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路技术创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路技术创新
铁路技术创新

王五昌

双月刊

1672-061X

tljscx@163.com

010-5184958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2号

铁路技术创新/Journal Railway Technical Innovation
查看更多>>《铁路技术创新》综合报道和传播国内外铁路行业技术创新成果,重点展示和推广铁路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引领和推动铁路技术创新,努力为国内外铁路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企业搭建技术交流平台,架设铁路装备制造商通向铁路用户的信息高速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欧洲铁路CCS子系统互联互通测试认证研究及匈塞项目应用

    陈立华梁滨
    72-7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建设海外铁路项目,铁路建设项目如何合规交付,成为中国铁路建设企业"走出去"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阐述欧洲互联互通结构性领域和功能性领域各系统的要求,以及符合性认证的基本要求;从中国和海外铁路项目的建设模式、联调联试模式出发,分析中外铁路信号系统交付测试的差异;以匈塞铁路CCS子系统的测试和认证实践为例,论述CCS子系统交付测试的内容、方法,以及测试对互联互通认证的支持,从而提出国内外交付测试工作可以互相借鉴的内容,以及测试工作应对后续工作开展支持,可为相关海外铁路项目提供参考.

    匈塞铁路通信信号联调联试互联互通ETCSCCS认证

    高速铁路临时限速列控设置时机确定及相关安全措施

    张锋郭鹏飞毛保红刘亮...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高速铁路临时限速系统原理和既有相关规范及文件,深入分析高速铁路临时限速列控设置存在的安全风险.针对因设置时机不当造成的动车组列车在限速区段超速运行,及列车超速防护系统(ATP)输出紧急制动可能造成车轮磨损或钢轨擦伤的安全风险,通过仿真计算,得出当前主要型号动车组的制动距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临时限速列控设置的时机.同时,结合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实践,提出高速铁路临时限速情况下动车组司机操纵作业流程,以及临时限速"接令防漏收、过程防超速、继乘防漏交"等可推广、可操作的具体建议.

    高速铁路临时限速设置时机风险分析安全措施

    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动态检测计划生成系统设计

    王秀旗窦伟张志宇郭智清...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控系统动态检测在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及动态检测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试验计划的编制工作是动态检测的重要环节,必须保证其准确性和高效性.通过规划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动态检测计划生成系统的设计原则,进行架构设计,完成自动生成车站测试进路、自动生成测试序列进路简图、追溯测试进路的试验情况等功能,该系统优化了计划编制流程,有效提升了试验计划的编制质量,提供了更加高效、准确的技术手段,为列控系统动态检测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支持.

    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动态检测列控系统计划编制计划生成系统

    上海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C2+ATO列控系统自动折返功能联调联试

    周欣张浩淼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上海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项目,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对具备自动折返功能的C2+ATO列控系统开展现场试验验证.试验按"两站一区间"进行模拟行车,同时配有列车运行调度指挥系统(CTC)、计算机联锁(CBI)、列控中心(TCC)、临时限速服务器(TSRS)、ZPW轨道电路、应答器等真实信号设备.通过现场真实试验对列车站后自动折返和原地自动折返功能进行验证,并基于真实试验数据计算得出平均自动换端时间为4.4 s,自动折返间隔为2 min30 s.试验结果表明:C2+ATO列控系统自动折返功能成功实现了3 min站后自动折返、10 s内自动换端的技术要求.在全部测试过程中,系统运行稳定,标志着市域铁路在实现公交化高密度运营方面取得技术突破与创新.

    市域铁路C2+ATO列控系统联调联试自动折返

    铁路四电工程建设接口管控措施分析

    刘业洋李春红郭祥
    99-102,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路四电建设项目接口工程种类繁多、要求精细、协调不易,且对整个工程影响较为深远.为全过程控制好工程接口质量,实现建设中无缝衔接,依托新建郑济铁路山东段四电工程接口管理项目进行研究,深入剖析在接口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优化管控措施,全面、系统、科学有序地把握工程接口过程,强化提升铁路建设项目工程接口管理质量.

