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台州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台州学院学报
台州学院学报

冯尚申

双月刊

1672-3708

journal@tzc.edu.cn

0576-5137019

317000

浙江省临海市东方大道605号

台州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anzhou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台州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反映本校师生的科研成果为主,也吸纳校外有较好质量的稿源,为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科研水平服务。编发论文突出科学性、高教性和地方性,既重视基础学科、基本理论和教育科学的研究,也注意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力求在学院学报共性的基础上办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特别设置了“天台山文化”、“台温经济”、“地方高教研究”等专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平等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翻身"运动

    葛福强商丽浩
    1-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启了对教育平等的不懈追求,通过教育实现"文化翻身"的历史话语和实践,关注社会底层的工农群体,提高工农民众的文化水平.教育文化诉苦、增加工农成分学生和农村办学等多个层面话语和实践,体现了"文化翻身"既有新意识形态激发的理想成分,也有扩大工农教育机会的现实成分.但由于追求实现个人教育权利和教育收益的意识形态尚未形成,加之阶级斗争的理论基础和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使得教育平等的推进受到限制.

    "文化翻身"教育平等新中国成立初期

    75年探路:浙江民间重教文化与学校教育和谐耦合

    陆秀清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民间"重教兴学""尊师重教"的文化源远流长.自新中国成立75年来,浙江民间重教文化与浙江学校教育发展良性互动,耦合日趋和谐.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贯彻教育民主和公平的治理模式,促进浙江民间重教文化与学校教育和谐耦合,推动地方教育创新实践,促成极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发展道路.民间重教支持和政府教育治理有效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使两者的耦合更趋和谐.学校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优享"项目之一,服务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浙江民间重教文化学校教育和谐耦合

    中国产教融合的历程、逻辑与发展进路

    许利敏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教关系是对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回应和反馈.中国产教融合发展经历初步探索、快速推进、创新发展三个阶段.随着产业和教育事业发展,产教关系在合作形式、价值旨归、办学主体、组织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产教融合是产教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针对当前我国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未来要加强校企协同创新,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要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供需双方共生共长;要完善校企治理结构,构建多方协同长效机制.只有校企双向赋能、产教深度融合,才能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沉思之思"与"计算性思维"——数智时代网络社交用语的隐喻探究

    师曾志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社交用语作为生命传播的表征,反映了日常交流方式,通过情感性、即时性的高效互动,体现出个人和组织的存在感与参与感,为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可能.以"搭子社交"和"草台班子"为隐喻,结合海德格尔的"沉思之思"和"计算性思维"思想,指出"沉思之思"作为根基持存性的思维方式,探索生命形式的持续生成,揭示人类认知和思维在交流中是如何转变的.网络社交用语的生成与流行体现了高度计算化、数字化世界中的隐喻作用,展现了人类思维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使语言成为抵抗"计算性思维"的工具."沉思之思"以生命形式的持续生成为中心,让人类保持对自身存在与意义的深刻理解和反思,避免被技术物化和简化的异化,为研究个人和组织的存在方式和生命价值提供了新视角.

    网络社交用语存在"沉思之思""计算性思维"隐喻

    再现与再造——基于现实性影像重思生命叙事

    肖键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根于日常生活的叙事与生命紧密联系,生命叙事更加强调重返日常、顺应自然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数智时代,人们更应在光怪陆离中重思生命叙事的可能与可贵.影像作为叙事的重要载体,自诞生起就不断地再现与再造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人逐渐适应通过影像来编织意义之网,形成一种技术的思维方式和影像的表达方式,体现了生命叙事中形式与内容的合阖.

    影像现实性生命叙事再现再造

    技术隐喻与伦理回归——数智时代翻译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祝婕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翻译领域逐渐重视技术的开发可行性和应用有效性,但鲜见对技术应用的伦理之思.翻译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媒介变迁史密切相关.媒介变迁史是逐渐解蔽的历史,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人机之间需要平衡技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发挥人类与机器交互中的"人文性"和"主体性",以应对不断变迁的媒介环境和交流形式的变化,共同建立良好的翻译伦理生态系统.

    翻译伦理媒介技术人机关系隐喻

    台州海门卫及其所城调查研究

    郑琦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卫所古城开展研究既是对城市渊源的回溯记录,也是遗迹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台州的海门卫及其所城是明代抗倭古城的典型代表,作为一种军事城堡,兴起于明初禁海之际,在清初迁海中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城"的兴衰变迁中,这些卫、所保存状态不一,从防御设施(城墙、城门、护城河、马面)和街巷肌理(街巷格局、公共建筑)构建的评价体系分析,目前的卫所古城既有完整保存的桃渚所,轮廓清晰、肌理尚存的新河所,也有仅存城墙的健跳所,以及点状遗存的海门卫和前所.针对遗存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保护利用措施,使其能为后人传递本真的历史信息.

    台州海门卫防御体系完整度保护

    清末民初士人王舟瑶的著述人生

    张燕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舟瑶追寻传统士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但能敏锐觉察晚清学术发展潮流,确立"从经中求道"的学术旨趣.他紧跟时代发展变化,认同并践行近代教育理念,成功实现从传统士人到近代学人的转变.学术旨趣、教育实践、存续文脉是促使其转变的驱动力.

    清末民初士人王舟瑶经学

    论方孝孺与苏轼散文创作的师承关系

    卢富清白金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末一代文苑宗师董其昌提出了方孝孺文章"仿苏"的命题,这一命题得到朱彝尊、四库馆臣等人的认同.方孝孺推崇宋文,受苏轼影响,方孝孺的散文观与之有相通之处,即都推崇"辞达""自然"之说,并在文道关系的认识上具有一致性.比较方孝孺与苏轼的散文,可以考知方孝孺对苏轼散文的师承主要体现在主题、文风和创作手法三方面.方孝孺不仅达成了对宋文的接受,更主动接过苏轼"斯文有传"的重担,与业师宋濂等人一同开启了明代道统文学的先河.

    方孝孺苏轼散文师承

    "回头"的虚化历程及其机制新探

    王蓉张云峰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头"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中有作动词的义项以及作副词的义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增补了连词的义项.相较于副词,连词属于更典型的虚词范畴,"回头"经历了更进一步的虚化."回头"出现的时间可追溯到两汉时期,而非以往学者提到的唐代;在清代,"回头"已虚化为成熟的时间副词;到了近代,"回头"产生了关联连词的义项,在语言使用中"回头"出现了尚未被词典收录的充当话语标记的用法.在"回头"的虚化历程中,句法位置、隐喻转喻互动、语用推理、主观化四方面虚化机制起到主要作用.

    "回头"虚化机制隐喻转喻语用推理主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