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家祥

双月刊

1671-1106

tjsdxb@126.com

022-23541014 23766725

300074

天津市河西区卫津路241号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一贯注重选用反映学科研究前沿、研究热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文章。所发文章从没出现过政治性错误和常识性差错,并以其较高的政治质量和学术质量受到国内重要文摘刊物的重视,转摘率一直较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跨文化复合型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以武传文 文理融通"教学理念的实践与探索

    郭闰张伟亚刘绣华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群体多元文化背景和个体多语学习差异影响下,国际中文教育颇受学界关注.在梳理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历史演变和总结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以武传文文理融通"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对个案研究成功经验的分析,探索区域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完善"国际中文教育微专业"项 目建设、实施书院制管理模式、建设多学科交叉平台等,构建跨文化复合型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利用多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促进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国际中文教育"以武传文文理融通"跨文化复合型国际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国际中文数智化教材信息技术内涵及实现路径分析

    施歌周梦圆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国际中文数智化教材建设受到更多关注.我们可以从教育属性、技术属性和出版属性三方面界定国际中文数智化教材的信息技术内涵,从内容对象、理论基础、技术支撑三方面分析其内涵的构成要素.它的核心特征主要体现为本体性、教育性、技术性,可尝试在出版实践中通过多种路径予以实现.

    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教材信息技术内涵教育出版

    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内涵、框架及推进策略

    赵屹青袁礼
    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是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也是提升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基于标准化理论、一般系统理论和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理论,阐释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框架的内涵概念与外延,构建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框架模型,并对该体系中的对象和对象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同时,对未来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化建设在工作思维、标准化体系构建和实施保障等方面提出标准引领、认证通行,专业规范、政策关照,多边合作、广泛磋商,需求牵引、科研驱动,学术支持、工程应用的因应对策,为指导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学习、测试和评估提供抓手,同时也为提升国际中文教育质量、深化国际认知建言献策.

    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化体系构建文化传播

    国际标准视野下汉语口语等级标准研究

    孙晓明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完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的同时,加强与国外语言教学标准的对接问题.基于对国内外有影响的口语大纲的全面梳理和评析,可以发现已有汉语口语等级大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构建新标准的原则和方法.汉语口语等级标准的确立应该遵循口语能力总体描述与分项描述相结合的原则以及语言应用能力与交际功能和交际任务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完整的专业评估与自评体系,这对于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口语等级标准标准研究国际标准

    媒介中的"故乡":华侨微信群内复合的地方感及其权力话语建构

    安然郭旼灵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华侨微信群中,华侨华人群体对故乡的媒介实践有复杂的符号表征和话语建构.研究发现,华侨微信群内有对现实地方的表征、虚拟社区本身的地方感以及政策话语建构的地方感三种类型兼存的"复合的地方感".在此基础上,从权力话语理论出发对群内统战话语如何影响华侨华人主体化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微信群转发分享的集体指向下,华侨华人在统战政策话语的"对象化"以及自身能动的、自发的话语实践的辩证循环中不断构建其爱国爱乡的主体性.

    地方感华侨华人媒介地理学权力话语社会建构

    古代朝鲜半岛诗人追和中国诗歌现象及其价值与意义

    马琳赵季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朝鲜半岛汉诗中追和中国前代诗歌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地域性衍生文本,是东亚汉文化圈重要的文学现象.这些诗歌的概念范畴、命题方式、诗歌体制、追和形式等基本问题及文学现象背后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文学文化意义和文献价值,值得重视.和诗与原作之间的互文性不仅体现在文字修辞上,也体现在思想结构、文本文献上.二者对读,有助于解决诸多文本层面的问题,不同的追和对象也体现出朝鲜半岛对中国文学风尚的取舍与文化的选择.

    朝鲜半岛汉诗追和诗文学传播文献价值

    创新性共生:数字产业集群营商环境治理的方向与进路

    宋林霖陈志超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营商环境作为描述中国政府治理实践的创新概括,为解构营商环境提供了新维度,并在缩小原宽泛概念的基础上使相关议题的讨论更加精准.数字产业集群在空间形式、投资结构等方面区别于传统集群,营造适配其发展需求的营商环境,是数字经济政府背景下治理的时代性调适.聚焦坚持递进生成和创新生成并举的先导性集群定位,数字产业集群营商环境治理强调以高品质创新共生生态、高效能创新共生网络、高层次创新共生单元、高能级创新共生能力为目标愿景的创新性共生,依托集群基础服务体系、技术研发创新网络体系、集群动力支撑体系、数字产业监管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数字产业集群营商环境治理产业营商环境政府经济职能转变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形成的实践历程与理论逻辑

    王国忠孙海韵李琳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与苏东国家的"休克疗法"的失败让西方经济学理论界感到困惑和不解,认为中国作为社会主义体制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具备普适性价值,甚至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因此,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形成的实践历程与论证其内含的理论逻辑成为经济学理论界无法回避的重大的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形成的历史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论述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的逻辑,为把中国市场经济经验提升为中国经济理论抛砖引玉.

    市场经济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hatGPT辅助科研的推进路径及实践风险——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情况研究为例

    裴景瑞丁石庆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大模型技术业已取得显著进展,也为AI辅助学者进行科研提供了可能.深入了解ChatGPT的工作原理,有助于学者更高效地利用其强大的知识管理、发现和生成等功能辅助科研.ChatGPT在整理文献资料、筛选写作主题、搭建文章提纲、分析实验数据及语法标点校对等方面,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套快捷便利的实践操作路径.在利用ChatGPT进行相关交互时,相关应用者必须谨慎考虑学术道德、数据安全、著作权合规以及人文风险等方面可能潜在的问题.

    ChatGPT辅助科研推进路径实践风险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

    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主智主义倾向:特征、反思与校正

    张广君黄洁曾瑶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时代教育主智主义的发展倾向,具体表现在教育目标上过度注重人的智能素养,教育手段上以智能语言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以及智能学习支持系统等技术完成以知识促认知的教育任务,教育主体上推崇人机主体的理性思维与决策能力.这种主智化的教育窄化了教育的育人目标,扭曲了人的精神性;突出技术对学生认知的直接作用,强化了教育的外铄意味;一味强调教育主体的科学化,掩盖了教育的艺术属性;以危机为名,以排他性竞争为实,忽视了教育包容和共存的底色.欲对其进行合理校正,需要回归教育文化传统,以人与智能技术"和"的关系为教育行动的基调,教育目标从着重智能思维转向注重人的整体生成;教育主体从遵从教育的科学转向创造教育的艺术;教育技术从辅助知识塑造转向促进学习内发.

    智能时代主智主义智育生成论教育哲学中华教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