    铁路四电工程建设管理全过程控制接口管理优化管控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检测计划生成系统设计

    李连东郭磊刘晓亮张子亮...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检测计划编制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保障高速铁路运营安全,对高速综合检测列车运用现状及传统人工编制检测计划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提出构建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检测计划生成系统.该系统采用B/S架构,以及采用检测计划编制资料即时同步验证技术和检测交路自动生成技术等关键技术,并通过车辆管理子系统、动检车次管理子系统和检测计划编制子系统实现对检测计划的全面管理.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取得显著成效,编制效率提升60%,检测计划与检测需求的匹配度高达100%,有效避免人工编制的遗漏和错误,全面提升高速综合检测列车的信息化水平,降低了检测计划编制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为其他生产系统精准提供检测车的详尽检测计划信息.该系统有望在未来高铁运营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高铁行业安全高效发展.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检测计划编制安全运营数字化转型信息化

    京广高铁武广段标准线建设轨道状态评价及典型病害分析

    孙旭乔鹏刘攀李连东...
    11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铁路动态检测是铁路工程动态验收和保证标准线达标建设的重要环节,轨道质量状态是确保列车行车安全、逐级提速试验顺利开展以及线路通过验收评价的关键指标.针对京广高铁武广段安全标准示范线建设,动态检测采用分段多车同步的方式.基于动态轨道几何检测数据,对京广高铁武广段轨道质量峰值超限和单元均值进行分析与评价,检测数据结果均满足350 km/h高速铁路标准线达标建设的相关要求.针对现场道岔区存在超限问题,分析不同速度等级下轨道几何变化规律.经现场复核明确产生原因,并利用频域分析法对比维修作业前后轨道质量和轨道波长能量改善效果,为后续安全标准示范线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京广高铁标准线建设动态检测轨道状态效果分析

    铁路EPC项目造价管理风险及应对策略

    侯军
    11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路EPC项目由EPC总承包单位全权负责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和验收移交全过程,并对项目整体质量、安全、进度和造价承担全部责任,该模式具有统一组织管理、充分发挥设计先导作用、采购集中化、施工现场合理化等特点.以国家铁路项目为基础,分析EPC总承包模式在造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分别从铁路EPC项目概算组成及指标来源、项目前期工作内容与费用、造价管理工作内容及界限、限额设计及合同价款调整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应对策略,可为铁路EPC项目的造价管理提供经验和借鉴.

    铁路工程EPC风险分析造价管理

    铁路工程施工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关键技术

    李慧吕向茹赵心夷刘北胜...
    122-12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铁路建设管理逐步精细化趋势下,对施工企业开展穿透式、系统化信用评价的需求日益凸显,但面临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评价客观性不足、信息化手段缺失等挑战.研究探索铁路施工企业信用评价新路径,以铁路行业相关管理办法为基础,结合铁路施工企业在工程中的信用行为特征,构建全面、完整的铁路施工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将多层次灰色模型引入评价过程,解决指标信息不完整、指标评判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搭建信用评价系统,实现评价指标填报、专家审核、评价结果计算和展示等功能.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根据指标得分和评价模型自动计算企业信用得分,并评判企业信用水平.该系统可为铁路建设项目的招标与管理提供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持.

    铁路工程施工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系统

    铁路科技创新中心技术转移模式研究

    瓦然苏朋飞王巍艾爽...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承载我国技术创新要求的重要主体,但其技术转移能力一直是创新体系中相对较为薄弱的一环.通过介绍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技术转移相关政策,以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为案例,探讨研究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技术转移模式的重要性.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及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的技术转移模式特点,总结可借鉴的经验;针对铁路创新中心,提出了分阶段实施技术转移整合模式的策略,即建设期以需求为导向,成长期侧重于技术驱动,成熟期实现整合模式;并提出技术库、专家库、金融库作为铁路创新中心技术转移的核心资源,其建设应贯穿整个模式,以促进科研与市场的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生态系统.

    国家创新中心铁路创新中心技术转移模式创新主体创新模式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