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李伯刚

月刊

1001-6880

trcw@clas.ac.cn

028-85210304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二段16号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Journal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中心合办,是我国最早报道天然产物研究领域的学术性双月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连翘叶总黄酮对斑马鱼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研究

    吕允珂郑萱张菊崔施展...
    1279-1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连翘叶总黄酮(Forsythia suspensa leaf total flavonoid,FSLF)对 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acid,TNBS)诱导斑马鱼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作用.采用D101大孔树脂对FSLF分离纯化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PLC-MS)分析成分;将36条野生斑马鱼分为空白组、模型组、FSLF低、中、高剂量给药组(10、20、40 μg/mL)、地塞米松组(50 μg/mL),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用160 mmol/L TNBS肛门注射诱导斑马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使用苏木素-伊红、阿利新蓝染色法观察斑马鱼结肠组织病理和杯状细胞数量变化,通过试剂盒检测斑马鱼结肠组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和活性变化,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斑马鱼结肠组织中髓样分化因子88(myc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分子 6(TNF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6,TRAF6)、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mRNA 表达量.结果显示,FSLF 30%乙醇洗脱部位总黄酮含量最高,UPLC-MS共鉴定出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3-葡萄糖鼠李糖苷、金丝桃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橙皮苷、山柰酚、紫云英苷9种黄酮类化学成分.与模型组相比FSLF可改善斑马鱼结肠组织结构,提高杯状细胞数量(P<0.001),降低ROS含量(P<0.05)和MyD88/TRAF6/NF-κBp65、TNF-α、IL-1β mRNA表达量,升高SOD活性(P<0.01)和IL-10 mRNA表达量(P<0.05).本研究表明FSLF对斑马鱼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信号通路NF-κB,下调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上调IL-10 mRNA表达量有关.

    连翘叶总黄酮斑马鱼溃疡性结肠炎

    冬虫夏草多糖的结构表征及改善胞葬功能障碍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杨兴茂杨采霞周小仝廖郑悦...
    1288-1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探究冬虫夏草多糖(Cordyceps polysaccharides,CSP)对改善巨噬细胞胞葬功能的作用及机制.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CSP;利用高效液相凝胶色谱法、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甲基化法分析CSP的分子量分布、单糖组成及糖苷键连接类型.通过CCK-8 法、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 CSP对巨噬细胞细胞活力、胞葬相关基因及胞葬功能的影响;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CSP对PPAR-γ的表达量和核定位的影响;利用小干扰RNA转染技术验证PPAR-γ在CSP改善胞葬功能中的作用.结果显示,CSP的总糖含量为72.9%,分子量分布为21.9、2 100 kDa及大于50 000 kDa;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三种单糖组成,含6种主要糖苷键.与模型组相比,CSP处理提高了胞葬相关基因TAM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3/Axl/Me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TAM)和乳脂球表皮生长因子8(Milk fat globule-epidermal growth factor 8,Mfge8)的表达(P<0.05)以及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胞葬能力(P<0.05).免疫荧光结果表明CSP促进了 PPAR-γ的蛋白表达(P<0.001)与核转位.敲低PPAR-γ后,逆转了 CSP对巨噬细胞胞葬相关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本研究表明CSP可能通过激活PPAR-γ信号通路增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胞葬作用.

