技术为全国性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实用技术杂志,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铁道部优秀科技期刊。2000年杂志改版为大16开本,扩大了容量,开辟了"本刊特稿"栏目,申办了广告经营业务。本刊刊登范围较广,论文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地应力软岩跃龙门隧道大变形机理及主动控制技术

    王海亮
    12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大、支护困难的问题,以跃龙门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勘测研究分析了隧道的变形破坏特征、大变形成因机理,得出高地应力、软弱岩层、工程扰动及地下水等因素导致隧道围岩发生大变形破坏;基于主动控制技术的理念,提出"优化轮廓、长短结合、围岩加固、双层支护、分步预留、快速封闭"控制措施.现场实践表明,采用主动控制技术后,隧道最大拱顶沉降和拱腰收敛值分别为211 mm和 172 mm,最大拱顶沉降和拱腰收敛速率分别为6.9 mm/d和5.7 mm/d,验证了支护方案的适用性.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跃龙门隧道大变形主动控制技术

    粉质黏土地层泥水盾构开挖面稳定控制技术研究

    葛执礼
    129-131,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粉质黏土地层泥水盾构施工过程中,确定合理的开挖面稳定控制措施对于安全掘进至关重要.以豫机城际铁路盾构隧道为背景,针对粉质黏土地层中开挖面稳定的主要难题,从切口压力、泥浆指标、掘进管理三个角度,提出了开挖面稳定综合管理措施.在切口压力方面,提出了切口压力的上、下限值,以及切口压力的控制措施;在泥浆指标方面,给出了泥浆参数的控制标准和施工控制措施,保证开挖面成膜质量;在掘进管理方面,通过控制掘进速度减小切口压力波动幅度,并结合泥饼防治措施减少掘进对开挖面的扰动.该研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泥水盾构粉质黏土开挖面稳定

    饱和粉细砂层隧道涌水流砂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王关印
    132-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饱和粉细砂由于施工扰动而呈流塑状,隧道穿越时易发生涌水流砂,施工安全风险极高.结合昆河铁路宝峰隧道工程,针对其下穿高速公路段位于富水饱和粉细砂地层,是典型的"烂洞子",多次涌水流砂、溜坍,为确保公路正常运行和隧道施工安全,研发了智能深孔定向注浆及监测系统(获专利),采取"内层插入ϕ108 大管棚注浆的拱部双排+隧底竖向网格+掌子面梅花+拱脚水平+锁脚斜向"布置的高压旋喷桩防治技术,同时旋喷后辅助磷酸水玻璃注浆堵砂堵水,形成隔水承载拱体系,确保了掌子面的稳定,成功解决了涌水流砂和溜坍等难题,实践表明:(1)"高压旋喷桩+大管棚+磷酸水玻璃注浆"综合防治技术方案在粉细砂层段应用,是成功的;(2)采用智能深孔定向注浆及监测系统,使超前加固达到了预期效果;(3)该综合防治技术的关键在于定向旋喷、旋撤速度及注浆压力的控制.

    隧道工程涌水流砂饱和粉细砂防治技术高压旋喷桩

    千枚岩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控制及二次衬砌施作时机研究

    王洪坤
    136-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千枚岩隧道具有明显的变形量大、变形时间长、支护难度大等特点,一直是交通建设中的重要难题之一.以米亚罗3 号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勘测分析得出千枚岩隧道变形与破坏机理,并确定了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长短注浆锚杆联合支护方法,及在隧道开挖后第42d为时间点作为隧道二次衬砌施作的选择.现场实践表明,采用确定的围岩大变形控制方案后,隧道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分别稳定在159.6 mm和127.4 mm,且二次衬砌产生的围岩应力非常小且分布均匀,说明采用初期支护大变形控制技术后,隧道初期支护具有较强的支护能力,能有效降低隧道的二次衬砌压力,对二次衬砌的长期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成果可为千枚岩隧道大变形控制及施工提供技术指导.

    千枚岩隧道施作时机长短注浆锚杆二次衬砌大变形控制

    富水砾质黏土区大断面隧道超前管幕施工技术

    付高远
    140-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深圳坂雪岗科技城片区大断面隧道的地质条件和隧道结构形式,首先分析了超前管幕支护技术的优点,提出了其主要工艺流程、施工关键参数、施工测量方法及纠偏方法,并总结了管幕法施工的关键技术.其次,提出了台阶法开挖隧道的主要工艺流程,并通过施工过程中隧道变形监测结果的分析,验证了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该工程的实践证明,采用超前管幕支护和台阶法进行隧道开挖,其施工周期较采用常规施工方法缩短了 3 个月,确保了该大断面隧道的安全施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大断面隧道砾质黏性土超前管幕台阶法施工

