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段芳龄

月刊

1006-5709

wcbx@chinajournal.net.cn

0371-66792002

450052

郑州市大学路40号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提高为主,同时重视普及,努力做到普及与提高并重,遵循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和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原则,引导和推动学科发展,在办刊过程中非常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可读性、适用性、创新性、导向性、及时性和政策性,努力做到编辑和出版标准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蒲公英赛醇通过调节AMPK通路保护胃黏膜细胞的作用和机制

    段惠春蒲华云祝杰周鑫...
    1636-1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探讨AMPK信号通路在蒲公英赛醇保护乙醇损伤的胃黏膜细胞的作用.方法 以乙醇刺激胃黏膜细胞为模型,蒲公英赛醇进行干预.采用CCK-8法检测乙醇刺激胃黏膜细胞状态下蒲公英赛醇对胃黏膜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生化法检测各组胃黏膜细胞GSH-Px、SOD和MDA含量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胃黏膜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胃黏膜细胞AMPK、CaMKK和LKB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蒲公英赛醇可浓度依赖性地改善乙醇刺激胃黏膜细胞的活性,胃黏膜细胞被乙醇损伤后的SOD和GSH-Px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的明显升高;细胞增殖明显降低(P<0.05),G1期细胞下降,S期和G2期细胞上升;同时下调胃黏膜损伤细胞AMPK、CaMKK、LKB1蛋白表达水平.而蒲公英赛醇治疗后胃黏膜细胞内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P<0.01),MDA含量显著下降(P<0.01);细胞增殖明显增强(P<0.05),G1期细胞上升,S期和G2细胞下降(P<0.05).并浓度依赖性地上调乙醇刺激下胃黏膜细胞中AMPK、CaMKK、LKB1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蒲公英赛醇可有效活化AMPK通路,从而保护受损的胃黏膜细胞.

    蒲公英赛醇AMPK信号通路乙醇胃黏膜细胞

    胃癌发生过程中胃内微生态结构与多样性变化特征

    宋聃王培龙赵婉彬
    1643-1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胃癌及胃癌前病变患者胃部微生物,探究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过程中胃部微生物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并寻找可能存在的菌群生物标志物.方法 通过纳入及排除标准,分别收集胃癌患者14例和胃癌前病变患者29例(浅表性胃炎8例、萎缩性胃炎9例、肠化生及异型增生12例),采用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检测胃癌患者和胃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菌群,通过PICRUSt预测菌群的功能差异.结果 OTU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胃癌组与癌前病变组胃黏膜样本优化序列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α多样性结果显示,胃癌患者的Chao指数、ACE指数低于癌前病变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与癌前病变组菌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fSe结果表明,在门水平,胃癌组厚壁菌门丰度增加,而变形菌门丰度减少;在属水平,胃癌组毛螺菌属丰度增加,而棒状杆菌、红环菌属、心杆菌属的丰度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DA>2,P<0.05).PICRUSt结果表明,胃癌患者与胃癌前病变患者的菌群代谢存在差异,胃癌组中与糖代谢、氨基酸、核苷酸代谢相关的基因富集.结论 与癌前病变患者相比,胃癌患者胃黏膜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发生了特征性改变,在门水平,厚壁菌门为具有显著差异的标志性菌群,而在属水平,胃癌组棒状杆菌属、红环菌属、心杆菌属的丰度也有降低趋势,提示胃癌的发生可能与棒状杆菌属、红环菌属、心杆菌属等菌群的耗竭有关.PICRUSt结果显示,胃癌患者与胃癌前病变患者菌群代谢存在差异.