    冬虫夏草多糖巨噬细胞胞葬

    牛蒡子苷元抑制炎症反应和修复鼻上皮屏障减轻急性肺损伤

    朱紫陌崔白梅聂发龙肖纯...
    1298-1306,1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体内动物实验、体外细胞实验和分子对接探讨牛蒡子苷元(arctigenin,ARG)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滴鼻致小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模型及LPS诱导NP-69细胞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采用LPS滴鼻致小鼠鼻黏膜损伤,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鼻黏膜闭合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的蛋白表达,检测小鼠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的含量,测定小鼠肺组织湿/干质量比评估肺水肿程度,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采用LPS诱导NP-69细胞炎性损伤模型,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的含量考察其抗炎作用,RT-PCR法检测ZO-1、人β-防御素3(human beta-defensin 3,HBD3)、白介素22受体亚基a1(inter-leukin-22 receptor subunit alpha-1,IL-22Ra1)、Janus 激酶 1(Janus kinase 1,JAK1)、酪氨酸激酶 2(tyrosine kinase 2,Ty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 1(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mRNA 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 ZO-1、HBD3、IL-22Ral、JAK1、p-JAK1、Tyk2、STAT1、p-STAT1 的蛋白表达情况;分子对接技术预测 ARG与相关靶蛋白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ARG可显著减轻LPS诱导的小鼠ALI模型肺水肿和病理改变,降低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水平,上调小鼠鼻黏膜Occludin、ZO-1的蛋白表达.RT-PCR结果显示,ARG处理后,LPS诱导的体外上皮屏障破坏得到改善.在机制上,ARG上调了 ZO-1、HBD3、IL-22Ra1、JAK1和TYK2的mRNA表达,上调ZO-1、HBD3、IL-22Ra1、JAK1、p-JAK1、p-STAT1、Tyk2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子对接实验表明,ARG的化学成分对TNF-α、JAK1和STAT1具有良好的亲和力.以上结果表明,ARG可以通过减轻炎症,促进鼻黏膜上皮屏障修复,减轻急性肺损伤,其机制与激活IL-22/JAK1/STAT1信号通路有关.

    急性肺损伤牛蒡子苷元鼻上皮屏障分子机制

    水杨梅根的化学成分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李茹陈雪林王寒蕾张振男...
    1307-1319,1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水杨梅(Adinarubella)根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水杨梅根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并运用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为奎诺酸(1)、奎诺酸-3-O-β-D-吡喃葡萄糖苷(2)、奎诺酸-3-O-β-D-岩藻糖苷(3)、奎诺酸-3-O-β-D-吡喃葡萄糖-28-O-β-D-吡喃葡萄糖酯(4)、gongganoside C(5)、gongganoside A(6)、奎诺酸-3-O-β-D-岩藻糖-28-O-β-D-吡喃葡萄糖酯(7)、奎诺酸-3-O-β-D-奎诺糖-28-O-β-D-吡喃葡萄糖酯(8)、齐墩果酸(9)、芥子醛(10)、松柏醛(11)、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2)、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3)、methyl-4,5-di-caffeoyl-quinate(14)、大花葵苷(15)、undulato-side A(16)、5,7-dihydroxy-2-methylchromone-7-O-β-D-apiosyl-(1 →6)-O-β-D-glucoside(17)、马钱苷(18)、马钱苷酸(19)、谷甾醇(20)、6'-O-乙酰基-β-胡萝卜苷(21)、胡萝卜苷(22)、丁香醛(23)、3,4,5-trimethoxyphenyl-1-O-β-D-apio-fu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ide(24)、栗柄醇(25).化合物 2~8、10~14、16、17、19、21、23~25 为首次从水杨梅根中分离得到.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2、13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8.83±0.54、8.36±1.01 μmol/L.酶动力学分析表明化合物12、13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类型为混合竞争性抑制,随后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化合物12、13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对接结合能分别为-10.08、-10.65 kcal/mol,化合物12、13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可能为水杨梅根乙酸乙酯部位发挥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物质基础.

    水杨梅化学成分降糖α-葡萄糖苷酶分子对接

    滇产南方红豆杉枝叶中紫杉烷二萜化学成分及其骨髓瘤细胞毒活性研究

    刘林黄建宜郭峰臧浩景...
    1320-1329,1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滇产南方红豆杉中紫杉烷二萜类成分及具骨髓瘤细胞毒活性,运用正相、反相以及排阻色谱等分离手段对南方红豆杉枝叶提取物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NMR等波谱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CCK-8法分析化合物体外抑制NEK2过表达骨髓瘤细胞增殖作用.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了 16个紫杉烷二萜类化合物,分别为13-肉桂酰基-1-脱羟基巴卡丁 Ⅳ(1)、紫杉素(2)、5α-桂皮酰氧基-9α,10,13α-三乙酰氧基紫杉-4(20),11-二烯(3)、紫杉宁 E(4)、hongdoushan A(5)、11-diene-2α,5α,9α,10β,13β-pentol-2α,9α,10β,13α-tetraacetate-5α-cinnamate(6)、taxezopidine H(7)、紫杉素 B(8)、taxuyunnanine C(9)、1-deoxybaccatin Ⅵ(10)、19-羟基巴卡丁 Ⅲ(11)、巴卡丁 Ⅲ(12)、7,9,13-三去乙酰基巴卡丁 Ⅵ(13)、10-脱乙酰基巴卡丁 Ⅲ(14)、紫杉醇(15)、7-表紫杉醇(1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13为首次从南方红豆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6、7、11有明显的抑制NEK2过表达骨髓瘤细胞增殖作用(IC50=24.0、23.5、26.1、18.3 μmol/L),化合物 16 的抑制作用尤为显著(IC50=0.6 μmol/L).

