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赵黎 白玲(执行)

月刊

1005-0256

tiyutongbao@sina.com

010-87183059

100061

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11号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Journal Bulletin of Sport Science &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赋能民间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刘春琴杨显龙
    137-13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民间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和重要支撑.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及新质生产力与民间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梳理新质生产力赋能民间体育赛事的理论逻辑,并提出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民间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可以推动民间体育赛事实现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新质生产力赋能民间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主要体现在新质生产力活化科技创新、升华要素供给、优化产业结构,为民间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提供革新动力、全新动能和主体支撑.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民间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促进民间体育赛事向数字化转型、建立民间体育赛事发展协同模式、实现民间体育赛事绿色低碳发展、构建民间体育赛事多元开放体系、创设民间体育赛事资源共享机制.

    新质生产力民间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

    我国体育赛事传播研究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江秋锌江亮邓水坚岑锦媚...
    140-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我国体育赛事传播,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243篇文献为研究数据,运用CiteSpace等软件,对发文时间、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突现及聚类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体育赛事传播媒介作用突出,推动体育赛事不断向前发展;乡村体育赛事传播研究内容丰富多元,促进乡村体育蓬勃发展;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研究深入发展,有效提升我国体育赛事的影响力.未来趋势:基层体育赛事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基层人民的体育参与进一步扩大;体育赛事传播媒介将更加智能化和多元化,人们与体育赛事的关系将变得更为紧密;体育赛事传播的研究方法将更加创新综合,学科融合程度不断完善提高.

    体育赛事传播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

    我国体育赛事研究动态、热点与前沿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刘贻乐林友良田祥成高科第...
    145-14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核心合集中2 514篇有关我国体育赛事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1)有关我国体育赛事研究的发文量整体趋势分为萌芽期(1993-1998年)、增长期(1999-2008年)、高位波动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2)国内作者和研究机构之间相对分散,缺乏合作联系,尚未形成影响力,上海体育大学是我国体育赛事研究领域中的主力军.(3)我国体育赛事研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赛事组织与管理、赛事营销与推广、赛事文化与品牌、赛事观众与体验等方面.(4)我国体育赛事研究的前沿趋势主要集中在数字化与智能化、社会与经济效益融合发展、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全球化与本土化等多个方面,呈现多元化、交叉化的特点,涉及科技、经济、文化、环保等多个领域.

    体育赛事CiteSpace热点前沿

    珠三角城市绿道帐篷露营休闲的发展基础、发展约束与实施策略研究

    王伟强谢冬兴
    149-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深入剖析珠三角帐篷露营休闲的生成根源、需求逻辑、具象表现、生产过程与均衡普惠等发展基础.以珠三角城市绿道为例,分析城市绿道帐篷露营休闲的管理约束、环境约束和空间约束等发展问题.据此,提出城市绿道帐篷露营休闲实施策略:重塑城市绿道体育系统,推动帐篷露营休闲空间升级;完善帐篷露营休闲管理,推动可持续城市绿道体育休闲业发展;构建帐篷露营地域坐标,打造共享城市绿道体育休闲环境要素;塑造帐篷露营群体身份,形成独特城市绿道体育休闲文化符号;开创帐篷露营社交模式,推广健康城市绿道体育休闲生活方式.

    珠三角城市绿道体育帐篷露营休闲发展基础发展约束实施策略

    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困境透视与破局之策

    余正君买佳付芳芳王艳琼...
    154-1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一环,对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法治制度、社会力量、资源条件、协同育人4个维度探究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困境,并提出破局之策.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在注重治理法治化、强调社会力量支持、重视资源有效供给、关注多方协同育人等方面.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困境表现在学校体育法治疲软、社会支持力量薄弱、体育资源配备短缺、协同育人衔接不畅等方面.据此,提出破局之策:完善学校体育的法规制度体系,培育支持学校体育的社会力量,实现学校体育资源的高效配备,构建协同育人的合理运行网络.

    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体育教育高质量转型

    韩国学校体育政策发展演进研究

    谢泽辉余威
    159-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回顾和分析韩国学校体育政策的历史演变,探讨其对学生综合发展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梳理了韩国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深入解析了当前学校体育的运行机制、课程设置及主要振兴项目.研究发现:韩国学校体育在历史进程中逐步构建了一个既系统又具前瞻性的发展框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教育的现代化和个性化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效满足了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教育的多元化需求,进而推动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韩国学校体育政策演变现状

    "五育融合"视域下课后体育服务的育人价值、现实困囿与实践路径

    吴科漾冯振伟常子豪
    16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后体育服务促进了教育的强化与回归,"五育融合"是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发展的新航向.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五育融合"视域下课后体育服务的育人价值、现实困囿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五育融合"视域下课后体育服务的育人价值在于塑造良好品德、培育综合智力、强化立美能力、锻炼动手能力."五育融合"视域下课后体育服务的现实困境体现在五育理念赢弱影响课后体育服务的价值导向、课程体系僵化阻碍课后体育服务的五育实效、师资队伍薄弱制约课后体育服务的供给合力、评价体系缺失限制课后体育服务的五育融合等方面.据此,提出实践路径:树立五育融合理念,以明确课后体育服务融合导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以提升课后体育服务五育实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实现课后体育服务的供给合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以完善课后体育服务的五育评价.

    五育融合课后体育服务"双减"政策融合育人学校体育

    体育课后服务供给模式的构成要素、分类与影响因素研究

    谢正琦丁青
    166-169,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课后服务是落实学生"减负"、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体育课后服务已基本实现全面供给,但供给质量还有待提升,缺乏优质体育课后服务的供给.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小学体育课后服务供给模式进行探究.研究认为:体育课后服务供给模式具有标准化、可重复性特点,可被其他学校模仿、重现;其构成要素包括供给主体、供给过程、供给保障和供给效果4个部分;根据供给主体的差异,可以分为校内教师供给模式和校内外合作供给模式2类;通过PEST模型分析,揭示了影响体育课后服务供给模式的多种因素,包括政策导向、经济基础、社会支持和技术资源.

    体育课后服务供给模式供给主体影响因素

    数字化赋能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现实挑战与改进策略研究

    闫建鹏
    170-172,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数字化对促进高校体育课程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它也遭遇了若干实际挑战,迫切需要改进策略以实现优化.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数字化在高校体育课程发展中的实际挑战与改进策略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数字化在推动高校体育课程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体育资源匮乏、管理模式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管理体系不完善等挑战.据此,提出强化资源建设、优化管理模式、加强师资培训、建立保障体系等改进策略.

    数字化赋能高校体育课程个性化教学现实挑战改进策略

    创新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李婷婷
    173-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创新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提出创新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认为,创新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校园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进而,提出创新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团队;优化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完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进行评价等.

    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