    胃黏膜菌群胃癌胃癌前病变16SrDNA

    161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陆小丹张婧怡燕书明杨志煜...
    1648-1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及对比分析不同年龄患者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临床转归,以增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161例结肠镜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结肠镜和病理组织学、缺血程度及临床转归,同时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0岁,68例)和老年组(≥60岁,93例),并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年龄间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 161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年龄(62.19±11.22)岁,以女性为主(58.4%),老年组占57.8%,多合并高血压、腹部手术史、恶性肿瘤病史等危险因素,两组在合并高血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其次为血便、腹泻.不同年龄组在临床表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查以大便潜血阳性、D-二聚体升高及CRP升高为主.影像学检查超声阳性率较低,CT表现主要为肠壁炎症性改变.内镜下病变主要累及左半结肠(73.3%),其中以乙状结肠(72.7%)为主,两组在累及右半结肠和广泛结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镜下表现分期均为Ⅰ期或Ⅱ期,两组在分期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多发溃疡形成,组织病理学多为黏膜急慢性炎症,不同年龄组在缺血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9例(98.8%)患者治疗后好转.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多合并高血压、腹部手术史、恶性肿瘤病史等危险因素.老年患者缺血程度更重,更多累及右半结肠,中青年患者缺血程度轻,更多累及广泛结肠.缺血性肠炎为自限性疾病,治疗及时预后良好.

    缺血性结肠炎年龄临床特点结肠镜

    联动成像技术联合透明帽辅助结肠镜检查对腺瘤检出率影响的研究

    王龙腾张嫚嫚侯思慧刘益...
    1652-1655,1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联动成像技术(linked color imaging,LCI)联合透明帽对结直肠腺瘤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2022年8月至2023年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608例,随机分为WLI组(传统白光模式,white light imaging)、LCI组、透明帽组、LCI+透明帽组.所有结肠镜检查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完成,比较四组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盲肠插管时间、腺瘤检出率、平均腺瘤检出数、阳性结肠镜平均腺瘤数等.结果 WLI组、LCI组、透明帽组及LCI+透明帽组的腺瘤检出率分别为:33.3%、42.5%、37.3%、42.2%,LCI组、透明帽组、LCI+透明帽组分别与WLI组比较,腺瘤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LI组、LCI组、透明帽组、LCI+透明帽组的近端腺瘤检出率分别为:10.4%、19.9%、16.0%、15.6%,LCI组较WLI组近端腺瘤检出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LI组、LCI组、透明帽组、LCI+透明帽组的≤5 mm腺瘤检出率分别为:20.1%、25.3%、22.0%、30.6%,LCI+透明帽组较WLI组≤5 mm腺瘤检出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I+透明帽组较WLI组阳性结肠镜平均腺瘤数显著增加(2.76±2.09 vs 1.96±1.38,P<0.05);LCI组、LCI联合透明帽组较WLI组平均腺瘤检出数显著增加(1.05±1.90 vs 0.65±1.22,P<0.05;1.16±1.92 vs 0.65±1.22,P<0.01).结论 LCI 联合透明帽辅助结肠镜检查提高了≤ 5 mm 腺瘤检出率,且可以提高平均腺瘤检出数以及阳性结肠镜平均腺瘤数.

    结直肠腺瘤联动成像技术透明帽腺瘤检出率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合并肝性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林建辉陈丽霞刘海钰
    1656-1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ute-on-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并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334例HBV-ACLF患者,按入院时是否合并HE分为非HE组(n=280)与HE组(n=54),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血液生化指标、凝血功能、MELD评分等,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患者的中位年龄45.00(36.00,54.75)岁,男264例(79.04%),HE组54例(16.17%).HE组患者的基线血TBIL、INR、血浆氨、WBC、MELD评分与合并2型糖尿病比例均显著高于非HE组,而AST、ALT均显著低于非H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NR(OR=2.08,95%CI:1.44~3.00,P<0.01)、血浆氨(OR=1.01,95%CI:1.00~1.03,P<0.01)、WBC(OR=1.19,95%CI:1.06~1.34,P<0.01)、AST(OR=1.00,95%CI:1.00~1.00,P=0.02)、合并 2 型糖尿病(OR=3.08,95%CI:1.24~7.66,P=0.02)为 HBV-ACLF 合并 HE 患者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INR、血浆氨、WBC、AST、合并2型糖尿病是HBV-ACLF合并HE患者的独立影响因素,早期识别高危患者,积极防治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以改善HBV-ACLF患者的预后.

    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肝性脑病因素

    甲状腺激素T3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孙枫林罗仁利冯家阳李昊远...
    1661-1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甲状腺激素T3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肝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及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相关基因表达.方法 对正常小鼠提前给予不同浓度的甲状腺激素T3腹腔注射干预,最后一次给药后给予50%酒精溶液一次性灌胃,24 h后处死,并留取血清和肝脏.该实验通过建立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对甲状腺激素T3在其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 经T3干预后的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可观察到肝小叶轮廓清晰,肝索排列较为整齐,但存在炎细胞浸润,血清ALT活性和肝脏ROS含量增加,高剂量组PCNA表达增加(P<0.05),凋亡基因Caspase3和Bax表达较模型组有所降低(P<0.01),但随T3干预浓度升高凋亡基因表达出现上升趋势.结论 浓度较高的甲状腺激素T3干预,会使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加重.

