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赵黎 白玲(执行)

月刊

1005-0256

tiyutongbao@sina.com

010-87183059

100061

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11号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Journal Bulletin of Sport Science &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张佳硕
    155-15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了传统线下教学的互动性和深度及线上教学的便捷性和灵活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在这种教学模式运用中,教学评价监督是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过程评价指标进行筛选,经过多轮的修整,最后确定出包含体育教师、受众学生等角色的2 个一级指标、6 个二级指标、24 个三级指标,旨在构建出科学的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本文从合理激发混合式体育教学效能、持续提升体育教师混合式教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和建立健全全流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体系4 个方面着手,提出了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效能提升路径.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评价指标

    混合式教学视域下高师院校体育专业课"学评一体化"模型构建研究

    崔红霞王彤闫艾萍毕珊珊...
    159-16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在混合教学模式下构建出高师院校体育专业课"学评一体化"模型,具体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评价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对学生学习目标达到程度的评价,学生在不同的评价反馈中可以及时地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调整,并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帮助教师及时准确了解学生学习进程、学习情况、学习弱项及学习态度等潜在信息.本文以混合式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为依据,实施了短时有效、学习个性化、数据及时跟进、评价多元的信息化体育教学实践探索,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制定出了针对性的学习与评价内容,可供高校体育专业课教学活动参考.

    混合式教学学评一体化模型构建

    基于OBE理念的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湖北恩施学院为例

    周慧敏谭波
    163-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着力点.本文以湖北恩施学院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测试、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比分析同一批学生2022年秋季学期及2023年春季学期两次体测成绩,得出2023 年春季学期的体测数据显著优于2022年秋季学期体测数据结果,且大部分数据在大一至大四呈逐年向好趋势.可见,基于OBE理念的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及其可推广性.同时,本文在总结和概括了OBE理念下体育俱乐部模式在大学体育课中的实施路径与推广策略,可供其他兄弟院校借鉴.

    OBE理念大学生体质健康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不同性别大学生群体的体育认知和体育行为调查研究

    景明
    167-1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认知和体育行为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不同性别大学生群体体育认知和体育行为的现状,分析影响不同性别大学生群体体育认知、体育行为的因素,找出促进现代大学生体育锻炼身心健康的途径,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认知,养成健康的体育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以此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全民体质实现稳步增长.

    大学生体育认知体育行为

    体力活动水平对大学生在精神疲劳状态下工作记忆的影响研究

    张晚霞徐玥冯一然公璐璐...
    172-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大学生在精神疲劳状态下的工作记忆能力差异.方法:通过国际体力活动短问卷(IPAQ),分组招募低、中、高3 组不同体力活动水平的健康大学生,每组各 16 人.使用视觉模拟疲劳量表(VAS)对被试的疲劳状态进行评估后采用 stroop 任务进行精神疲劳造模.造模后,使用VAS和多维疲劳量表(MFI-20)对被试的疲劳状态进行评估;使用记忆广度实验检测被试的记忆容量,使用N-back实验测试被试的工作记忆能力.结果: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造模前后的VAS评分有显著差异,疲劳造模有效(95%CI:-40.69~29.77,P<0.001).各组间 MFI-20 的躯体疲劳维度评分[F(2,45)=4.19,P=0.021)]与动力下降维度评分[F(2,45)=3.71,P=0.032]存在显著差异.体力活动水平与躯体疲劳维度评分(r=-0.392,P=0.006)、动力下降维度评分(r=-0.295,P=0.042)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大学生在进行高负荷认知任务后产生的主观疲劳感与其体力活动水平存在一定的联系,长期维持较高的体力活动水平可以减少大学生主观上的躯体疲劳程度和动力下降程度;在大学生人群中,不同的水平体力活动水平不影响其在精神疲劳状态下的工作记忆能力.

    体力活动大学生精神疲劳工作记忆

    大学公共体育课体适能教学设计及其实践效果研究

    刘丹松李小娟
    176-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有效的运动是促进体质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128 名湖北工业大学在校非体育专业本科生为实验对象,通过16 次课(32 学时)的公共体育课体适能教学,探讨体适能教学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效果.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均有明显改善,其中,大学男生的体重、上臂厚度显著降低,心肺耐力、下肢力量与爆发力较学期初始明显提高;大学女生身体形态明显改善,肌肉力量显著增强,心肺功能有所提高但不显著.体适能教学作为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明显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教学过程中传授的健康理念也提升了大学生对科学运动的认知.

    体适能教学大学生公共体育课教学设计

    功能性复合力量训练对短距离跑专项学生下肢爆发力影响的研究

    甘文帅陈学海
    179-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就功能性复合力量训练对短距离跑专项学生下肢爆发力的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目的在于检验功能性复合力量训练干预是否能提升短跑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结果 显示:经过12 周下肢力量训练、功能性复合力量训练对30m冲刺跑、立定跳远、CMJ纵跳峰值功率和峰值力量的提升效果比传统负抗阻训练效果更明显,但传统负重抗阻训练对1RM负重深蹲的提升幅度要优于功能性复合力量训练.结论:功能性复合力量训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力量训练方法,是对传统力量训练的有益补充,将其融入力量训练中具有较高的普及和推广应用价值.

    功能性复合力量训练力量训练下肢爆发力

    "共生理论"视域下依托医学院校构建"体医融合"模式的研究

    马亚莉王村纪金明杨萌...
    183-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体医融合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关键策略.基于对体医融合的现实审视,结果发现,国内关于体医融合模式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现行模式更多的是照搬西方经验,对我国实际国情认识不足,本土化程度低,导致多数经验难以落地.本文从我国现实出发,将"共生理论"援引至体医融合研究,以医学院校为载体,尝试构建"共生理论"视域下依托医学院校的体医融合模式,主要阐述了该模式的构建思路、模式框架、实施流程等,旨在依托医学院校构建操作性强、推广性强的中国特色体医融合模式,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体医融合共生理论医学院校模式健康促进

    健康中国视域下武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现实困境与纾解策略研究

    王军将李萍张玻源
    187-190,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健康中国时代背景,剖析武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价值取向与现实困境,提出纾解策略,以期为武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认为,健康中国视域下武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价值取向是实现"全民健康"与"全民体育参与"的逻辑起点、践履"时代需求"与"武医创新转化"的重要抓手、连接"健康应然诉求"与"医疗当然供给"的精准落点.现实困境:人才培养环境淡漠,多元建设主体社会参与低沉;人才培养供需失调,社会医疗卫生服务负担沉重;人才培养管理杂乱,校企武医人才培养标准相异.纾解策略:增强理念宣传力度,改善社会人才培养环境;创新高校育人方案,壮大武医复合人才规模;培训交叉学科教师,变革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统一人才管理模式,弥补武医人才市场缺口.

    武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现实困境纾解策略健康中国

    核心素养导向下健美操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李丽孔令建
    191-193,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已成为体育教学发展趋势.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健美操课程为例,依据OBE教育理念,从确定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细化考核方案、检验实践效果等方面,探索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结果表明: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使教学实效性有所增强,学生的学习态度实现了改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健身能力.

    核心素养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健美操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