    特长隧道通风参数优化及粉尘运移规律研究

    程凯
    14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施工过程中隧道内粉尘扩散对人员安全以及工期有较大影响,特别是长大隧道掘进中选择合理的通风系统布置参数是隧道高效、经济施工的基础.以宝坪高速公路天台山隧道为研究背景,运用流体力学数值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计算不同通风速度、风管直径、出风管口距掌子面的距离以及风管的悬挂位置条件下粉尘在隧道内的运移规律,并进行了现场实践.研究结果表明:送风风速过大过小都不利于粉尘排出隧道,送风风速最优为 30 m/s;风管直径对隧道内粉尘运移有重要影响,风管直径越大,初始射流越大,风流量越大,越有利于通风除尘;风管出口距掌子面距离越远,消耗能量越多,越不容易将粉尘携带出洞外;风管应设置在隧道拱肩处,粉尘不易聚集在掌子面处,有利于粉尘排除和隧道安全施工.

    公路隧道管道布置数值计算施工粉尘运移规律

    煤层隧道瓦斯迁移规律及施工技术研究

    孙瑞峰
    149-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识瓦斯的迁移规律对于隧道瓦斯灾害防治至关重要.以梭萝坪隧道为例,综合现场实测和数值分析的方法,建立气-固耦合的瓦斯释放迁移二维有限元模型,求解隧道揭煤时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的时空演化规律,并针对高瓦斯隧道施工提出防治措施.结果表明,掌子面前方不同距离的瓦斯压力均呈单调非线性减小,且瓦斯压力的降低速度逐渐减小;瓦斯含量消散曲线随时间、空间的分布规律与瓦斯压力消散曲线基本一致,瓦斯从远距离煤层不断向掌子面附近运移;在掌子面附近,顶、底板和中部位置的瓦斯压力值相近且较小,在 5m位置处,瓦斯压力与初始瓦斯压力不断接近,其他位置处,顶板的瓦斯压力最大,底板次之,中心位置最小;瓦斯含量迁移曲线随空间的分布规律与瓦斯压力迁移曲线基本一致,在掌子面顶板和底板位置释放浓度明显大于中心位置;所提出的施工流程及防突施工措施,实现了隧道掌子面瓦斯压力、瓦斯含量的控制达标和隧道的安全高效生产.

    煤层瓦斯隧道工程迁移规律瓦斯压力揭煤

    复杂地质条件下超深地下连续墙成槽技术研究

    徐福田
    154-15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深地下连续墙的成槽在穿越不良工程地质时,存在成槽质量差、成槽效率低、成槽成本高等特点,对后期的基坑开挖及稳定性、主体结构质量均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北京轨道交通28 号线东大桥站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连续墙的施工,确定了高效成槽设备,提出了精确控制槽壁垂直度的技术措施,总结了成槽设备组合作业的管理措施,解决了施工中存在的复杂地质条件下不能快速成槽、槽壁垂直度精确度低、施工安全风险高等系列难题.

    地下连续墙复杂地质槽壁稳定垂直度

    大前石岭隧道进口岩堆基本特征及防治措施

    罗炬华
    157-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松散岩堆体裂隙发育、稳定性差的特点,隧道下穿岩堆体易发生坍塌事故.为此,本文依托大前石岭隧道进口下穿岩堆体工程背景,从岩堆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岩堆稳定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岩堆基本特征.基于先整体后局部的整治原则,提出了"岩堆加固+隧道加固"联合处理方案.通过现场监测隧道围岩变形及变形速率、隧道结构受力状态,评估了岩堆处理方案的合理性.研究表明,隧道进口段为松散的崩坡积层,考虑到隧道开挖对岩堆体的扰动,隧道施工安全难以保证;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受力变形、钢拱架应力首先迅速增大,随后增速放缓,最终趋于稳定,说明所提出了"岩堆加固+隧道加固"联合处理方案合理科学.

    隧道进口大前石岭隧道岩堆基本特征防治措施

    岩溶区小净距下穿隧道的泄水洞施工技术研究

    熊永学
    16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南地区岩溶发育,地表水与地下水往往由溶隙连通,为有效解决柿子园隧道在雨季时大量涌水,影响后续铁路行车的运营安全,结合现场隧道正洞衬砌已施作完成,采取增设泄水洞将隧道周边围岩的岩溶富水、地表补给水集中引至泄水洞排出至洞外,而新增泄水洞需下穿隧道正洞.本文阐述了岩溶区新增泄水洞小净距下穿隧道正洞段的施工技术,包括泄水洞下穿段的断面优化、超前地质预报、大管棚超前支护、微小台阶非爆开挖、围岩注浆加固、加强支护与监控量测等,其中加强支护中采用了2 项专利技术(自进式中空锚杆注浆头、锁脚锚管角度控制装置);通过采取这些技术措施,控制了正洞隧道衬砌结构的下沉,确保了施工安全,实现了新增泄水洞及既有隧道正洞衬砌的使用功能,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岩溶小净距下穿隧道泄水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