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台湾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台湾研究
台湾研究

余克礼

双月刊

1006-6683

010-82864912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21号

台湾研究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台湾研究和综合性专业刊物。主要刊登有关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宗教、社会、教育、文学艺术以及有关两岸关系、祖国统一等问题的学术论文,兼载台湾人物研究介绍、书刊评价以及其他研究资料。读者对象为:有关研究人员、台湾事务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台湾统派团体两次大团结行动评估及前景展望

    纪欣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向来受到祖国大陆高度重视与肯定,台湾统派团体是这股力量的中流砥柱.本文旨在梳理台湾统派团体发展脉络,分析21世纪初两次大团结行动,即2002年成立民主团结联盟(2010年扩大为促进和平统一政治团体联合会议)、2010年成立两岸和平发展论坛(2023年扩大为反"台独"反介入联合行动),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发展壮大,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台湾统派团体民主团结联盟两岸和平发展论坛

    两岸融合发展:内涵探究和生命力思考——从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出发

    黄清贤连艺桦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是对党的对台工作思路的守正创新.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应当坚持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明确两岸关系当前背景.而深入理解政策内涵、发现价值所在,对于把握正确方向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基础—目标—过程"为内涵分析框架,把握两岸融合发展的多方内涵;聚焦两岸融合发展从理论向实际延伸的发展性和生命力,探究价值体系与政策效益.厘清两岸融合发展的内涵和生命力,旨在促进两岸同胞在各领域融合中实现心灵契合,使两岸同胞能够更加扎实而稳健地走向和平统一.

    两岸关系融合发展对台政策

    台湾地区政治劣质化现象探析——基于政治衰败理论视角

    曾令军林超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尘埃落定,民进党继续执政,台湾民众普遍期待的第四次政党轮替未能实现.一般认为,台湾地区政治转型以来历经三次政党轮替,似已实现所谓"民主巩固".但是,在民主政治外衣之下,台湾政坛却乱象丛生,黑金政治、腐败猖獗、政党恶斗、族群撕裂有目共睹,台湾民众无不深恶痛绝.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台湾社会深陷民主治理危机,政治劣质化加剧,已出现严重政治衰败,其主要表现为民主政治异化为民粹政治、"否决政治"盛行、族群对立导致社会撕裂、民主制衡机制虚化等多个方面.台湾政治长期囿于民粹主义和身份政治,政治体制存在根本缺陷、对抗性的政治结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以及政治文化的互斥性是台湾地区政治衰败的内在机理.

    政治劣质化政治衰败民粹主义台湾政治

    民进党选举认知战的内涵与机理研究

    林兆龙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进党不只是擅长选举攻防,更是透过执政资源在选举中开展认知战,企图影响选民尤其是中间选民的投票倾向,进而达到最终赢得选战的目的.在台湾地区各主要政党中,民进党可以说是最早在选举中广泛开展认知战的政党,并形成以智库、民调和媒体等为载体的选举认知战类型.民进党认知战虽然只是选战的策略运用,但其对两岸关系本身的冲击不可忽视,尤其是民进党在操弄选举认知战的过程中刻意绑架两岸关系,客观会加剧两岸民意的对抗情绪,对两岸融合发展进程有负面的影响.

    民进党选举认知战

    "新南向政策"下台印关系的变化及趋势

    关培凤王鹏程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上任之初便提出旨在降低对大陆"经济依赖",引导台湾业界向南发展的"新南向政策",重点强化对东盟和印度的整体关系.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为台湾发展对印经贸关系提供了契机.台印双方基于所谓"共同利益认知",在政治安全、经贸发展、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长远来看,印度较差的营商环境、台印薄弱的民意基础以及台湾地区对大陆持续较高的贸易依赖,压缩了台印经贸关系的发展空间;而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并多渠道"谋独"的种种行径对两岸和平的严重破坏,也将在根本上制约台印关系的发展前景.

