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段芳龄

月刊

1006-5709

wcbx@chinajournal.net.cn

0371-66792002

450052

郑州市大学路40号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提高为主,同时重视普及,努力做到普及与提高并重,遵循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和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原则,引导和推动学科发展,在办刊过程中非常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可读性、适用性、创新性、导向性、及时性和政策性,努力做到编辑和出版标准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行NOTES保胆治疗患者术后3个月内肠道菌群的变化

    邓立新吕新芝黄清蓉黄雪娟...
    417-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行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保胆取石(或取息肉)治疗对胆囊良性病变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纳入诊断为胆囊良性病变并拟行消化内镜下微创保胆治疗的患者 15 例,分别采集围手术期术前 1 周内和术后 3 个月内的粪便样本.利用 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细菌的 16S rRNA 基因 V3~V4 可变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患者术后 3 个月内与术前 1 周内肠道菌群相比,多样性显著减少,与营养代谢吸收相关的拟杆菌门显著增加,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比率显著降低,肠道菌群结构仍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为:一些与胆汁酸代谢相关菌如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显著增加;部分与肥胖相关的菌属如布雷德菌属(Bulleidia moorei)、长链多尔氏菌(Dorea longicatena)显著减少,部分与短链脂肪酸代谢相关菌如灵巧粪球菌(Coprococcus catus)、产气柯林斯菌(Collinsella aerofa-ciens)、甲酸芽殖菌(Gemmiger formicilis)、粪罗斯氏菌(Roseburia faecis)显著减少;部分有害菌如哈氏梭菌(Clostridium hathewayi)、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显著增加.结论 胆囊良性疾病患者行 NOTES保胆取石(或取息肉)治疗术后 3 个月内,肠道菌群多样性仍显著减少、胆汁酸代谢相关菌增加、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减少、部分有害菌增加.总体上,肠道菌群尚未完全恢复,仍处于失调状态.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胆囊良性病变肠道菌群16SrDNAIlluminaMiseq短链脂肪酸产生菌

    Ranson评分联合PCT对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作用

    李丽叶英丁伟超薛婷...
    426-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 Ranson评分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并发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中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 2020 年 1 月至2022 年 12 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 238 例 SAP 患者.以入院 7 d时是否发生 AKI,将 238 例 SAP 患者分为 AKI组 72例(30.38%)、非 AKI组 166 例(69.62%).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P 患者继发 AKI的危险因素;采用 ROC曲线法评估各评分及 PCT预测 SAP 患者继发 AKI的性能,结果以 AUC 表示.结果 与非 AKI 组比较,AKI组中心静脉压、红细胞分布宽度、IL-6、PCT、手术治疗的比例、SOFA、BISAP、Ranson评分均升高(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心静脉压>11 mmHg、PCT>6.30 ng/ml、BISAP 评分>4.50 分、Ranson评分>4.65 分是 SAP 患者发生 AK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Ranson评分联合PCT预测SAP 患者发生AKI的效能最高,AUC为 0.850(95%CI:0.797~0.903).结论 Ranson评分、PCT与SAP 相关AKI的发生具有相关性,联合应用可预测SAP 患者继发AKI的风险,有助于高危人群的筛查和识别.

    急性胰腺炎急性肾损伤降钙素原Ranson评分

    肠道菌群在胆石症及其防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范妙言崔梦妍赵梦琦江巧丽...
    43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胆囊的功能为浓缩和储存胆汁,其主要成分胆汁酸的前体为胆固醇,胆固醇分泌过多或胆汁酸合成减少将导致胆固醇过饱和,形成胆石.近来发现胆石症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而肠道菌群参与胆汁酸代谢,因此其与胆石症的关系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讨论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胆石症的影响,以及以调整肠道菌群为靶点防治胆石症的方法.

    肠道菌群胆结石胆汁酸胆囊切除术

    色氨酸犬尿氨酸代谢、免疫细胞与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朱小琴余保平朱贝贝曾传飞...
    436-439,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全球性疾病,现今仍无法根治,疾病负担日益加重,T 细胞、DC 细胞、NK 细胞、巨噬细胞、ILC细胞等免疫细胞在 IBD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色氨酸犬尿氨酸代谢途径产物可通过多种方式调节免疫细胞的复制、功能、凋亡等,从而参与 IBD的发生发展.该综述就关于多种免疫细胞在 IBD 中的作用、色氨酸犬尿氨酸途径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参与 IBD的机制进行阐述,可为生物治疗 IBD以及 IBD的靶向药物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 IBD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炎症性肠病色氨酸犬尿氨酸免疫