    南方红豆杉紫杉烷二萜骨髓瘤细胞细胞毒化学成分

    鳢肠化学成分和抗神经炎活性研究

    刘春姚敏金静维甘礼社...
    1330-1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醴肠的化学成分和抗神经炎活性.本文采用D101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等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对鳢肠Eclipta prostrata 9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纯化,并结合核磁共振波谱数据以及与文献数据比对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得到2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seco-olean-12-en-4-ol-3,28-dioic acid(1)、刺囊酸(2)、eclalbasaponin Ⅱ(3)、eclalbasaponin Ⅰ(4)、ecliptasaponin B(5)、eclalbasaponin Ⅳ(6)、eclalbasaponin Ⅵ(7)、eclalbasaponin Ⅶ(8)、香豌豆酚(9)、芹黄素(10)、蓟黄素(11)、川陈皮素(12)、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3)、金色鲜胺醇酯(14)、plantagoguanidinic acid(15)、plumbagine B(16)、蟛蜞菊内酯(17)、松脂醇(18)、α-醛基三聚噻吩(19)、α-terthienylmethanol(20).化合物1、14、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之后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小胶质BV2细胞模型评价了部分化合物的抗神经炎活性,发现化合物15能显著减少LPS诱导BV2细胞中的NO释放量,IC50值为37.3 μmol/L,且无细胞毒性.胍类生物碱化合物15对LPS诱导的BV2细胞炎症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且其抗炎活性为首次报道.

    鳢肠化学成分抗炎活性

    半夏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谢安琪池军张伟进王智民...
    1339-1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半夏(Pinelliae Rhizom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采用硅胶、MCI、ODS、Toyopearl HW-40C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等方法对半夏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结合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从中共分离鉴定了 26个化合物,分别为环-(L-脯-8-羟基-D-异亮)二肽(1)、环-(L-脯-L-亮)二肽(2)、环-(L-脯-L-苯丙)二肽(3)、环-(L-脯-L-缬)二肽(4)、腺苷(5)、5'-硫甲基-5'-硫代腺(6)、2'-O-甲基腺苷(7)、腺嘌呤(8)、1,8,15-三氮杂环二十一烷-2,9,16-三酮(9)、1,8,15,22-四氮杂环二十八烷-2,9,16,23-四酮(10)、1,8,15,22,29-五氮杂环三十五烷-2,9,16,23,30-五酮(11)、壬二酸二甘油酯(12)、棕榈酸单甘油酯(13)、亚油酸甘油酯(14)、9,12-十八烷二烯基N-羟乙基(15)、亚麻酸2-丁氧基乙酯(16)、(2S)-1-O-(9Z,12Z-十八烷二烯基)-3-O-β-半乳糖基甘油(17)、胡萝卜苷-6'-O-棕榈酸酯(18)、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19)、落叶松脂素(20)、落叶松脂醇-9-O-β-吡喃葡萄糖苷(21)、(+)-表松脂素-4'-O-β-吡喃葡萄糖苷(22)、(+)-异落叶松脂素-9'-O-β-吡喃葡萄糖苷(23)、(+)-异落叶松脂素-9-O-β-吡喃葡萄糖苷(24)、香草酸(25)、对羟基肉桂醇(26).其中,化合物1、3、4、8~12、15、16、19、22和23为首次从半夏中分离得到.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模型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2、3、11、16和21具有抑制NO释放作用,其中化合物16的NO抑制作用较强,其IC50值为10.47±0.89 μmol/L.