    甲状腺激素T3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细胞增殖与凋亡

    慢性乙型肝炎患儿更早期接受恩替卡韦单药治疗可能提高HBsAg转阴率

    王嘉郑婕石磊王宏利...
    1665-1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不同年龄段慢性乙型肝炎患儿接受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23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就诊的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至少接受恩替卡韦单药抗病毒治疗24周,观察患儿接受治疗后的肝功、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乙肝病毒定量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年龄中位数为6.3岁(2.0~14.6岁),中位随访时间为3.6年(0.6~9.8年),35例(92.1%)患儿ALT复常,29例(76.3%)患儿HBV DNA转阴,16例(45.7%)患儿HBeAg转阴,7例(18.4%)患儿HBsAg转阴.接受恩替卡韦单药治疗后,≤3岁患儿HBeAg转阴率(88.9%vs 30.8%,P=0.0049)及HBsAg转阴率(60.0%vs 3.6%,P=0.0005)显著高于>3岁患儿.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儿童更早期(3岁以下)开始接受恩替卡韦单药治疗可能提高HBsAg转阴率.

    乙型肝炎病毒儿童恩替卡韦慢性乙型肝炎

    预后相关的NAP1L4在肝细胞癌促癌机制和肿瘤免疫中的功能研究

    孙佳谢昕刘俊闪
    1669-1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基础实验分析验证NAP1L4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模式、预后价值、分子机制、促癌作用和肿瘤免疫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收集多个数据库信息,采取差异性分析和配对分析检测NAP1L4的表达水平,利用KM生存分析、单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NAP1L4对HCC预后的影响,利用GO分析、KEGG分析、GSEA分析、PPI网络和分子对接挖掘NAP1L4潜在分子机制,利用多种基础实验方法验证NAP1L4对HCC的促癌作用,利用单细胞聚类分析检测NAP1L4与肿瘤免疫细胞之间的关联.结果 NAP1L4在HCC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伴随着生存期缩短,可以作为HCC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NAP1L4参与调控组蛋白修饰、RNA加工和处理、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等生物学过程,并与多种癌症相关蛋白相互作用,调控细胞周期、Wnt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多种癌症相关通路.敲低NAP1L4的表达可以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NAP1L4在肝癌免疫微环境中主要表达于增殖性T细胞和免疫抑制性细胞Treg和CD8Tex.结论 NAP1L4作为明确的促癌基因,不仅能作为HCC的确切诊断指标,还可以为精准治疗和免疫治疗提供一个可靠的联合作用靶点.

    肝细胞癌NAP1L4生物信息学分子机制免疫治疗

    内痔内镜下套扎治疗临床分析

    汤姗王风玉陶玉荣李娜...
    1678-1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内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1年8月至2023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的138例内痔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38例内痔患者中,Ⅰ度12例(8.7%)、Ⅱ度74例(53.6%)、Ⅲ度52例(37.7%).内痔内镜下套扎治疗手术成功率为100%,治疗有效率为95.7%,其中治愈92例(66.7%),好转40例(29.0%).术后并发症最常见为疼痛45例(32.6%),其次为肛门坠胀19例(13.8%)和排尿困难5例(3.6%).术后疼痛患者大多数可自行缓解,其中重度疼痛者7例(5.1%)用药后缓解.结论 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内痔是一种安全可靠及便捷有效的治疗方法.

    内镜下套扎内痔有效性安全性

    肠白塞病合并肠梗阻及白细胞减少症1例报道

    陈小惠梁坚周宇翁一洁...
    1681-1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塞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多系统血管受累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起病隐匿而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确诊已出现寡器官功能障碍.在此报道1例以消化道症状起病的白塞病患者,其诊断及治疗的曲折过程.望广大医师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早期快速识别此病,掌握各器官发病的临床发展规律,关注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为早期干预及并发症的防治争取时机.

    肠白塞病肠梗阻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学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