    新南向政策东向行动政策台印关系变化趋势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基于台湾地区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曹小衡陈子充
    5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产业链韧性是维护产业安全与经济安全迫切的现实需求.如何在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同时降低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基于产业链韧性内涵,构建测度体系,对1997-2021年间台湾制造业产业链韧性进行测算,并实证检验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其影响,研究发现:近年来多重风险交织的国际经贸环境使台湾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程度有所下降.对于制造业整体而言,提升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能够显著提升产业链韧性,而后向参与度升高则会降低产业链韧性.此外,高技术行业中GVC前、后向参与度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更明显.以上研究结论有助于把握台湾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正确方向,并对大陆优化国际分工参与方式、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台湾经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产业链韧性台湾制造业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两岸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基于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

    刘姗姗李静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模拟两岸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研究发现两岸技术性贸易壁垒分别提高1%、5%、10%,会对两岸的投资、消费、就业率、贸易条件、进出口贸易与福利水平均造成负面影响,且台湾地区的受损程度更严重;同时,壁垒提高幅度越大,两岸受到的经济冲击越强.总体而言,祖国大陆经济体量巨大,拥有全行业产业分类,两岸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并不会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太大影响.但是考虑到复杂的国际形势,通过产业链转移效应和技术性贸易措施扩散效应,也会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两岸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全球价值链经济安全

    台湾媒体大陆新闻报道的框架建构分析——以甘姆森的"诠释包裹"为路径

    毕昆田丽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湾地区媒体对大陆的新闻报道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知认同和情感态度,并不可避免地对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以"诠释包裹"框架理论为路径,以覆盖全台湾地区的13家媒体为研究对象,发现媒体的所有权、媒介类型和态度立场是影响台湾媒体大陆新闻报道的议题偏好和信源使用的重要变量(n=1145).同时,台湾媒体的大陆报道构建了"事实呈现""政策评论""惠通融合""贸易竞争""文化繁荣""文艺交流""良治安邦"和"社会危机"8个新闻框架.最后,本文通过分析党派竞争、商业化和多元价值观等要素对新闻框架的影响,以期为提升海峡两岸新闻交流效果、增进两岸同胞的情感认同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台湾媒体新闻框架诠释包裹理论

    新世纪台湾青年的世代意识与文化特征

    张帆
    9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以来,台湾社会兴起的世代热潮,展现了台湾青年新的文化思潮与世代意识.以台湾青年为主体的世代论述主要呈现为晚期现代社会视角下的代际更替与世代认同、世代冲突视角下的失败青年一代、青年反文化视角下的价值表达等三种范式.可见,青年与前行世代、主流话语、传统文化等,始终处于断裂与紧张的关系中,这一内在的矛盾性,表面上呈现为世代之间的价值冲突与断裂,以及利益与权力的争夺,但本质上是新世纪台湾社会内外多重危机与历史问题的折射.而青年世代面对新的时代情境,从国族、历史、性别、记忆、身份等方面进行多元化思考与回应,呈现出多重冲突的身份认同与历史想象、社会运动热潮与左翼意识的重启、传播媒介的变革与新文化形态、全球化浪潮下的失根与离散意识等多重文化意识维度.因此,贴近地理解台湾青年文化的具体样态,同时反思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逻辑,是把握台湾社会新的思潮与探寻新的社会道路的关键所在.

    台湾青年世代意识文化特征

    两岸融合发展中涉台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传承及价值重塑研究

    鲁可荣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迫切需要有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两岸一家亲"的精神共同体家园.涉台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是两岸文化融合的重要纽带.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涉台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传承与价值利用存在传承主体缺失和内生性不足、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难以协调等问题.因此,新时代两岸融合发展新阶段,需要以涉台传统村落为载体,传承原乡情结型精神文化资源重塑共同体精神家园,传承乡村物质文化资源重塑乡村生产生活价值,传承乡村组织人才资源重塑乡村互助合作的共同体价值,有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两岸融合发展.

    两岸融合发展涉台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传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