    半夏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抗炎活性

    雪层杜鹃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研究

    王兰曾禧姚后宗袁涛...
    1350-1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雪层杜鹃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本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雪层杜鹃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IR和HR-ESI-MS等方法共鉴定出8个黄酮类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3',8-二甲氧基槲皮素-3-O-α-L-阿拉伯呋喃糖苷(1)和7个已知化合物:桑黄素-3-O-β-L-赖氧苷(2)、花旗松素-3-O-α-L-阿拉伯糖苷(3)、表儿茶素(4)、(-)-表没食子儿茶素(5)、(-)-儿茶素(6)、二氢杨梅素(7)、二氢槲皮素(8).它们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利用H2O2氧化损伤模型和脂多糖诱导的一氧化氮生成模型分别测定.化合物2、4和8使H2O2损伤的SH-SY5Y细胞存活率从(44.0±2.3)%分别提高到了(80.6±0.4)%、(78.4±1.6)%和(81.9±1.7)%.化合物8也表现出一定的抗炎活性,IC50值为37.7 μmol/L.结果证明雪层杜鹃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被发掘成抗氧化和抗炎先导化合物的潜力.

    雪层杜鹃类黄酮抗炎活性抗氧化活性

    杏叶防风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Ⅱ)

    汪洋薛靖怡雷艳潘洁...
    1357-1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杏叶防风(Pimpinella candollean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采用正相硅胶、ODS反相硅胶、D101大孔吸附树脂及MCI树脂等多种色谱方法对杏叶防风70%乙醇提取物部位进行了分离,并通过与文献对比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体外培养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 264.7)细胞,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 264.7细胞建立氧化损伤模型,利用一氧化氮(NO)试剂盒检测NO浓度,评价各化合物的抗炎活性.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5 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1-hydroxy-2,3,4,7-tetramethoxyxanthone(1)、1-hydroxy-2,3,4,6-tet-ramethoxyxanthone(2)、bellidifolin(3)、desmethylbellidifolin(4)、当药醇苷(5)、日本当药黄素(6)、异日本獐牙菜素(7)、木犀草素-7-O-β-D-芸香糖苷(8)、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yl-(1 →6)-[6'''-O-caffeoyl]-β-D-glucopyranoside(9)、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10)、木犀草素-6-C-β-L-岩藻糖苷(11)、荭草素(12)、异荭草素(13)、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14)、芹菜素(15)、quercetin-3-O-β-D-(6"-caffeoylgalactoside)(16)、小麦黄素-7-O-β-D-葡萄糖苷(17)、葛根素(18)、牡荆素(19)、商陆素-3-O-β-D-葡萄糖苷(20)、商陆素-3-O-β-D-半乳糖苷(21)、鼠李素-3-O-β-D-半乳糖苷(22)、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23)、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24)、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苷(25).其中,化合物13~15首次从杏叶防风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2、16~25首次从茴芹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3、6~10、12~15、17~20、23、25能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的NO释放,显示出一定的抗炎活性.

    杏叶防风化学成分结构鉴定抗炎

    HS-SPEM-GC-MS结合PLS-DA分析三种姜科植物果实挥发性香气成分

    张映萍何江斌黄梅高鹏慧...
    1368-1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草果、艳山姜、草豆蔻三种姜科香料植物果实的挥发性香气成分,提高其果实的综合利用率.本研究以怒江州本地草果、艳山姜、草豆蔻三种姜科香料植物果实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法比较分析了草果、艳山姜、草豆蔻三种姜科香料植物果实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并基于三种姜科植物果实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e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型,筛选关键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发现,三种姜科植物果实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共鉴定出88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共有挥发性香气成分6种,分别为桉叶油醇、芳樟醇、α-松油醇、1R-α-蒎烯、α-水芹烯、罗勒烯.草果中主要有桉叶油醇、反式-2-癸烯醛、4-丙基苯甲醛、(Z)-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α-松油醇等挥发性香气成分,艳山姜中主要以右旋樟脑、桉叶油醇、β-蒎烯、莰烯等挥发性香气成分为主,草豆蔻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香气成分主要有右旋樟脑、桉叶油醇、芳樟醇、β-石竹烯、石竹烯、α-松油醇等.通过建立PLS-DA模型,从草果、艳山姜、草豆蔻三种姜科植物果实中挑选出VIP值>1的关键挥发性香气成分共计21种,主要包括为桉叶油醇、芳樟醇、右旋樟脑、β-蒎烯、石竹烯等挥发性香气成分.研究结果可为草果、艳山姜、草豆蔻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功能性、药用价值挖掘方面,及与风味相关的产品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HS-SPEM-GC-MS草果艳山姜草豆蔻挥发性香气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