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胃癌及胃癌前病变患者胃部微生物,探究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过程中胃部微生物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并寻找可能存在的菌群生物标志物.方法 通过纳入及排除标准,分别收集胃癌患者14例和胃癌前病变患者29例(浅表性胃炎8例、萎缩性胃炎9例、肠化生及异型增生12例),采用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检测胃癌患者和胃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菌群,通过PICRUSt预测菌群的功能差异.结果 OTU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胃癌组与癌前病变组胃黏膜样本优化序列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α多样性结果显示,胃癌患者的Chao指数、ACE指数低于癌前病变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与癌前病变组菌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fSe结果表明,在门水平,胃癌组厚壁菌门丰度增加,而变形菌门丰度减少;在属水平,胃癌组毛螺菌属丰度增加,而棒状杆菌、红环菌属、心杆菌属的丰度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DA>2,P<0.05).PICRUSt结果表明,胃癌患者与胃癌前病变患者的菌群代谢存在差异,胃癌组中与糖代谢、氨基酸、核苷酸代谢相关的基因富集.结论 与癌前病变患者相比,胃癌患者胃黏膜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发生了特征性改变,在门水平,厚壁菌门为具有显著差异的标志性菌群,而在属水平,胃癌组棒状杆菌属、红环菌属、心杆菌属的丰度也有降低趋势,提示胃癌的发生可能与棒状杆菌属、红环菌属、心杆菌属等菌群的耗竭有关.PICRUSt结果显示,胃癌患者与胃癌前病变患者菌群代谢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