    经腹超声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研究进展

    彭苗苗濮田王可刘雪...
    440-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长期病程、反复发作是其临床特点.其需要定期随访监测,以指导治疗优化、改善远期结局并预防并发症.经腹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经济、易行的检查手段,在 UC 的疾病监测和疗效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经腹超声在 UC中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经腹超声诊断评估

    特殊饮食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治疗意义

    姜蔚张军
    44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日益增加的发病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根本原因仍不清楚,主要认为是遗传变异、宿主免疫系统和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饮食是 IBD 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基于饮食的治疗继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在患者中几种特殊饮食逐渐流行.我们根据现有的临床证据,回顾了几种特殊饮食疗法的特点及在 IBD管理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了低发酵寡糖、二糖、单糖和多元醇饮食,无麸质饮食,特定碳水化合物饮食和地中海饮食.目前证据并不推荐明确的 IBD特殊饮食治疗,还需要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饮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细胞及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王熠昕谭诗云
    449-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排除酒精及其他损伤肝脏的因素外所导致的以肝脏脂肪沉积为特征的与代谢紊乱密切相关的临床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imple steatohepatitis,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和由此发展而来的肝硬化.流行病学统计提示我国 NAFLD 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部分 NAFLD患者可进展为 NASH,NASH又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导致 HCC的主要原因,我国人口基数大,由此产生的医疗及经济负担不容小觑.而关于 NAFLD 的研究离不开模型的构建,更为优良的模型意味着更可靠的研究结果,然而 NAFLD造模方法始终无统一的模式.本文回顾了现存的细胞及动物 NAFLD 模型(涉及模型的构建方式),对各种饮食方式诱导 NAFLD动物模型进行了对比,旨在为广大研究人员选择并构造合适的 NAFLD模型提供指导.

    NAFLD细胞模型动物模型饮食诱导

    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卫小蝶齐石赵锦涵张晶...
    45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和肝硬化,最终发展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早期诊断NAFLD对预防肝脏相关疾病的进展及相关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肝脏脂肪变性作为 NAFLD的一个基本组织学特征,准确评估和量化肝脏脂肪尤为重要,磁共振测量的质子密度脂肪分数作为无创性定量诊断肝脏脂肪的影像学方法,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及时诊断及治疗.本文对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在 NAFLD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质子密度脂肪分数脂肪定量

    超声内镜技术在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贾青青张俊文
    459-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胆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是消化科临床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疾病预后至关重要.超声内镜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与胆胰系统距离近,且可以通过细针穿刺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在胆胰疾病诊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内镜配套设备的升级和超声内镜细针穿刺技术的发展,超声内镜技术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引流术、腹腔神经丛阻滞术、肿瘤内细针注射、精准放疗及人工智能辅助内窥镜超声等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胆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内镜内镜治疗超声内镜细针穿刺术胰腺癌胆道疾病人工智能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样腺瘤分子学改变的研究进展

    谢思琦赵磊陈振东王蕊...
    463-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s,PCN)是一组异质性囊性肿瘤,包括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黏液性囊性肿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s,MCN)、浆液性囊性肿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SCN)和其他罕见的囊性病变.其中,IPMN是最常见的一种,和 MCN 同属于癌前病变.IPMN 临床表现各异,包括腹痛、急性胰腺炎、黄疸、糖尿病等,也有无明显症状者.易患因素有胰岛素使用史的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和胰腺导管癌(pancreatic ductal carcinoma,PDAC)家族史等.目前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影像学、病理学检查等,敏感性和准确性并不高,EUS-FNA取样囊液,对其中脱落囊壁上皮的遗传物质进行下一代靶向基因测序等针对分子学改变的检测准确率高、特异性好.在检测中,KRAS和 GNAS突变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几乎可在所有 IPMN个体中发现.二者分别通过 GNAS-PKA-cAMP-SIK 和 KRAS-PI3K-PIP3-AKT 通路影响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HSL)水平,进而细胞的脂质代谢,这可能对肿瘤的启动和维持以及进展浸润起到推进作用.此外,RNF43 也在 IPMN中发现,推测与泛素 E3 连接酶作用相关.SMAD4、TP53、PIK3CA、PTEN、KLF4、CDKN2A 等也偶可发现,但大部分与高级别异形病变和恶性进展相关.本文阐述了 IPMN常发生的突变及其相关可能机制.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KRASGNASRNF43胰腺导管腺癌